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思想观点(阳明心学笔记心即理)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史料的记载很清楚,圣人之道,吾性具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非也,这个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结果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用最简单的语言文字来概括,就是心即理,所以在这个意思而言,心即理是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关于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的一种理论的概括和提炼,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阳明心学的思想观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阳明心学的思想观点(阳明心学笔记心即理)

阳明心学的思想观点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史料的记载很清楚,圣人之道,吾性具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非也,这个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结果。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用最简单的语言文字来概括,就是心即理,所以在这个意思而言,心即理是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关于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的一种理论的概括和提炼。

什么是心?在王阳明那里它是有过非常清晰的自我界定的,他说:我所说的心不是一团血物。这个心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心脏,也不是指我们今天通常讲的思虑、思念、念头等一般讲的意识活动等。他说:我所说的心,那是能使我们视听言动的,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够看,耳朵之所以能够听,嘴巴之所以能够说,腿脚之所以能够动,就因为有这个心在。

所以,就这个意思而言,这个心,阳明先生称之为本心,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活动之所以可能的根据,也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源,这是关于心的一个简单解释。

(一)本心即道,万物有统一性

什么是理?理就是道。道的存在自然而然会展开它自身的条理,我们关于道的认识、关于道的体会,是通过道自身所展开的条理性、秩序性来达成的。所以道就是理,理就是道。

那么就心即理这个意思而言,本心就是道,王阳明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也是一个总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想要真实地了解和领会心即理的意思,需要从人和世界的关系、世界自身的完整性、统一性这个角度来理解。

世界本身是不是具有统一性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从道理上来讲,如果说这个世界是没有统一性的,那么显而易见,它得出的结论就必然是我们人在这个世界当中的生存,无论我们采取一种什么方式、无论我们活多久,我们只可能接触到、只可能达成关于这个世界的碎片化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永远不可能实现对于世界全体的、整体的、完整的那样的一种观念,这显而易见并不和我们的生活事实相符合。

所以反之,就我们人生的实际经验来看,我们不只是可以接触事件的片段,实际上我们还可能达成关于世界完整的、整体的、统一的了解,那么就这个意思而言,我们就应当确认,世界一切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万物,本身是存在着某种统一性的。

(二)仰观俯察,天地生生不已

“观”什么?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伏羲基于这样的观,于是乎始画八卦,做八卦的目的是什么?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那何为通神明之德?基于这样的观,我们便有可能,关于整个自然现象基于它所呈现给我们的完整的秩序性,而达成对于这个秩序性本身的把握,而了解一切万物各自获得其自我生命的实情,这叫做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类也是通。

孔子曾有云: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之规律无非是东升西落,极为简单。但是这个极为简单的现象实际上是极其不简单的。古代各国宗教对日月东升西落观察有着各种不同的说辞,其中饱含了各种目的性和作用性。而中国古代老子哲学的角度而言,这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任何意图和目的。

那又一个问题来了,我们每天看到的这个太阳或者月亮,是同一个吗?从今天一般的关于所谓太阳系的知识来讲,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然的。但是问题却并没有解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就曾说过一句名言: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且他还说过另一句话,就是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如果我们今天确认这是同一个太阳,那从西方逻辑学上来讲就有问题了。因为从逻辑上说同一性,就是A和B两个东西是全等关系,以此类推,如果说今天的等于明天的等等,就会发生问题,就会推导出世界万事万物是不变的。这显然又是一个谬误。

中国的《大学》里引用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到底,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正是每一天都是新的太阳才带来每一天大地上一切万物的生命更新,这才是意义。所以此后的孔子也说:日新之谓盛德。

因而,一切万物都在改变着它自己的生命状态,一切万物都在太阳的东升西落中生存和消亡。这里又有问题了,这种消亡是真的亡了吗?树木秋叶落而冬枯,好像亡了,转过来年春日,又开始生发出来,这个现象在老子那里便叫做死而不亡,在儒家那里便是生生不息。

在我们的文化中,从来都没有真正认为一个个体生命的所谓完结,一切死亡都意味着新生命的开端。因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无限的、不断更新、不断展开他生命自身的无穷丰富性的无限循环。

(三)强名曰道,为万物之本源

一方面日月之行,另一方面四时代序,风雨霜露,万物生生,我们基于“观”所得出的这一个整体,即这样的一个宇宙自然生命所呈现出来的无限的生命秩序的整体,这个自然宇宙的无限生命的秩序性本身,如果要给它一个名称的话,想必只能是“道”,亦或是“天道”了。

道就是秩序,天道就是宇宙自然的、无限的生命秩序。就人而言,道是关于自然、宇宙本身无限的生命秩序的这样一个无限存在的一种观念。对于这样的一个无限的生命秩序本身,如此这般的博厚高明、悠久无疆,这样的一种宇宙生命秩序本身,显然很难用语言给它下定义。

我们对某一个东西,通过语言来设立一个边界,加上一个框框,使它成为有限,这种有限性显然不符合其本身的状态,其实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所以就这个意思而言,道作为无限的存在者本身,是不能被定义的。这也正是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味了,因而老子又说“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这显然是老子为了言说方便的不得已的行为。

一切万物之所以可以获得它各自的、自我的生命存在,是因为他们有德于道,从道的角度来讲,道本身的存在并不以产生一切万物为目的,但是它同时又产生了一切万物。所以老子的说法是道无为无不为,无为是就道的自身存在的本然状态而说的,无不为是就道的自我的、没有意图、没有目的的自身存在结果而言的。当然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因而,可以说,道是天下一切万物之所以产生的根据和根源。

(四)各尽其德,人、物之性相通

道是一切万物的本原,一切万物之所以可能获得它自身的存在,是因为它从道那里获得了自我存在的根据和本质。包括人在内的天下一切万物,都是从道那里获得它自己的存在本质,才获得它自己的存在的。

人或物存在的本质是从道那里获得的,这便被称作“德”。德一定是多样的,而道必须是唯一的,这就是中国思想中独特的关于一和多的关系。比如,尽管都是树,有些落叶,有些不落叶,就这个观点而言,是他们各自从道那里所获得的德是有差别的。

德在个体那里,它就是性,性和德本是一回事,如《中庸》便讲“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就人来讲,我们和物一样都是从道那里获得我们的德,从而获得我们自己的存在。而我们从道那里所获得的德便成为了我们的性,就这个意思来说,人和物相对于道而言就处在同一序列。

人和自然之物,正因为我们都各自从道那里获得自我的存在本质,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人之性和物之性应该是可以相通的,这才有孟子所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也则知天也,我们才可以一路贯通往上走。尽心则是尽我的心,而知性便是知类之性,知类之性便可以知天,因为性本于天,就是本于道,这才有一条向上的道路,才有这样一个逻辑上的关联。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人和物因为都从道那里获得自我存在的根据,所以人和物之间不只是相通,并且我们是处在同一个存在序列的,这就是作为观念而言的天人合一。正因有天人合一的存在,我们具有本质的共性,所以人才有可能和天下万物为一体。

尽管德是多样的,但是多样性中仍然体现了终极的统一性,这个终极的统一性在中国思想中就是道。然而,大多数人通常提到所谓的天人合一,更多的是讲一种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谐相处,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全面。这里合一是一方面,分离又是另一方面,基于合一前提的人天的分离,即人和自然世界的相互分离,那才是真正在哲学上是重要的。也只有实现了人和自然世界的主动的、自觉的分离,人才真正成为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