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怎么生活(五胡乱华一百多年)

西晋末年,先有贾南风窃权,后有八王之乱。中原大地连年征战,内耗严重,终于引来北方胡族强势杀入中原,致使西晋灭亡。于是衣冠士族南渡、侨居江东,并助司马睿建立东晋。自此,南北划江而治,并延续169年之久。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怎么生活(五胡乱华一百多年)(1)

衣冠士族乘船跑路

尽管在这一百多年中,北方一度被胡族统治,但当地汉族仍旧坚持了下来,甚至完成了与胡族之间的交融。那么,在胡族铁骑的肆虐下,北方汉族到底是如何生存,并最终同化胡族的呢?

“桃花源”的原型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很多读者并不陌生。村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虽是陶渊明杜撰,却不代表它无法实现。汉晋之际出现的坞堡(又称坞壁、垒壁),便满足了“桃花源”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坞堡?

对于“坞”,《说文解字》释曰:“小障也。”障是一种军事防御类小城,多出现在边境。又引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所言:“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可见,坞堡是比障还要小一些的“军事堡垒”。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怎么生活(五胡乱华一百多年)(2)

桃花源图(局部)| 明 仇英

一般情况下,坞堡的规模在千家以上,但有些超大型坞堡的规模,却十分惊人。据《三国志·田畴传》记载:“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馀家。”

田畴在徐无山的坞堡,多达五千多家,这已经颇为壮观;而郗鉴在峄山的坞堡,更是聚众数万之家,已超过一个大县。汉晋乱世下的坞堡,何以能发展到这般规模?

究其原因,还是汉晋以来的乱世,让原本的地方机构分崩离析。此消彼长,聚族而居的宗族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拥有土地、钱粮以及私人武装力量的豪强地主之家,带着族人宾客、僮仆、部曲家将“以险为坞、以山为壁”,建立起了防御性质的“军事堡垒”。为求生存,一些流民或失去宗族庇护之人,也纷纷加入其中,从而壮大了坞堡的规模。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怎么生活(五胡乱华一百多年)(3)

东汉坞堡模型

综上所述,坞堡从本质上还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村落组织。汉魏以来,丧乱不绝,中原大地“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户口十不存一”。为求生存,人们只好“抱团取暖”,或隐居山林之间、或据险地以扼守,并于易守难攻且拥有水源之地建立堡垒,以抵抗盗匪、流民以及胡族侵扰。

由此可见,汉晋之际普遍存在的坞堡,是北方汉族能坚持下去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他们又是如何依靠坞堡来抵御胡族侵扰的呢?

最后一道防线

这要从坞堡的军事职能说起,它是坞众得以自保与反抗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坞堡的主导力量,豪强地主发展至东汉中后期时,便已颇具规模。受其驱使的宾客、部曲、家将,与恩主之间拥有极为牢靠的依附关系。因此,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候为宗主牺牲;再经过多年操练与军械加成,这些宗族私兵便逐渐有了相当可观的战斗力。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怎么生活(五胡乱华一百多年)(4)

想象中的坞堡,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及至汉末乱世,这些豪强地主组织的私兵,积极参与战争,并对时局产生过深远影响。如曹魏名将李典所在的乘县李氏,便曾以家族部曲正面击败过不可一世的吕布。尽管吕布之败与他缺粮有很大关系,但这仍足以说明:豪强部曲的战斗力颇为可观。西晋灭亡后,北方不少豪强地主虽已逃亡江东,但仍有不少宗族,或因庇护一方的责任心,或因其争霸一时的野望,选择留下。

十六国史中,北方各州关于坞堡的记载,屡见不鲜。

如冀州坞堡。据《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记载:“东胡王晏据馆陶,为邺中声援,鲜卑、乌桓及郡县民据坞壁不从燕者尚众;燕王垂遣太原王楷与镇南将军陈留王绍讨之。”

又如雍州坞堡。又据《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九》记载:“冯诩人郭质起兵于广乡以应秦,移檄三辅曰……于是三辅壁垒皆应之。”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怎么生活(五胡乱华一百多年)(5)

《资治通鉴》书影 | 宋 司马光

可以看到,郡县之民用来自保与反抗的主要基地,就是坞堡。胡族进入中原,打下州、郡、县,还不算完;如果他们想要彻底征服当地的汉族百姓,便需要攻克最后一道防线——壁坞。在此过程中,随着地方镇守的陷落,汉族百姓的命运也系于坞堡的存亡。

燕军入历城时,一直等到“青、兖、徐郡县壁垒多降”后,慕容垂才算彻底掌控此处地域,并有资格任命慕容邵为青州刺史。正因如此,十六国时期一个个郡县的失陷,皆是以汉族坞堡被破而告终,充满了悲壮之感。如“石生攻刘曜河内太守尹平于新安,斩之,克垒壁十余,降掠五千余户而归”;又如石勒“寇襄阳,攻陷江西垒壁三十余所,留刁膺守襄阳”而回。

被同化的胡族

尽管五胡十六国威凌北方一百多年,但他们最终还是被汉族给同化了。在此过程中,汉胡交融的进程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坞堡的角度看,它正是影响胡族汉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坞堡又是如何发挥出作用的呢?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怎么生活(五胡乱华一百多年)(6)

坞堡遗址

首先,坞堡内汉胡杂居的现象屡见不鲜。

前引冀州坞堡中,有“鲜卑、乌桓及郡县民据坞壁不从燕者尚众”的记载,说明鲜卑、乌桓各部与汉族百姓曾合力据守坞堡。这是在情理中的。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以后,南匈奴便曾归附中原,并不断内迁;至三国时代,鲜卑、乌桓也被曹魏慑服,与之展开了密切往来。

因此观之,汉胡之间的交融,在东汉以后就开始了;而十六国时期其他胡族的大举入境,也加速了这个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或因胡族之间的内斗,或因汉族豪族强宗的反抗,一些散落在地方上的胡人,也被吸纳入了坞堡;同样道理,在一些胡人主导的坞堡中,自然也能看到汉族身影。

其次,尽管有不少汉族百姓曾被胡族俘虏或选择了投降;但不可否认的是,坞堡仍旧是胡族政权赖以统治地方的主要手段。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怎么生活(五胡乱华一百多年)(7)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雕像

据《晋书·石勒载记》上记载:“(刘)元海(即汉赵开国皇帝刘渊)命(石)勒与刘零、阎罴等七将率众三万寇魏郡、顿丘诸垒壁,多陷之,假垒主将军、都尉,简强壮五万为军士,老弱安堵如故,军无私掠,百姓怀之。”

在拿下魏郡后,刘渊仍以垒主为将军、都尉,命他们继续统治堡垒下的坞众,这便意味着:在胡族统治下的北方,郡县仍是以坞堡为基础的社会组织。而当时的不少胡族政权,也正是通过这些坞堡主,来实现对汉族百姓的统治。石勒后来自己当了皇帝,也曾效仿刘渊此举,时“徐充间垒壁多送任请降”,皆被其“拜为守宰”。

综上,十六国时代的坞堡主,在选择归附胡族政权后,可以享有合法的官方身份,这同样促进了汉胡交融。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汉人怎么生活(五胡乱华一百多年)(8)

南北朝地图

一方面,汉族与胡族因此得到了短暂和平,并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融;另一方面,从坞堡依旧长存的事实看,以豪强宗族为主导的基础社会组织,已对胡族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未尝不是胡族政权日后趋于封建化的一个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2、田久川:《论汉魏之际的坞堡组织及其政治形态》

3、陈琳国:《十六国时期的坞堡壁垒与汉人大姓豪族经济》

4、马志冰:《十六国时代坞堡垒壁组织的社会职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