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庆节目在哪一年(听听老记们的心里话)
美人迟暮、帅哥秃头是成年人的悲哀,而对天选打工人老记们来说,最近挺“秃然”的是,被领导反复锤问:今年台庆都快到了,新闻频道一个爆款也没有?
有人说“只要巅峰够高,
下坡路就够你走一辈子。”
而我想说“只要回忆够多,
爆款就可以写一辈子。”
同样都是一辈子,电视新闻的流金岁月quó实值得回忆一哈。
首先想表达一点,作为新闻老炮的老记们,并不羡慕现在的小朋友,手指姆儿一戳就可以获取五花八门的资讯;退回去1/4个世纪,资讯匮乏时代下新闻狂欢的场面,孩儿们见都没见过。
当时,成都本土也就几个电视频道,而四川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新闻频道,可能是这样开始的……
那是2001年的1月2日,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腊八节,因为《新闻现场》栏目的开播,给当时严肃的新闻氛围增添了一丝活泼。
但可能现在哪家电视台都无法想象,当时这个栏目经常是已经开播了节目都还“在路上”,需要编辑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在11楼新闻部⇄18楼播出部往返跑送播带。
还记得有个长得像刘亦菲的编辑姐姐……就曾经在飞奔的路上……摔飞了一颗门牙……
血沽淋当的播出带!!!
所以你说当时的新闻鲜不鲜活???
老记敢冒个皮皮,那二年生,凡是收看得到四川新闻频道的地方,大街小巷到点就到处听得到频道那个片头音乐~棒棒棒~三个重音,第二天叔叔嬢嬢、大小朋友都在讨论:
你看昨天《新闻现场》的节目没得哦,那个见义勇为的小伙子长得还有点帅得嘛……
那个烫伤娃娃好造孽哦,《特别十点》的女主持都说哭了……
《黄金30分》的蛇娃到底是啷个回事嘛……
《750大搜索》的雷宇咋跟三嫂子还有点般配……
《晚报十点半》插播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6战全胜,我把嗓子都吼shé了……
(是的,那是一个天天都可以有新闻爆款的年代,那也是国足和全兴队的黄金年代,这个话题在此按下不表。)
老记还记得,当时的新闻人带动了一批新闻术语(业内黑话)的流行,比如说:
新闻频道的这帮老伙计不仅是语言学家,他们还是这座城市最天然的美食家。
在那个还没有某书、某音、某评,某圈也不太火的年代,记者的敏锐性也部分表现在对卡卡角角美食的发现上。
肖家河的板凳面、互助路的烤鸡架、高升桥的野马盒饭、温江的牟抄手、无名饺子店……
“搬砖人”的幸福“食”光,还有些难以忘怀,
是啥子味道?或许记者们已经忘了……
而那些在隆冬匍匐草丛的拍摄
在酷暑日头下关闭空调的蹲守
半月不洗漱野人般的沉浸式卧底
抑或是置身险境时的云淡风轻
以上种种及其等等,记者们说,那些滋味都叫做快意人生。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路边修轮胎不一定被人发现,但21世纪初四川新闻频道的记者,被热心观众当街认出,鼓捣想不收打车费不收停车费的事情,算是家常便饭。如果硬要问我原因 ,我只能比较文艺地说:那些被卡在时代缝隙里的人,或许曾被ta治愈过吧!
@记者岳:
民生新闻的日常,感觉每天都在开盲盒。地震,洪灾,泥石流,突发现场有我们帅气靓丽的身影。
@记者含:
原来那些青春年少那些兵荒马乱,也曾赋予我价值,让我在某个瞬间、在某些人眼中,也是不渺小、不平庸、不可忽略的存在。
@记者航:
当孩子父亲看到我手里的川台话筒时,他信任地把孩子交给了一个记者来突破洪水的重围。在救灾的“火线”上当了一回临时“奶爸”,其实我挺骄傲。
@记者珊:
那些或是悲愤的、凄美的,又或是温暖的画面组成的一个个片段,也填满了那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记者杰:
调查记者就是社会森林里的啄木鸟,如果把啄木鸟都关进鸟笼,森林里的大树就容易生病。希望为之坚守的信念,不要像日渐发福的身体一样被岁月和生活妥协。
@记者娟:
其实,做民生节目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愈的过程。因为感受到了爱,所以也想要传递爱,希望持续做一个温暖的人。
@记者颜:
没抽过大爷递过来的叶子烟,你很难拍到他开怀大笑的瞬间;
没吃过流浪娃锅里的面糊,你不可能融入他们中间。
我们是观众的眼睛,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温暖瞬间。
被时代裹挟着前行,路是越走越明的,但迷茫也在所难免。好在我们结伴同行,这也是个相互治愈的过程。
即使融合的痛苦、前途的迷茫暂时使人焦虑,但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依然坚守角色定位、砥砺使命担当,我们从来都不曾轻慢肩上的社会责任。
哪怕眼袋写满阅历,发际线不断后退,但一日做新闻,一生都是新闻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老记想说的是:
吴彦祖还是吴彦祖!
当然,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真正意义上在全国范围内的出圈,应该是2008年5月12日,回忆很沉重,但我们都绕不过去。
那一年的四川新闻频道人,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
有人觉得吃方便面很幸福,
有人觉得吃方便面很不幸,
世上大概就是这么两种人。
所以当电视传播的环境发生改变,民生新闻的功能、职责、属性以及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媒介竞争也进入内在消耗极端时,手里端的碗还是真实的吗?诗和远方还存在吗?
这些问题都敌不过调查记者唐三娃昨天对我的灵魂一问——
你家的电视机多久没开机了?
图据电视剧《我爱我家》
额~其实我家刚给父母换了一台85寸4K高清智能网络语音防爆家用液晶屏幕大彩电,so bigger,那台轻微故障的旧电视被收荒匠以50块钱收走时,我竟然有点失落,好像一个家庭成员因为生病被我们放弃了。
每一台电视机,都有着令人难忘的回忆。而一个以新闻而立的频道,这二十年来承载的更不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峰低谷,ta像一座跨越代沟的桥梁,努力连接着两三代人之间认知和习惯的鸿沟。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在路上,才能有底气;
在现场,才能动真情。
2022年,好记者的打开方式,已经从电视人转型成为了全媒体人,未来未知,但他们依然在路上,且他们的故事不停更不断章。
昨天 路过四川某地的一个小镇,
农家乐里播放着熟悉的“~棒棒棒~”前奏曲,
游客们边看着新闻边下饭的场景,
让我想起了一对每晚倾听新闻频道的盲人夫妻;
想起了因电视扯拐着急打热线求助的华西爷爷;
想起转车十几趟来送锦旗的山村少年;
想起信息高速传递下却依然会收到的手写书信;
想起了每一个不曾被我们落下的人,
和前赴后继的新闻后浪们。
何其有幸 在这样的时代遇见了你们。
后来 我发现,
我想念和惦记的 可能不是电视,
而是坐在沙发上 和你一起看电视的日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