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

在长江中下游的华东、华中地区,流传着一种地方戏曲,就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发源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现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沿江省份。

黄梅戏起源于清朝中期,早期的基础是乡村的山歌、秧歌、茶歌、花鼓调,后进入城市,吸收了汉剧、楚剧、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1)

湖北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因地势低洼,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常遭遇长江水患,民不聊生,只能沿长江向下游迁徙流浪。这样的生活境况,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在异地他乡摆摊卖唱,聊以生存,这样就把黄梅的采茶调传到了安徽安庆地区。1958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过界岭》时,不解地问:“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听了省委领导汇报后,毛主席打趣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2)

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调传入安庆地区,在安庆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期间吸收了多个地方小戏的唱腔、演出内容和表现形式,形成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3)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渐渐职业化,并从走村串乡的农村草台班子转向了城市舞台。入城后,受到一些地方剧种的影响,内容、演出形式、唱腔、伴奏都进行了改革,为形成代表性的剧种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发展。解放初期在安庆市,以丁永泉、王少舫、严凤英等主要人物,组成了不同的民营剧团,以固定的剧场演出。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13个县都成了专业黄梅戏剧团。1954年《天仙配》参加华东地区戏曲展演观摩大会,获得巨大成功,1955年《天仙配》被拍成电影,轰动海内外。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4)

黄梅戏的代表剧目

黄梅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主要有:《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牛郎织女》、《玉堂春》、《失刑斩》、《春暖花开》、《小店春早》、《槐荫记》、《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过界岭》《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未了情》、《双下山》、《贵妇还乡》等。

在这些剧目中,影响最大、最为国人熟知的代表性剧目是:《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罗帕记》、《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5)

黄梅戏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了众多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

最早的是邢绣娘,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黄梅县孔垄镇人,曾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成名于40年代的严凤英,1930年生,是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68年文革时被凌辱迫害,自杀身亡。其代表作品有:《游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春香传》、《江姐》等。还主演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6)

50年代由京剧转行黄梅戏的王少舫,1920年生,江苏南京人,是和严凤英齐名的著名艺黄梅戏术家。因抗战时期所在的京剧班和黄梅戏班经常同台演出,所以于1950年后正式改唱黄梅戏。其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白蛇传》、《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7)

黄新德,1947年生,安徽怀宁人。是继严凤英、王少舫之后承前启后的第二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其主要成就是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其代表作品有:《龙女》、《梁祝》、《诗仙李白》、《风尘女画家》、《遥指杏花村》、《雷雨》等。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8)

第三代重要艺术家有: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张辉、陈小芳、韩再芬等,他们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马兰、吴亚玲主演的《龙女》是新时期的代表作;杨俊、张辉90年代初转战湖北,使湖北黄梅戏再创辉煌;韩再芬是新世纪安徽黄梅戏的领军人物之一;吴琼90年代北上北京,将黄梅戏演绎成了黄梅音乐剧和黄梅歌。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9)

黄梅戏在国内外的影响

黄梅戏植根于安徽,辐射于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的先后公映,使黄梅戏红遍全国,在海外也受到空前的欢迎。当时全国除皖、鄂、赣三个重点省份外,在江苏、福建、浙江、吉林、山西、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港台电影界在一段时期内大量出现所谓“黄梅调”电影,其中邵氏兄弟的李翰祥导演主导拍摄了多部“黄梅调”电影,如《貂蝉》、《江山美人》、《凤还巢》等,为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台湾也有黄梅戏演出团体,著名歌星邓丽君出道时就是演唱黄梅戏的。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10)

黄梅戏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再芬、赵媛媛、黄新德、周洪年、吴亚玲、杨俊被指定为传承人。

时至今日,黄梅戏在安徽的每个县市都有剧团,在湖北、江西、江苏的部分县市有剧团。大型的院团有: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安庆黄梅戏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邓丽君黄梅戏经典全部(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11)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