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GDP目标增长5.5%左右(今年如何实现5.5)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各项工作目标。其中颇受关注的包括:今年GDP增速预期目标为5.5%左右,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等等。
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下,今年经济如何稳进?如何评价5.5%的经济增长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哪些重点?有关房地产的表述体现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哪些风向?今年就业形势如何,与GDP总目标有何关联?
围绕这些问题,3月5日晚,新京报贝壳财经举办2022全国两会经济策论坛,连线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全国政协委员、广西财经学院校长夏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展开讨论。
张立群:今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筑底回升态势,开启由低向高新周期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5%的GDP增长目标,张立群评价称“是积极又稳妥的”。他分析称,从宏观角度来观察财政政策的力度,赤字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低于去年3.2%左右的安排,但不能简单从表面来看这个指标的增加或减少。
“政府工作报告特别说明,今年财政政策的效能会增加;另外,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资金,这是一个额外的收入项,今年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以上,还是体现了积极和提升效能的原则。”张立群表示,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共同支持下,今年中国经济将会呈现筑底回升的基本态势,全年的走势应该是平稳开局、逐季回升。中国经济很有可能会开启一个由低向高的新增长周期。
在经济稳的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在稳增长和绿色低碳方面有更全面的统筹和安排,就是要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张立群对此表示,今年我国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有比较可靠的保障。中国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会保障今年的稳增长和经济持续恢复中各个方面的需要。我国的发电能力位居世界第一,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很多都是世界第一,这些能力在今年会有更充分的释放,我们也会通过对排放进行管理使节能减排的工作同步推进。
“我认为,双碳目标和稳增长目标会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宗商品的供给会有一个更可靠的保障,既可以支持经济增速持续回升,也可以保障价格水平总体平稳。”他说道,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趋势会得到遏制。
刘小兵:财政政策要找准发力点,财政资金使用要透明
对于今年赤字率的安排,刘小兵认为“没有(比去年)低多少”,财政政策的趋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他更加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范,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希望看到真正把财政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
今年我国依然实施力度较大的税费支持政策,预计今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规模为历史之最。对此,刘小兵表示,现在减税降费的空间可能在缩小。还有一个可以考虑的空间是社保,按照目前的缴费率以及越来越透明的缴费基数来看,对企业来说缴纳社保的压力还是比较大。至于税收,现在降的增值税、消费税等属于流转税,对企业实际影响不是很大,要真的帮助企业,可能还是要从所得税入手。
“另外要注意的是一边减税降费,一边要增加支出,财政缺口可能会越来越大。建议做一个具体研究,再去判断减税降费的政策该怎么做,这样效果会更好一点。”他说道。
如何解决财政缺口?刘小兵认为,应该从节流方面入手,而不要更多寄希望于开源。他进一步提醒,弥补财政缺口一般的方法是发债,但债务总归是要偿还的,应对经济不景气时我们可能没有想那么多,不断地发债,实际上这些钱总归有一天要还。如果不考虑怎么来偿还这些债务,最终这些债务都是要由整个社会来承担。所以重点还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夏飞: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要加码调整专业结构
谈到今年GDP增速预期目标,夏飞认为,推动这个目标实现,需要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
供给侧方面,具体举措包括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强工业、科技创新等。需求端方面,一是投资需求;二是消费需求,加大消费的前提是有更高收入,收入又需要由就业来保证;三是出口需求,今年在疫情新形势下,怎样继续保持出口需求是要努力的方向。
群众合理的住房需求也是消费需求的一部分。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看,“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没有变,同时强调“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以及“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夏飞表示,这体现出对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更加重视,将有助于释放需求潜力。
宏观的GDP目标和就业等具体目标紧密相连,例如要实现5.5%的经济增速,失业率应该控制在一个范围内。作为高校校长的夏飞,还谈到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近两年受到疫情和经济形势下行等影响,高校就业率在下降。我们学校前几年一次就业率基本都在95%以上,这两年掉到86%、87%左右。”他介绍道。
夏飞对此建议,要加大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适应新经济需求的专业,让学生能更加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把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首位,让学生具有更高能力和素质;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也希望政府对地方高校加大财力支持,并在校企协同等方面多多“牵线搭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程维妙 潘亦纯 编辑 陈莉 校对 郭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