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项羽的性格(品味项羽自由洒脱的性格与人生)

项羽,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被世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所铭记,并传颂至今当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会因立场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结论,而我们却习惯囿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成败英雄论,于是项羽便被定位于“悲剧英雄”成者王侯败者贼,亘古不变而实事上,历史即是为胜利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总结项羽的性格?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总结项羽的性格(品味项羽自由洒脱的性格与人生)

总结项羽的性格

项羽,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被世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所铭记,并传颂至今。当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会因立场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结论,而我们却习惯囿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成败英雄论,于是项羽便被定位于“悲剧英雄”。成者王侯败者贼,亘古不变。而实事上,历史即是为胜利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评价的前提是了解,不了解的评价则是臆测。所以在这里,我只讲述一些我所读到的关于项羽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又可以读到一个怎样的项羽呢?

总体来看,介绍项羽的书目繁多,但最为推崇的当数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项羽的介绍则出自《项羽·本纪》!从历史上来看,项羽曾经号令天下,但项羽并没有成为帝王。可为什么会列入记录帝王的本纪之中呢?这是因为司马迁对项羽的特别喜爱和敬重,所以破例提升一格。享受这样待遇的还有孔子,孔子是作为布衣而进入世家的。司马迁喜爱项羽是由于对这个失败的英雄个体人格的认同和敬慕。后世文人墨客笔下的项羽,也大多被深切同情和歌颂,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项羽的无限崇敬与怀念!

这里从《项羽·本纪》中选几个小故事来说明项羽的性格特点。第一件事是学习。“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在秦灭六国之前,项氏家族是楚国的贵族,时代为楚将军。秦统一六国后,项羽的叔父项梁就带着项羽逃隐到民间,作为贵族当然要学习。秦以法治理天下,所以在秦朝要做官任职就必须记住法律条文,也就需要认字,识字在那时可能是做官为吏的出路。项羽因为无趣无心学字可以理解,改学剑,因为一人敌不比万人敌。这应该使项梁转怒为喜,因为他有理想,能够继承家族传统。但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明白它只是一个不愿接受教导和约束的借口,又不肯竟学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没有明确理想的人。这里说的没有理想,并非指他就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而是他不在意所谓的理想。可以看出他率性而活,毫无拘束的自由性格。

第二件事是,“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见秦始皇车架仪仗之胜,便曰:‘彼可取而代也'”。后人常用这句话与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相提并论,认为表达了一个相同的理想。按理说这种说法并不妥当,刘邦的话可以算作是一种理想,因为他将秦始皇看作是一个榜样,从而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刘邦的一种人生谋划。但项羽则不同,他的话表达的意思首先是不服气,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是无所畏惧,所以可以随时取而代之。第二层意思就是说“我”能放得下,“我”不在意,也没必要时时挂怀于心。因而这一点与刘邦有截然不同的意思。

从以上两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崇尚意志自由的人,也就是他是一个没有固定目标的人,所以也不谋划什么,也不拘泥任何现实的制约,随心所欲。意志自由而又有大气象,这就是项羽的人格,他的自由、无所畏惧和充满激情的人格力量在《史记》中表现得十分充分。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上面一段文字是介绍巨鹿之战的,巨鹿之战的背景是: 秦军大将章邯击败了项梁领导的楚国军队,杀了项梁,又趁势打败了赵国起义军。赵国的剩余军队就躲入巨鹿城中,此时正被秦军围困。,迫于秦军力量强大不敢交战,此时项羽率军及时赶到。描写的文字不多,却十分精彩。前半段写项羽破釜沉舟,后半段写项羽大破秦军。于是有人便评论这是项羽的策略高明,事实上这是一种赌博,就是决一死战。按当时秦强我弱的情形,决一死战并非好的策略,但它符合项羽无所畏惧的性情。项羽本人并无长远的人生目标,没有规划,只是跟着意志的引导而前进,方向明确,生死如一,不需要激励而生命力自然迸发,破釜沉舟只是表达一种鱼死网破、视死如归的信念,但它激发了将士的求生本能,当将士面临死亡的那一刹那,便没有什么可以顾忌,突然间感受到了一种自由的意志,于是以一当十,酣畅淋漓。

可以说,自由意志、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其中的巨大的生命能量是项羽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也似乎恰好影响着他的命运。

刘邦:“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项羽:“此沛公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这段话是刘邦率先攻破咸阳成为关中王,项羽大怒欲找刘邦算账时的一段对话。项羽虽然和刘邦约定,谁先入主咸阳谁就能成为关中王,但项羽是不服的,于是听取谋士范增的建议设下鸿门宴,欲杀刘邦。刘邦听取张良意见向项羽示好,并向项羽道歉,解释并无成王之意,入主咸阳是为了防止盗贼、保护府库。项羽听后对刘邦产生了同情心,并对范增一再要杀刘邦的暗示佯装不见,对刘邦武士樊哙的指责感到内疚,最后放走了刘邦。范增说项羽为人不忍,也就是不够残忍,太过仁慈,其实是他不了解项羽。

项羽杀人无数,并未将刘邦的的生命放在眼里,只是他杀刘邦的动力消失了,而且他还为曾有过的杀害刘邦的念头而感到愧疚。这可以看出项羽内心的天真和自由,也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项羽此后西屠咸阳,并杀害秦王子婴,焚烧秦宫殿,接着又杀楚怀王。这些都是对自己无所顾忌性情的放纵,将自由放纵成残暴。项羽宰割天下,分封各路诸侯,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回到楚地彭城而为称帝。他没有称帝,正是因为彼可取而代也,他只要证明这个可能性。意志的自由实现了,至于意志以外的东西并不是他的目标。

项羽:“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是项羽兵败垓下节节败退后发出的感慨,他说自己打仗没问题,从来都是胜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失败的结局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天之亡我,即命运。缺乏理性能力而靠自由意志行事的人,也只有命运一个观念可以被接受,或者说悲剧命运是自由意志的唯一同路人。因为大局已定,并且慨然接受,也就没有任何羁绊,项羽就进入到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至于拒绝乌江亭长的渡江邀请,他说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不愿渡江。这固然是一个解释,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项羽对个人命运的坦然接受和对自由意志的坚持。

唐朝诗人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大多数人的共鸣,可以理解。但卷土重来也就给项羽设立了一个复仇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包羞忍辱,那么这还是项羽吗?这分明是刘邦。这也是对项羽八年人生奋斗的否定。于是只能将这出意志和命运冲突的大戏演到最后,所以在击杀数十百人之后,他又将自己的头颅当作礼物送给一个故人。杀也好,送也好,这里没有没有固定的目标,只有意志宣泄的快意,乌江自刎使得一个英雄的故事落幕!郑板桥《悲项羽诗》:“玉账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心情!

项羽,与其说他是一个力能扛鼎的勇士,倒不如说他是自由洒脱的诗人;与其说他是演绎了一出命运的悲剧,倒不如说他谱写了一出自由大气的喜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