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讲自己的商业理念(120元白手起家建立千亿帝国)

来源:投资家网 作者:Steven

“人生没有标准的答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最近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举办了一场关于精准扶贫的2018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一位来自雅安的张女士发言格外感人,“自从脱贫,村里人再也不喊我外号瓷娃娃,都叫我老师了。我找到了生活的尊严与希望。”

这不是吉利第一次参与精准扶贫项目,TA们在精准扶贫的事业上已经坚持了3年,累计投入超3.5亿元。长久以来,带动致富,拉动就业,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自成名之后始终坚持做的事情。

他认为,做企业不单是要把企业本身做好,还要有社会责任心。“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最终总是会被市场无情抛弃,这样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永续经营的。”

任正非讲自己的商业理念(120元白手起家建立千亿帝国)(1)

谈起李书福,他在中国商业圈一直都是传奇般的存在,19岁就开始做生意,120元白手起家,勤勤恳恳,不骄不躁,用了30多年把吉利打造成顶级车企,还收购了全球知名的沃尔沃,成为奔驰母公司的最大股东......可以说李书福与吉利,创造了很多中国人不敢想的奇迹,成为大国崛起的重要民间助力。

虽然吉利创造出许多辉煌战绩,但TA的当家人李书福在获取巨大名望与财富后,依旧十分低调,他很少接受媒体专访,也从不吹牛自己的车性能有多好,一切都让市场来验证,让车主来说话。

有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千亿市值的吉利在2018年表现格外抢眼,继续蝉联自主汽销量冠军,已卖出惊人的1500838辆!有网友更在该文章底部留言说到,“论中国制造,华人傲娇,只佩服两个人:一个是华为的任正非,另一个就是吉利的李书福。”

记得在2018年的时候,网上曾流出一个“李书福的自述”,后来被证实内容确实为李书福所讲,他在文中提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一直肯坚持,不服服输,相信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面对现在取得的成就他则说,“放牛的我能有今天,已经感激不尽。”

李书福曾说,自己的商业偶像不多,稻盛和夫是他最欣赏的一个。

任正非讲自己的商业理念(120元白手起家建立千亿帝国)(2)

这个日本商业大亨,不仅白手起家打造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还在快80岁的时候,以门外汉的身份接手了负债累累的日航企业,并用6个月时间将企业扭亏为盈。稻盛和夫的传奇、励志故事被广为流传,“他说过的话”会经常出现在微博、微信里,受用无穷。

“成为稻盛和夫那样的人”也是李书福一直的梦想。

李书福跟一些含着金钥匙长大,后来成功开始为自己编故事的人不同,他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农村家庭。上小学时,他有展现出了一些商业头脑,如利用暑假时间为生产队放牛,每天0.15元,一个暑假他就赚了6元-10元,成为了村里的“富裕”孩子。

上初中时,正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进了校园和乡村。由于每天都听到身边的大人谈“机会来了”。李书福觉得自己不该只放牛了,应该借着这个时机做点什么。白天他还去学校上课,晚上他则在屋子里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与政策,即便这样“一心二用”,他学习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他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普通学生三年才可以完成的学业,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的尖子班。

一边学习,一边研究,时间长了,李书福自己也开始厌倦了,人在学校,心在游离,他开始对上高中失去了耐心。他每天心不在焉的状态,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开始指责他,学生要以学业为重,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就因为自己的心不在焉,李书福没少遭到父亲的训斥、惩罚。

任正非讲自己的商业理念(120元白手起家建立千亿帝国)(3)

他答应父亲,把高中念完。但他那颗兴奋心早已按耐不住,那个小火苗已经越烧越旺了。

高中毕业,李书福去参加了很多学生当时梦寐以求的高考,因为心思早已不在学习上,他硬着头皮去考场,高高兴兴的从考场离开,他觉得这下自己不用在背着包袱,可以踏踏实实做想做的事情了,19岁那年,他差3分没能考上大学,却意外的收获了父亲给的120元钱

“既然不想读书,你就去闯荡吧。”

这120元,在当时是很多家庭攒了无数年才能有的积蓄,却被父亲都拿出来让李书福做生意,这是一位伟大父亲对孩子的爱,也是天下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许之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可以飞黄腾达,过人上人的生活。

最开始,李书福选择了一个照相的生意。他背着相机跑到公园靠照相赚钱,那会拍照非常时髦,很快他就小赚了一笔,并租了门店,开起照相馆。

照相馆一开,生意瞬间红火起来,有一段时间,他赚了一万多元,当初的120元一下子翻了100多倍。为什么说李书福这个人很有商业头脑呢?他并没有把在照相馆赚来的钱继续花在照相上,而是不断发现能赚更多钱的新机会,当时工业前景很好,于是他把赚来的钱又都投到了冰箱的零部件里面。

他开始在家生产,自己钻研产品知识,研究技术,做好就亲自把产品送到冰箱厂去卖,一来二回,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找到了几个跟自己比较铁的哥们,一起创办了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年仅21岁就当了厂长

所以有的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做生意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李书福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先是发现机会,然后用赚的钱去做别的事儿,这样既不影响自己的主营业务,又有可能在新业务上尝到甜头,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业务转型,又赚到了新的钱

钱在他手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当然,任何一次的新尝试也是要具备一定冒险精神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李书福说,他在早期创业时曾无数次的告诉过自己,“人大步向前走,不能老回头看,如果天天琢磨万一失败了怎么样,人又怎么能向前走呢?”

21岁时李书福就表现出了和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同的特点,他成熟,他敢冒险,每当一个商机出现在眼前时,又能捕捉到机会,机会来临时,他又能斩钉截铁的去行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现在,很多人都想找机会发财,但机会来了,又会犹豫,要付出多少成本,犹豫的时候,机会就没了。

李书福没有犹豫,22岁时,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做冰箱零部件,直接生产冰箱。据说,自从他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又建了一个冰箱厂,名叫北极花电冰箱厂,1989年时,厂子年产值超过千万,买货的人天天排队,产品供不应求,就这么做了4年,他在26岁时,成为了千万富翁

几乎每长一岁,李书福都会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就像19岁时,他要做照相馆生意,21岁时做冰箱配件厂,22岁时做冰箱厂。

任正非讲自己的商业理念(120元白手起家建立千亿帝国)(4)

老天是公平的,TA给了所有人机会,也可能把机会带走!李书福在26岁之前,除了学业,做生意已经非常顺风顺水了,但在26岁之后,他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当年,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李书福的北极花电冰箱厂由于是民营企业,并不在名单之中,只能被迫关门,他从厂长变成了光杆司令。

但他并不甘心,自己只是被迫失败,冰箱这么一个赚钱的生意没法做了,接下来做什么?这段时间,他没有选择在干点什么,没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时,他决定不如去读书,于是他跑到深圳大学去学习,没机会就读读书,充充电,他一直在学校里静待机会到来。

乔布斯曾说,“要成就一番伟业,唯一的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这段话很适合李书福,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就是不信自己找不到那个机会。

在学校读书期间,他业余时间又开始研究市场,他发现有一种进口装修材料很有市场前景,便中断学业回到台州,找到那个几个“被解散”的兄弟,带上钞票重新回归商业舞台。

这一次卷土重来,他发誓要干票大买卖。这一段故事知道的人比较多,非常传奇,他们搞了一个工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后来又做到中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直到现在,铝塑板都是吉利主要的利润来源。

凭借一个铝塑板,李书福又晋级了,从千万富翁到身价过亿。他取得接连成功的背后还是善于发现机会,用最快的速度去抓住机会

李书福曾经做过无数次尝试,看看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行业。他还进军过房地产,结果遭遇泡沫,差点把身家折在里面

一次次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时他也意识到,自己还是适合干老本行,做实业。

李书福在自己事业逐渐走向成功的时候开始各种尝试,这既是他在事业上的尝试,也是他在尝试挑战自我,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干什么的时候,剩下的就是他的努力与再努力,拼搏与再拼搏,此后,他开始把事业带上真正的巅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

大约在1993年,李书福开启了新征途,在那个很多人还不知道资本为何物的时候,他已经用数千万元收购了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率先将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研发成功。因为学生时期李书福养成了好钻研,喜研究的好习惯,他极其重视产品的自主研发工作,他不惜斥巨资进行投入,为研发掏钱从不含糊

在收购那家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后,他又与当时的行业老大嘉陵合作,生产出了嘉吉牌摩托车,仅一年时间他的摩托车销量就进军国内踏板车龙头宝座,产品还被卖到美国等32个国家,李书福的名字开始传遍大江南北,大家都很好奇,这么一个农村孩子,在没有任何背景下,为何能这么成功?

总结来说,就是八个字,“找准方向,抓住机会。”

李书福从不贪恋一时的名望,这是他和很多企业家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有人会把企业做到失败?就是不舍得抛弃在某一阶段取得的成绩,但他却不贪恋这些虚头巴脑的名望,不惧重头再来,这是为什么很多困难都打不倒他的原因

故事到这里的时候,李书福离自己的人生巅峰越来越近,他开始筹划做汽车,但从二轮车做到四轮车,如果没有很大的决心,绝对是做不来的,这又是新的一个方向。

“民企为什么不能做汽车?我就是要做。”民企要做汽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因为只有国企和外资才有资格做这个。当时有很多业内人都劝李书福,“这个事你想想就可以了,没机会的。”

但他却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大家都不参与,你若参与,就成功了,为了要造车,他瞒着政府部门,偷偷征了800多亩地,打着做摩托车的幌子,建起吉利工业园区,暗地造车,明着申请,但主管部门就是不批复,他不甘心,继续申请,很多身边的同行都觉得他疯了。

为了自己能光明正大的造车,他好几次跑到北京,向有关部门申请,“给民营企业一次做汽车梦的机会”,为了争取这个机会,他更是放下豪言,不需要国家投入一分钱,北京、浙江来来回回,他整整坚持了6年

这6年当中,有无数人出来阻止他,让他“不要在痴心妄想”。李书福却撂下一句话,“我们要生产车,走遍世界各国,而不是世界的车走遍中国。”

任正非讲自己的商业理念(120元白手起家建立千亿帝国)(5)

电影《霸王别姬》里有这么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李书福当时那个状态就如程蝶衣一样,只不过结局不同。

自己造不了车,他就买,1997年,李书福买下一个四川客车的生产资质,但不能造轿车。有传闻称,当年为了要研发自己的汽车技术,又不能“被别人知道”李书福把房子和仓库都用布蒙了起来,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仅用一年时间,李书福就造了一辆“吉利豪情”,他还把市场价定在了4.79万元,成为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为了这个车,他还搞了一场酒席,发了700多张邀请函,办了100桌酒席,只有一个嘉宾来捧场,场面甚是尴尬,原因是“吉利豪情”还未被列入规定的生产目录,属于“非法造车”,最终无奈被迫下线。

任正非讲自己的商业理念(120元白手起家建立千亿帝国)(6)

1999年,对李书福的“造车事业”是一个转折,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李书福眼见一位大领导来了,要把握机会,于是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2年之后,坚持不懈的李书福拿到轿车生产资格,进而成为中国首家民营车企。只要在公开场合,有李书福发言时,他总会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并感慨,“吉利目标是要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受人尊重的中国汽车品牌。虽然在这条路上我们走得不平坦,但我相信每走一步,就会取得一点积累和进步。”

虽然拿下了轿车资质,但前面的道路仍是布满荆棘,外资车企已经拿下市场的半壁江山,想在虎口夺食,谈何容易?

当时的车市现状是,车是有钱的座驾,老百姓根本就买不起这种消耗品。想到这一点,李书福决定要把车做到利国利民。就这样吉利走向了一条与其它车企截然不同的路线,制造低价车品,让老百姓也能有辆车

按着这个思路,吉利先后生产了两款廉价车,价格在3万元左右。这个价格很快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为吉利迅速积攒了不少人气。

车辆价格低的好处是可以赢得客户,但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开始有人质疑吉利,说TA们在进行“恶性竞争”,吉利也没少吃官司。李书福见个人就得解释自己是怎么把车早起来的,为这么定价在3万元,最主要的是还有一些人“见风使舵”、“火上浇油”对李书福冷嘲热讽。

即便坚强如李书福也有悲伤的时候,有一回,他酒后大哭,边哭边说道,“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6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别人总嘲讽和诋毁我?”据他曾经一起喝酒的同事说,那顿饭后,李书福又萌生了进军高端车市的念头

但他也遇到三个难点。第一,国产车的品牌认知度不及外资车,TA们有着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历史;第二,国产高端车定价难,贵了没人买,即便是和外资同等定价,甚至再便宜点,也很难有市场;第三,高精尖技术上突破仍有难度。

想明白这几点,李书福决定,自己生产不如去收购,于是他有一个大胆的计划,“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

其实,细数李书福的每一次成功,除了他自身的人性特点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投资眼光极具慧眼,在关键时刻的几次投资与收购,帮了他的大忙。这就是为什么选择要比努力更重要,李书福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借力打力”他每一次行动之前,都先做好预判(选择),再付出行动(努力)

收购沃尔沃这件事又让李书福沦为笑柄,但这次他没有马上解释与回应,而是用8年时间忍辱负重,静待发声那一刻。

为了要拿下沃尔沃,李书福曾私下跟吉利的一位高管说道,“一旦我开始收购沃尔沃,唯一能阻止我的办法就是杀了我。”

李书福和吉利在这个过程中做过很多努力,也碰过各种壁,他为此还跑到美国底特律参加车展,目的就是找高层聊聊沃尔沃的未来。

但没有高层愿意跟他聊“未来”这个话题,“没人知道吉利是干什么的。”虽然高层没有答应李书福,但是他软磨硬泡,给对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任正非讲自己的商业理念(120元白手起家建立千亿帝国)(7)

转机出现在2008年,当高层最终想甩掉沃尔沃这个包袱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印象深刻的中国人,李书福。

一个老外团队,一个中国团队,双方了解的都不深刻,给谈判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说服对方,李书福还通过一家国外公司组建了一个200人的团队专门负责和老外谈判,耗时一年时间,最终,坚持不懈的吉利终于拿下了沃尔沃,这个消息一出来,引起国内极大轰动。

在同行、媒体欢呼雀跃,各种吹捧吉利的时候,只有李书福自己知道这个过程的辛酸,好在,这些悲伤、痛苦已经过去了。

2009年,汽车行业头条留给了李书福和吉利:“一个才有12年历史,年销售收入只有160亿元的中国民企,最终以27亿美元的代价拿下了有着86年历史,年销售收入上千亿元,制造世界上最安全汽车的顶级汽车品牌沃尔沃,这是世界汽车史上的惊人之举。”

任正非讲自己的商业理念(120元白手起家建立千亿帝国)(8)

正当人们以为李书福近几年开始变得踏实的时候,收购沃尔沃的9年后,他又完成了一个惊人的动作,以90亿美元的代价又拿下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股权,成为戴姆勒的最大股东

仅这两件事,国人就该为李书福点赞,他为国人争了光,让世界开始对中国车企刮目相看。

从此再也没人敢嘲笑李书福,没人知道他接下来还会筹划哪些震惊世界的惊人之举。

他和任正非一样,为中国先进制造之崛起不断努力着,他们都是国人永远的骄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