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真正的仁义之道(孔子教导原宪邦有道)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了,其中儒家与佛道两家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在于儒家是提倡入世的,但是对于如何入世,也是有一定条件的,孔子的主张很清晰,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是孔夫子自己反正是没照着去做,一生颠沛流离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无果后,才又拿出来教弟子的。《论语.宪问篇》第一章记载了原宪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内容就涉及到了出仕的问题。原文是: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孔子真正的仁义之道(孔子教导原宪邦有道)(1)

原宪,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国商丘人。此“子思”可非彼“子思”,写《中庸》《孝经》的那个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伋,字相同而已。原宪是孔子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原宪出身贫寒,史评其个性狷介,意思就是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说白了就是性格有点孤僻,还比较倔。有学者认为《论语.宪问篇》是由他一手编纂的。

孔子真正的仁义之道(孔子教导原宪邦有道)(2)

原宪

“谷”在这里代表的是出仕食禄,也就是当官拿俸禄。可不是种包谷的意思,再说了那个时候包谷还在美洲大陆上呢,而哥伦布还不知道在哪儿进化呢。

孔子真正的仁义之道(孔子教导原宪邦有道)(3)

对于“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句话,朱熹将其解释为国家政治清明,食国家俸禄,但无所作为;国家政治昏暗,不去独善其身,依然没有节操的食国家俸禄,这两种情况都是可耻的。道理上说没啥问题,但是邦有道“无所作为”不知道从哪看出来的,感觉有点自由发挥,谁让人家号称孔孟的直接接班人呢。

孔子真正的仁义之道(孔子教导原宪邦有道)(4)

钱穆先生则对照《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认为“耻也”只是针对“邦无道,谷”而言。个人认为这种解释应该符合孔子原话的意思,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孔子两三千年前说的,谁知道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意思,总不能托梦去问吧。

孔子真正的仁义之道(孔子教导原宪邦有道)(5)

解释一下这句话就应该是:原宪问何为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固当出仕食禄。国家无道,仍是出仕食禄,那是可耻呀。”

孔子真正的仁义之道(孔子教导原宪邦有道)(6)

至于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原宪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与原宪的个性有关。朱熹就认为以原宪个性,对于国家无道却依然食其俸禄的可耻,是知道的。但对于“邦有道,谷”的可耻,则并不清楚,故孔夫子是借此提醒原宪,应该在必要的时候有所作为,而不应该只考虑怎样独善其身。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宰,不知道是否与此次教导有关。

孔子真正的仁义之道(孔子教导原宪邦有道)(7)

从原宪后期的行事则可以看出,对于“邦无道,谷,耻也”这句话的践行是很彻底的。孔子去世后,原宪遂隐居卫国草泽中,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子贡轻裘驷马去看他,他一句话“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把子贡直接怼到南墙上去了。原宪最终也只是独自隐居了事。后人以“原宪桑枢”、“原宪甘贫”比喻能安贫乐道之人。

孔子真正的仁义之道(孔子教导原宪邦有道)(8)

之所以说孔子的这知话易说难行,是因为这句话有个最根本的BUG,就是邦是不是有道谁说了算呢?总不能像原宪一样,孔子为鲁司冠了,那邦一定有道了,于是去当孔子的家宰。孔子去世了,那邦还有没有道了呢?搞不清楚就当他是无道吧,隐居去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方面我个人反而比较推崇后世很多道家高人的做法,世道混乱,就出世救民于水火。天下太平了,则隐居高山,自由自在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