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太保的意义:十三太保盖世太保
太保一词出现率可谓是非常高。古代演义小说当中,时常会有十三太保一词出现,常见于对作品当中武勇能力出众之人的。正史当中也常常会提到太子太保一词,主要表述的内容集中在东宫教学事务当中。来到近代,我国在对德国秘密警察(Geheime Staats polizei)的翻译上,依旧选择用带有太保的翻译(盖世太保)。为什么会在历史当中出现如此多的太保,太保到底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
太保之宗——召公辅政
最早出现太保的地方,时间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戴礼记》当中记载,武王去世之后,西周出现太子弱冠的情况。为求稳定朝廷局势,武王死前设下三大官职,作为成王的辅政大臣。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
召公——太保
周公——太傅
太公——太师
周公和太公大家更为熟悉,毕竟姜子牙和周公旦的威名无人不晓。但是召公本身的作用,可以看到历史地位完全不输给周公和太公。正是源自于周公和召公的谋划,使得周朝出现一国二分的政治局面。召公作为“太保之宗”,历史地位和作用可谓是非同凡响。至此之后,历朝历代都会特别设置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官职,作为监国和辅政大臣的官职使用。
能够看到从汉朝开始,能够位列三公之称的官员,社会地位远比想象的更高。三国时代,袁绍因为家族是四世三公,所以被河北世族报以厚望。不仅直接被推举为伐董盟主,更是靠着名望和实力拿下河朔四州之地。最早的太保之位,不仅可以为授官者提供相当多的便利。并且可以看到,有沃泽后辈的作用。但随着古代官职系统的优化,政治制度的改革,三公在历史当中的地位开始不断下滑。以明清作为例子,三公职位依旧可以见到,但是仅仅只是虚名,只是朝廷对高级官员的一种嘉奖。此时也出现过太子太保这样的官职,这里和太保本身又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太保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朝廷的外政之中。主要是治理天下,为皇帝辅政而设置。
而太子太保,主要的官职权限仅仅局限于东宫(太子居住的寝宫),同三公类似,东宫当中存在有东宫三师的职位。而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最早是教导皇太子而特别设立的职位,主要是培养太子尊师重道、讲述礼仪之道的品格。进入到封建王朝晚期,实际上东宫三师也逐渐成为虚职,仅仅只是荣誉职称。不再像早期朝代一样,有教授太子的作用。
十三太保——演义小说的威职
最早出现十三太保的地方,并不来自于演义小说。而是对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十三位义子的统称。由于十三位义子,都被朝廷冠以太保官职,所以才会出现十三太保这一统称概念。不过十三太保内部,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以义子和太保两个身份进入到统称之中。其中史敬思、康君立在正史当中,并不是李克用的义子。而二太保李嗣昭,真实身份实际上是李克用的亲儿子。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奇怪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依旧能够进入到十三太保的情况?这里就需要提到罗贯中。他所撰写的小说《残唐五代演义》当中,为求将戏剧化效果拉满,做了一个非常笼统的决策。因为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孝出现在小说当中,被罗贯中书写为主要核心人物。所以为求给李存孝加上主角光环,罗贯中特别给到位列十三义子的李存孝一个头衔“十三太保”。总的来看,十三太保的出现仅仅只是因为罗贯中的“偷懒”。笼统的将十三位武将定义为十三太保,以表示对于李克用手下武将的高度赞美。罗贯中的做法,很快得到一系列明清小说家的认可。
他们在撰写自己的唐代小说时,同样也用到十三太保的称谓,来给自己笔下的主角人物增加名气。到了上世纪香港影视剧爆红的年代,又再次想到太保官职的威名。以邵氏集团为首,开始逐渐给主角加上太保官职,以十三太保排列来表述自己主角团队的强大。总的来说,十三太保的出现源自于罗贯中有“蹭热度”的想法。
近代太保定义的变迁后世由于罗贯中的想法出色,开始不断效仿先人的做法,大量的使用太保官职为主角加戏。进入到近代史当中,许多拜读过演义小说作品的军阀和将领、政治人物,也开始为自己手下配上太保的官职。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因为想突出手下人非常精干有才。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冯玉祥和唐继尧、梁启超三人。梁启超曾经写信给康有为,信件上就有十三位文人的签名。梁启超便非常骄傲的告诉康有为,他们是文学联合运动当中的’“十三太保”。而唐继尧在护国战争当中,为给自己手下的武将打响威名,也将自己滇军武将凑齐十三位统称为十三太保。冯玉祥的情况类似,也是因为想提高自己手下人的名气,才想到用十三太保壮名气的做法。
由于近代大量有历史名人使用太保之称,来表述对自己手下人的赞美。实际上太保此时的作用,从最早的官职定位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成为对某个特定团体中得力干将的代称。这股风潮非常盛行,时至今日也有很多调侃的场景,能够看到用太保称谓指代团体的情况。不过要说太保之词最出名的情况,莫过于翻译界借用太保一词进行翻译。
此时正处在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内部有一个极为特殊的秘密特务组织——Geheime Staats polizei。如果按照正常翻译,正常德语给出的词义是德国秘密警察。但是相对来说,不能体现出这个组织原本所具有的神秘色彩,翻译后的名字也不够精炼。最后翻译界想到用盖世太保,来取代德国秘密警察作为代称名词。
盖世并没有实际意义,仅仅是取自于Gestapo的音译。而作为后缀词的太保,主要是想表述这个特定群体是德国特务组织的精髓。这样整体来看,确实比原本较为呆板的德国秘密警察翻译更生动。可以完美的诠释出盖世太保所作所为原有的意思。不过因为翻译界采用盖世太保的翻译,也给太保一词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后续当中会提到有太保一词的组织和团体,大部分是带有贬义的说法。
从褒到贬——太保的泛滥不过追溯太保之词变化的历史脉络,能够看到最开始周朝人设立太保一词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太保最后会发展成贬义性词语。太保一词出现泛滥性的使用,实际上主要的问题来自于唐朝。以唐朝为节点,许多前代朝廷当中重要的官职,开始不再拥有实权仅作为虚职使用。太保变为虚职,唐玄宗注定要“背锅”。
公元755年开始,由于安史之乱的出现,唐朝开始走向下坡路。虽然安禄山的叛乱,并没有让唐朝直接走向灭亡,但是已经让其中央权利开始被稀释。由于要快速镇压叛乱,唐朝必须要给地方节度使实权用以招募军队。原本地方严格实施军、政、财三权分立的政策,但是由于叛乱出现节度使的权利极度膨胀。
虽然得以保全唐朝中央王朝,但是却涉及到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节度使立下赫赫战功,必须要给到一些嘉奖。金银财宝仅仅只是次要,授予封号官职才是大部节度使最为关心的话题。唐朝高层一合计,便想到将太保一职给上前缀,批量次拜官“检校太保”的方式。虽说没能让太保官职泛滥,但是却让民间掀起一整风潮。因为“检校”一词,在隋唐时代是实习、代理的意思。民间小说素来喜欢将繁琐的政务简单化,开始有大批小说和唱本作家使用太保一词为小说人物“拜官”。由于受官太保的官员,大部分是节度使和实力强悍的武将。所以太保一词也开始有了新含义,用来表述官府武将武艺高超的意思。
进入到宋明清时代,太保官职的使用开始更为混乱。朝廷大量为官员授予带有太保词缀的官职,用作对他们做出突出成就的荣誉表彰。荣获太子太保的武将当中,最为出名的便有岳飞。实际上岳飞并不承担太子教学工作,仅仅只是南宋王朝对他的一种赞誉。而明朝时期,朱勇、戚继光、秦良玉等人也曾经因为武功出色,得到明朝嘉奖官职太子少保。时至今日回看这段历史,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太保已经不再具有原有的功能和含义。中国古代受官拜职,由于本身没有标准化的官职体系。一个职位,会因为时代的不断变迁,意思会不断改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