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轴承国产替代情况(国产高铁轴承的)

生产线“火力”全开,赶订单、忙生产、热火朝天……走进国内高铁和轨道交通车辆轴承生产的龙头企业——光明铁道控股有限公司,创业兴业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铁轴承国产替代情况?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铁轴承国产替代情况(国产高铁轴承的)

高铁轴承国产替代情况

生产线“火力”全开,赶订单、忙生产、热火朝天……走进国内高铁和轨道交通车辆轴承生产的龙头企业——光明铁道控股有限公司,创业兴业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

“这一路走来,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呵护与支持。”回首与企业共成长的岁月,光明铁道公司董事长、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林松说。短短几年时间,光明铁道成长为国内资质最全、品种最多、产能最大的铁路轨下产品生产企业、国际一流的高端轴承创新型企业。

创业:研发闯难关

2006年,来自各地的铁路混凝土制品专家汇聚在光明铁道,设计、研发适应多品种生产的现代化流水作业生产线。

不断“国产化”的背后是研发水平的支撑。光明铁道坚持培养和储备技术力量,和上海同济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培养了一支平均年龄仅为30岁的技术团队,这支队伍每个月能研发出3种~5种型号的新产品。

2017年,光明铁道承担了衢宁铁路隧道内弹性支承块的试制及生产任务。该产品主要运用在隧道内,在现有生产方式下,人工单模作业效率低下,德国流水生产线技术造价过高。光明铁道技术团队决定自主研发、自主设计。从长模模具重点攻关设计到生产线的技术难关攻克,在近半年的时间里,经过无数次修改提升,终于完成了生产线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造价仅为德国生产线的1/5。该条生产线是国内首条自主设计的弹性支承块和轨枕综合生产线,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十三五’期间,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项,就为光明铁道节约了资金3496万元。节省的税款为光明铁道持续投入研发提供了坚实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张林松表示,如今,光明铁道研究团队研发了30多种新产品,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自主设计制造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10条生产线,15项新产品及3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多项技术及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光明铁道逆势坚挺,前10个月,营业收入高达4.4亿元,其产品几乎覆盖全国各大省市,岔枕产品更成功打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利比里亚等国外市场,迈出了拓展国际市场的新步伐。

转型:站上新台阶

2016年,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光明铁道与两大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中车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中浙高铁轴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浙高铁”),通过探索“央地合作”的发展道路,力求加快完成去低端轴承产能、增高端轴承供给的“补链”使命。

2019年1月,中浙高铁开始小规模投产。然而,转型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与多数轴承行业相似,中浙高铁存在着前期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盈利周期长的特点。受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实验能力不足的影响,研发新产品排假实验无法如期开展,研发投入以及生产线所产生的折旧,使得中浙高铁资金运转压力不断增加。

“幸亏国家的减税降费政策,企业享受所得税、增值税等各项政策优惠,年节省税费超2000万元,我们的研发人员也享受了个人所得税减免。这部分节省的税费,给企业在实现高端轴承成套技术的自主制造道路上加了一把劲。”张林松说。

通过自身实验验证能力的加快建设,中浙高铁安排了近20项重大科研项目,部分新产品,如时速350公里、时速250公里的高速列车轴承,已通过了实验室的实验,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形成量产后将带动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生巨变。

“高铁轴承的安全系数、科技含量之高,一般企业难以望其项背。此前全球只有4家企业能做高铁轴承,而中浙高铁成了第五家。”张林松非常自豪,这项技术打破高铁及轨道交通轴承、高端精密轴承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服务和保障了国家重大装备需要。

跃迁:串起产业链

走进中浙高铁的生产车间,数控机床一字排开,机械手臂负责上料,在封闭的操作箱里,冷却水不断冲刷着正在打磨的轴承部件。公司研制生产的一批高速列车轴厢轴承,已经通过了台架性能试验。

随着中浙高铁的不断壮大和产品的逐渐成型,辐射带动起周边例如轴承滚子加工、轴承锻造、轴承检测仪器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主机厂上下游企业在龙游县经济开发区集聚。不少企业直言,中浙高铁是精密轴承智造的“金字招牌”,他们就是冲着中浙高铁而来。

如今,在龙游县经济开发区,以中浙高铁为核心,已带动一系列精密制造企业迅速形成配套产业链,构筑了科技创新孵化平台——超精密制造小镇。在小镇建立的高端装备技术联盟,集中优势资源,攻克了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为助力超精密制造小镇企业轻装上阵,税务部门采取“企业点单、税务上菜”形式,专门服务于制造小镇众多企业的疫情防控、复工审核、开工达产等,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产业链加速完善和有序发展。目前,规划用地1000亩、总投资50亿元的中浙高铁轴承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建成投产后可年产400万套高铁轴承、特种轴承和高端精密轴承,将打破高端轴承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有国家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和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未来,我们会走向更新的‘光明’!”张林松说。

作者:郑思 吕凤娇 本报记者 虞立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税务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