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评原车评人(车评人平时试驾新车)
最近几周连着出差,拍大片,以及几个国外的重要试车和车展。所以呢,这几周可能会少一点我在本地拍的视频,但我的试车、评车、拍摄工作其实一直进行中,而且越来越深度。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点工作中的想法。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话题是:像YYP这种工作、身份的人,试驾各种新车的时候,心里会有何感受?
首先,我也会和各位一样,关注新车的发布,留意从谍照到正式上市的消息。这期间发布的各种产品信息、新技术、价格配置、用户声音等等,都可以作为前期的评车素材。
然后就是收到厂家的首试活动邀请(新车太多,我们不会什么车都去试,但基于我们的行业影响力,活动十有八九都是会邀请我们的)。
然后就是试驾了。试驾之前我通常会有个期望值,但是这不重要,因为在试驾之后,一切谜团就解开了。
每一部新车对我来讲,就是各种各样的“果子”——有些你可能见过,有些你从没见过,根本估计不到它内里藏着什么,是什么味道。只有当你剥开它,放进嘴里的那一刻,才会知道它到底是个怎样的果子,是不是一个好果子。然后细细品尝后,才能对它给出一个结论。
通过试驾,我们对车的感受无非就这三种结果:
第一种,是觉得“正点”。有些车试下来,方方面面表现都不错,还有某些特别出彩的感受,让人如沐春风——好比一个果子,咬下去喜出望外,吃完了也回味无穷。
第二种,是失望。有些车整体没什么亮点,反倒有一些明显不太好的感受,这些感受占了主导,让人对它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好比果子咬了一口之后皱起了眉头。
第三种则是介乎前两种之间,能发现一些惊喜,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或者整体上惊喜不足以掩盖平庸。好比一个普普通通的果子,有味道,能果腹,但吃完也就吃完了,没留下什么印象。
在我的工作中,每年大概平均接触100款新车(最近两年分身乏术,相对少了点,但也有50~80款)。上述三种情况中,总体占比是第三种最多,大概能占到六成以上。剩下第一种和第二种,各自能占两成左右。
做车评这份工作,最让人快乐的时刻,无疑就是遇到第一种“果子”——让人试驾完后很满足,很开心,十分愿意向更多朋友推荐,见了谁都能说,某某车真是很正点……这样的车一年下来是不多见的,所以能够遇到,就是工作中的高光点。
当然了,吃果子这事,每个人口味不同,感受也不同。但是评车,是有一些科学依据需要遵循的。如何评价一部车属于上述哪一类“果子”?这就是车评这份工作的学问所在了。
评车,我觉得方法和条件确实很重要。在4S店试车,确实只能试出很皮毛的东西。但如果在我熟悉的常用试驾路线让我自由驾驶半小时(意思是没有人在旁约束我怎么开),我对这部车的特性便可了解七八成,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初步印象评价。但有一些特殊的车型,比如高性能车、跑车、越野车,必须要有合适的场合比较极限地体验,才可以得到一个称得上有用的评价。
测评的方法、环境是客观条件,然后就是主观方面。每一个测评人即便专业学术水平相同,主观标准也会不同,好比老师阅卷,既有专业的指引,也一定有个人的评判标准和喜好。
因此就会出现,某一品牌的车,在某个测评人那里能持续得到好评;或者某一品牌车的某样特点,在某测评人那里持续地被批判……车评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的界限,我觉得是模糊的。或者准确的说,“测”和“评”要分开看。测试这件事情,应该力求专业客观准确。但是对一个产品做评价,做定性,做推荐,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主观驱动的。
“测试”通常都是客观取向的……
搞明白这个大原则,就会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在大家车言论,我们鼓励每位KOL直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定性是KOL,俗称“意见领袖”,那当然要给出意见。这些意见只代表自己,不代表机构,甚至我们几个KOL之间都从来不要求统一意见。我们不是一个标榜绝对中立的机构,我们希望大家的信任是源于对KOL观点的理解和赞同,而不是像信奉CCTV、权威机构一样来信奉我们。
有时候,我们就是主观压倒一切……
客观和主观,适用于不同的评价领域。比如说安全性的评价,我认为毫无主观的空间,只能依赖碰撞测试这些客观方法和标准去评判。空间、静音这两个项目,也是偏向客观评判,但要用对方法和选对场景。
至于动力匹配、操控乐趣、行驶品质、设计用料,这些都是偏主观的评价项目。但“主观”不意味着想怎么说都行,它还是需要评价者用对方法而选对场景。
这么说来,方法和场景是评车的基础,客观和主观评价都需要,所以其实也是殊途同归,而非对立的。
不同的车,评价方法和场景完全不同
在我自己看来,客观评价需要机构做大的投入,方可建立起足够可信任、有价值的参考体系。而车评的艺术,车评人的高下之分,却在于主观评价的手法和表现上。这又是另一个长篇大论了,如果大家还想听,我再展开聊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