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凯特琳(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凯特琳(勃朗特与呼啸山庄)(1)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以独特的女性意识如实地刻画了女性形象。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解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从而窥见作者超前的女性意识,有助于更加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本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为了阐明伍光建译本《呼啸山庄》中人物形象失真的原因和现象,采用对比译文与原文的文本析读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伍译文在读者意识与译者目的结合下把原作的哥特式小说类型转化为言情小说类型,译文中人物形象有了弱化和过溢的现象,因而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失真,但是译文更倾向于言情,更加符合中国言情小说的悲剧模式。

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一本书,有“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史诗”的美誉。它是“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以其独有的构思和奇特的笔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关于文明与野性的史诗长卷。

翻译理论界“文化转向”的标志是伊塔马·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及吉恩·图里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的翻译规范理论(包括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本文以吉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观照,选取Wuthering Heights(《呼啸山庄》)不同时期的两个有影响力的译本(杨苡和孙致礼的译本),比较两译本在三个规范指导下各自的特点并找到译本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39年威廉·惠勒执导了第一部《呼啸山庄》之后,有十余部《呼啸山庄》翻拍反复呈现。本文从文学性的角度分析电影《呼啸山庄》的深层文化意蕴。

《呼啸山庄》的电影改编大致在两个脉络中进行,即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主流商业电影和先锋派“作者”的艺术电影。英国本土的《呼啸山庄》电影改编具有特殊的问题关切和视觉呈现,本文将其与上述两个脉络并列讨论。在不同脉络中拍摄的《呼啸山庄》几乎都保留了原著中作为最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的幽灵,幽灵的每次再现显影了具体的社会表意实践。

艾米莉·勃朗特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揭示了西方社会人性弱点与文化矛盾,也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明冲突进行了细致、深入批判。文章通过比较两个“庄园”意象之深层意蕴及其内在关系,挖掘小说表达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物质文明与人性本质复杂化之间的艺术建构形式。

本文以小说《呼啸山庄》中出现的各种蓝色花朵为分析的出发点,认为这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有意为之,即把蓝花作为一种与德国浪漫主义息息相关的文学意象,在书中注入了与之同样的诗性的情怀和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文学况味。蓝花主题主要体现在,对精神家园的无限向往和对死亡的深切关注。这些都通过对本文的具体分析找到了印证。

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艾米莉·勃朗特,作为19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其旷世奇作《呼啸山庄》中,表达了对于大自然和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大自然与女性之间神秘莫测的关系,他们认为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就像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典型地体现了父权制的思想观念。

《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留给现代人仅有的一部长篇小说,许多研究者发现了它独特的文学价值。《呼啸山庄》主要体现的是哥特式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它主要显现出女主人公在19 世纪男权至上的社会体制下对自由的渴望,自我的追求和对男权至上制度的奋力抵抗。

呼啸山庄凯特琳(勃朗特与呼啸山庄)(2)

电话:010-84177875,84177878,84177688 E-mail:zgshkxw_cssn@163 京ICP备05072735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14 by cssn. all rights reserve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