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权谋巅峰(这或许是最好的清宫戏)
本文作者:绿流
2018年二月河去世的时候,比1997年《雍正王朝》在央视热播时受到的争议要多。我们习惯盖棺定论,尤其不放过刚刚死去的名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好事。但非要说《雍正王朝》是一首忠诚的帝王赞歌,开启了国产电视剧对厚黑心术的崇拜热,这个帽子,扣得有点大。
出生于1945年的二月河在他所处的时代,更多受到的是旧式文学的影响,他创作的原著《雍正皇帝》也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由一串串吸人眼球的传奇戏说构成,涉猎宫廷与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香艳场景,实在谈不上什么“帝王赞歌”。电视剧《雍正王朝》虽然比同时期热播《还珠格格》有正剧范儿,但严格说来也是戏说,民间说书、戏曲这片沃土积累下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素材和文学形象,如才华横溢又对名妓一往情深的士子、不畏权贵又饱读诗书的清流、因相貌丑陋而官场失意但仍位卑不敢忘忧国的赤子……通俗而经典。
电视剧要吸引观众一集接着一集地追下去,就不能像小说那样包罗万象,而是要理出一条清晰可见的故事主线。《雍正王朝》以康熙之死为界限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的故事主线是九王夺嫡,后一部分的故事主线是雍正治国。
九王夺嫡这一部分尤为精彩,从王公贵族到地方豪强,各显翻云覆雨手,这种斗争的激烈和复杂程度可不是后宫争斗那种花拳绣腿可相比的。阴谋阳谋的手段之下更有算不尽的人心,观众无论理解到哪个程度上都能获得强烈地吃瓜满足感。后来一些涉及到前朝争斗的网文中,也能看到《雍正王朝》的影子,例如《琅琊榜》。
但我并不认为看夺嫡戏看得爽就会沾惹上厚黑心术。因为在这段故事中,九个皇子八仙过海,都只是衬托出了康熙皇帝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而已。莎剧王子焦晃老师的表演真的很有看头,那种气度和格局绝不是大声怒斥群臣就能做到的。剧集刚开始的时候,康熙准备整顿吏治,收回百官欠朝廷的钱,四阿哥胤禛在执行过程中备受阻扰,更因为性格强硬而使得事态激化。康熙召集了群情激愤的官员们,大家坐在园子中,康熙轻描谈写几句家常话,忆一番往昔峥嵘岁月,就化解了百官的怨气,他又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替百官垫付欠款,这一手安抚做得漂亮,而且君臣之间真心相待,不是肤浅地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康熙对办砸了差事得胤禛并没有处罚,因为他从这件事中看出了胤禛是一个能踏踏实实办事的人,能力有待提高,但态度可嘉。这样的康熙,清醒精明但不严厉刻薄、有城府但不虚伪。反观他得两个儿子,夺嫡之争的主角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都没有学到乃父之风,老四刻薄小气,老八把人心当作筹码。
《雍正王朝》我重温无数次,有三次完整地看。第一次看时,最喜欢“侠王”十三阿哥,像重情重义荷尔蒙十足的初恋;第二次看时,最喜欢“贤王”八阿哥,像温柔体贴但心机重重的渣男;第三次看,最喜欢康熙,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从来都没有欣赏过雍正,所以啊,不要担心观众看了这部电视剧就学会了为王侯将相拍彩虹屁。正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评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雍正王朝》的后半部分,个人认为不如前一部分好看,因为雍正这个角色并不讨喜。
雍正的本性喜怒无常,疑神疑鬼,自距自傲。在康熙朝时期,得力于师爷邬思道的出谋划策,杀人放火的坏事胤禛都不用本人出面,于是他塑造起了一个冷面冷心但实心办事的“孤臣孝子”形象。但他做了皇帝后,邬思道功成身退,而一国之君也不可能再使用旁门左道,雍正的性格缺点就愈发明显地暴露出来。他沉迷于他为自己创造的这个人设: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他也确实努力这么做着。但是这一切的努力并不能弥补他性格上的缺陷。
因为喜怒无常,所以得不到臣民的真心相待,就连亲密战友十三爷都不敢下下棋时赢他。因为疑神疑鬼,所以有被害妄想症的倾向,老是猜疑别人对他不忠,先是在登基当晚杀害了府中替他办暗事的人,又把邬思道放在李卫身边“照顾“,做皇帝时只信任潜邸旧人和自己一手提拔的进士,这种猜疑心不仅用在国家大事上,就连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也长生狐疑:看到十四弟在母后那里聊天,就怀疑弟弟求母亲找他要差事,还粗暴地指责母亲后宫不要干政,殊不知弟弟只是求母亲给宠妾一个侧福晋的名位,雍正这种事必躬亲的猜疑,让自己和周围人都过得辛苦。又因为自傲,进而刚愎自用,做皇子时就因不问缘由催债而逼死老臣,做皇帝后更是唯我独尊,下面的人也为了保命而处处顾忌他的面子,以至于不能及时讲真话。
雍正最欣赏的人是田文镜,他俩性格确实很像,做起事来,亦虽九死其犹未悔,不给别人留退路,也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样刚直不是不好,但他们同时还小气、敏感,总觉得别人在针对自己,以至于行事就常常武断、刻薄了。
表面上强硬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是敏感的。雍正表面上说为了整顿朝纲不怕得罪人,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实则却对“人心”甚为敏感,他一面看不惯老八笼络人心,一面又耿耿于怀老八比他得人心。因为老八得人心,所以不管老八他本人结不结党羽,八爷党都会客观存在于卧榻之侧。
老八说自己爱贤名,雍正骂诺敏贪图名声,其实雍正自己才是一直想要在天下人面前正名:朕要让天子人看一看,朕是不是他们说的那样。在他看来,他做的事都是对得起祖宗江山社稷的,都是为了天下百姓好,那么在群臣和民间所流传的他的恶名,就一定是老八他们的人散步的。这个逻辑很符合雍正的性格。
雍正想不通:我比老八活得真实,老八那么虚伪,为什么人们却向着老八?其实原因很简单嘛,官员个个都人精似的,又不傻。雍正用人办事,是在清水里养鱼,又要马儿又要马儿不吃草,执策而临之还要拿出长篇大道理来教训马儿,一句话,小气、抠门。而老八呢,找人办事前,先把好处给够,平时的待人接物也把姿态放得很低,礼贤下士的精髓就是要让士感受不到“下”。都不说老八,就说他的跟班老九吧,母妃地位高贵,自己又财大气粗,被雍正打发到西北军前效力,并被十个御前侍卫监视着,老九却没有流露出一点傲气和怨气,一路上和侍卫称兄道弟还拿出大面额银票,这还不算,到了军中,面对年羹尧盛气凌人的下马威,老九打着哈哈伏低做小,又趁机递上银票和漂亮话。不多久十名侍卫酒后闹事犯了军规,年羹尧作势要立威杀人,老九和侍卫们本没啥交情,但他却能以皇室之尊向包衣奴才出身的年羹尧下跪求情,众目之下,谁不心中暗暗赞他一句有情有义会做人。
我们当然可以批判老八老九虚伪,但雍正也并不真实,他是矛盾。自认为自己是哪样哪样的人,实际并不是,却还要自欺欺人。
顺带说一嘴,历史上,在雍正四年雍正帝就处置了八爷党,老八根本就没有兴风作浪阻挠新政的机会,老八自己也明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为什么雍正在继位后第四年才开刀,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前三年都还在为康熙守孝,父亲一抔之土未干,而儿子却残害手足,这个骂名雍正他担不起。但是第四年刚刚到,他就忍耐不下去了,不但一举荡平八爷党,就连他自己的亲儿子弘时也因为同情八爷党而受到牵连,24岁就郁郁而终。弘历即位后不久就为三哥恢复名分,可见他对雍正的六亲不认也是有看法的。
好了,说回剧情。《雍正王朝》中有历史真实的人物,也有作者虚构的人物,几乎每个人物都做到了真实饱满(除了乔引娣,郑春华,刘和平老师写的女人戏确实单薄一点)。好演员真是不一样,每个人物的性格走向都自然而然在发展变化,我从这部戏中并没看出什么帝王思想,反而是看到了生而为人的各种无奈与难过。
整部看下来,对失意之人的刻画最为深邃。年羹尧之死,老八之败,十四之落魄,十三之油枯灯尽,隆科多之囚,莫不是一声叹息。
年羹尧笑傲风云一辈子,做大将军时傲慢得连百官跪迎都欣然受之,而巅峰之后立即遭遇了一贬再贬,一身污泥独守城门,百无聊赖陪牧童下棋,当年万里觅封侯,如今尘黯旧貂裘,心怀着不甘被迫自尽。
老八的母妃身份低微,清廷历来子以母贵,而他只能靠自己,勤学、广交,终于博得“八贤王”的名声,但皇子结交外臣是大忌,夺嫡之争中他早在康熙心中出局。心比天高,也尽了人事,无奈天命不眷恋,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到最后被对手置于身败名裂的死地,他都还要赌一把,这是多么坚韧地生命啊。抄家那天,把偷藏下来的银票,一一分给家眷,自己独自去迎接死亡。
十三,曾经义薄云天的少年郎,知因生在帝王家,被一再挫折,消了锐气,填了白发。辅佐雍正时,一面要担心雍正的猜忌,一面又要防着政敌的明枪暗箭,呕心沥血地卖力工作,生生从关云长熬成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于盛年。
…… ……
剧中每个人将死之时都令人悲悯,就连反面人物也展现出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但唯独雍正死前,通过反满文人曾静所叙述的民间谣传,以及老八的催命遗书,引出雍正一历历不堪入目的回忆,让他满口的仁义道德都成了反讽。最终,他也死了,从腥风血雨中闯出来的冷血帝王,在严冬雪风中吐出一口热血。他也何尝不是一个悲剧人物。
谁都有过豪情与梦想,谁都不畏惧是非成败,但难料人间万苦,慷慨的歌声只能随恨水东逝。这部剧,说它是戏说吧,又能照见那么多的真实,说它是历史吧,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