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革命先烈诗文(江苏籍革命烈士诗抄)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纪念革命先烈诗文(江苏籍革命烈士诗抄)(1)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和信念,在战场上浴血战斗,在黑牢里“把牢底坐穿”,在刑场上对着死亡放声大笑。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书写的诗篇,穿过历史的隧洞,依然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为后人照亮着前路。

本期“悦读”版从《革命烈士诗抄》《革命烈士诗抄续编》《雨花英烈诗词》等书中,编选了一组江苏籍英烈、牺牲在南京的雨花英烈留下的诗作,让我们随着烈士的笔触回到烽火年代,感受他们为中华民族谋解放的不悔初心。

纪念革命先烈诗文(江苏籍革命烈士诗抄)(2)

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五四”运动时,邓中夏即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积极从事工人运动,曾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红二军团政委。1933年5月,邓中夏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被捕,10月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邓中夏被捕期间,狱中秘密党支部派人在放风时问他:“大家想知道你的政治态度怎样?”邓中夏说:“问得好!请告诉同志们,我邓中夏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 《胜利》铿锵有力地彰显了邓中夏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他用奋斗、无畏、光荣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胜利从何而来、如何而来。不论工作是否危险重重,邓中夏都“持续着,永远的持续着”,燃烧自己。 于邓中夏而言,胜利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奋斗。在牺牲就义的最后时刻,他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深情地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长河悠远,岁月无痕,邓中夏用血染的风采,书写了一首火红的革命诗篇。

纪念革命先烈诗文(江苏籍革命烈士诗抄)(3)

恽代英(1895—1931),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青年运动领袖。曾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总教官、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1930年5月,恽代英在上海被捕。1931年2月解来南京,4月在雨花台壮烈牺牲。

恽代英14岁就自学读完了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立志救国救民。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际,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1921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他曾说:““我们常说青年是革命的力量,因为青年的感情丰富,气性刚烈。他们不知道隐忍羞辱,他们不知道躲避危险,所以他们见到应当革命便会勇猛的为革命而奋斗。” 恽代英被捕后,在狱中化名为作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而坚贞不屈。后来,由于被叛徒顾顺章指认,敌人知道了他的身份。敌人将恽代英从牢房押往刑场时,他神色坦然,高唱《国际歌》。临刑前,恽代英发表慷慨演说:“蒋介石走袁世凯的老路,屠杀爱国青年,献媚帝国主义,较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必将自食其果。”恽代英高呼口号,英勇就义,化不屈脊梁为不朽丰碑。 这首《狱中诗》是恽代英被关押于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时创作的,反映了生死关头,他摈弃了个人得失,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慷慨赴死的豪情与壮志。

纪念革命先烈诗文(江苏籍革命烈士诗抄)(4)

江上青(1911―1939),江苏扬州人,出生于一个中医兼职员的家庭,1927年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当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夏,江上青转入扬州高中,同年冬被国民党当局以“学运骨干分子”为名逮捕入狱。1929年6月出狱后,江上青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上海“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29年冬,江上青在上海参加党组织秘密会议时再次被捕,1930年冬,他带着一身疾病出狱。抗战全面爆发后,江上青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在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曾任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他积极协助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等,进一步推动皖东北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共同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1929年,江上青出狱后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在上海,他结识了“左联”作家郁达夫、蒋光慈等人,创作了新诗《十月底旗帜》等。《十月的旗帜》这篇热血沸腾的诗作表达了他对党的忠诚,对敌人、对剥削阶级的憎恶,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曾在三年时间里两次入狱,监牢里的磨炼坚定了他的立场。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在安徽泗县遇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拼将瘦骨埋锋镝、常使英雄祭血衣”,江上青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生前的铮铮誓言,用鲜血染红了“十月的旗帜”。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纪念革命先烈诗文(江苏籍革命烈士诗抄)(5)

许晓轩(1916—1949),江苏江都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许晓轩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38年5月,许晓轩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刊物《青年生活》的编辑和发行工作。1939年春,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1940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许晓轩不幸被捕,被押往贵州息烽集中营。1946年7月被押到白公馆监狱,他用秘密方法和党员相互联系,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和领导狱中地下斗争。

许晓轩是小说《红岩》主人公许云峰的原型。在关押于白公馆集中营期间,许晓轩常用秘密方法和难友们相互联系,成立狱中临时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同狱友们一道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每当危险时,他鼓励大家:“越是关键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他常与李子伯同志等筹划集体越狱。后来李子伯等同志被移走,许晓轩作《赠别》送给李子伯等。 在黑牢里,许晓轩度过了整整9年监禁生活。尽管脚戴重镣,在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受尽严刑拷打,他始终大义凛然,坚强不屈,不为所动。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对狱中的共产党员进行大屠杀。临刑前,许晓轩高举双手,向每间牢房的战友道别,他平静地对大家说:“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这样……”随后,他从容赴死,英勇就义,年仅33岁。

纪念革命先烈诗文(江苏籍革命烈士诗抄)(6)

宋绮云(1904—1949),江苏邳县(今江苏徐州邳州市)人,中共党员。1929年,党组织派他到杨虎城军部工作,先后任中共西北特支委员、《西北文化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西安事变”前后,宋绮云对杨虎城部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积极贡献。1941年9月,宋绮云在回陕西探亲被国民党逮捕,被关押于贵州息烽集中营。1949年9月6日,特务周养浩以释放为名,将他与爱人徐林侠、儿子宋振中(小萝卜头)及杨虎城一家三口骗至重庆松林坡戴笠警卫室杀害。 这首《留得清白上九霄》写于1941年,当时, 宋绮云刚刚被国民党反动派羁押。诗句传达出作者的坚强意志以及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最后一句“留得清白上九霄”更彰显出他的铮铮风骨、浩然正气。宋绮云、徐林侠及他们的幼子宋振中,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渣滓洞和贵州息烽集中营。狱中八年,他们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和种种折磨,但从未屈服。

纪念革命先烈诗文(江苏籍革命烈士诗抄)(7)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22年春,瞿秋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

1923年1月,瞿秋白从莫斯科回到北京。他是两年前作为特派记者前往苏联的。在苏联的两年中,他亲身感受到无产阶级翻天覆地的伟力和革命气象。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归国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满怀着无产阶级革命激情和崇高理想的共产主义者了。《赤潮曲》就写在那个时候。 这首《赤潮曲》是哲理的诗化。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使作者以广阔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目光,概括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描绘出历史的走向,内容深刻而博大。“晓霞”喻示着革命事业生机勃勃,热情地歌颂了革命事业充满活力,前途无限。而那句“福音遍天下”则意为等到革命成功,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幸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实习生 张珺洁 整理

纪念革命先烈诗文(江苏籍革命烈士诗抄)(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