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周期原理(1958-1978看6070年代美国经济模式)
1958-1978,新中国经历了4次经济波动,但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并没有嵌入世界发展潮流。美国在调整尝试建立新的秩序,西方世界的主题是危机和突破。(共8159字,阅读需25分钟)
01
世界局势,三分天下
经过60年代的动荡、分化、发展后,到70年,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相对稳定,形成了三个世界的基本格局。
美苏是唯二的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60年代,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以1968年武装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标志,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美苏军事对峙。
美国侵略印度支那发动越南战争,干涉中东各国内政,支持南非、以色列。
苏联支持越南、印度搞地区霸权主义,干涉安哥拉、也门内政,在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挑起战争。
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经过多年发展,日本、西欧重新崛起并和美国激烈竞争。
1968年起,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据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而西欧经济共同体总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这段时期,每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金融危机。美国同日本、西欧的矛盾就激烈起来,金融战、货币战、贸易战不断。
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是第三世界。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发展,诞生了几十个新独立国家,成为第三世界的重要力量。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加大,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开始发挥作用。
到1970年为止联合国127个会员国中,有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92个,其中58个是战后新独立国家。
70年代末联合国140个成员国中有104个亚非拉前独立国家。
把世界一分为三,是对当时世界力量配比正确认识,有助于把握主要矛盾,认清国际局势,确定外交方针。
其次,中东广大产油国家“崛起”。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中东产油国家对支持以色列的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迫使西方各国结束高速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增长或“滞胀”阶段,引起西方经济极大的混乱。
02
美国发展,秩序红利初显
在美国领导下,西方国家经济进入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这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战后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
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调节;
三是美国战后建立的经济秩序为西方世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发达国家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廉价能源、原料支持经济繁荣;
四是战后特定时期各国所进行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战后被释放出的消费品需求热潮,是刺激经济高速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这20年中,由于科技革命,西方国家都获得了高速增长。
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因战争而削弱的国家,接连创造经济“奇迹”,西方各国工业能力都飞速增长,寻找海外市场。
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增长,涵盖了美国、加拿大,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日本、澳大利亚。
1958年,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200亿美元,到1973年则增加到32546亿美元,15年间生产规模扩大了近4倍,同期贸易规模扩大了近5倍。
全球化分工增长预期得到加强。
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所占比重上升,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最快,从事技术开发、服务以及高技术产业部门所占比重增加。
由于工业快速发展,美国也出现河、湖严重污染,普遍的空气污染,淡水鱼产量减少、质量下降,美国人逐渐放弃吃淡水鱼。
由于水、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一些环境法案也逐步出台。同时,随着美国发展爬向科技树更高端,开始将一些低端产能转移出国内。
在低端产能转移过程中,拉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通过向美国贷款,将美国淘汰的产生线引入国内,再将产品卖给美国。
美国通过先发优势形成的产业地位,开始坐收全球化带来的福利。
而当其他中国家向更高级别的科技迈进的时候,美国就会利用自己全球军事、金融、秩序领导地位,进行积极限制、打压。
03
单车换摩托
西欧速发、日本奇迹
西欧快速发展
1950-1973年,西欧经济增长是史无前例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745亿美元增加到12250亿美元,增加了3.5倍,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了10.8倍,黄金外汇储备增加了8.6倍。
这一时期的西欧经济发展保持了稳定增长,失业率大为降低、消费物价上涨缓慢。
西欧经济取得如此巨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巨大推动力之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成为稳定经济的基础。
国家通过制定经济政策、经济立法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实现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西欧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组织,是1958年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其核心是建立关税同盟和农业共同市场,逐步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实现商品、劳务、资本、人员的自由流通。
通过建立区域组织推动经济跃进。
欧洲经济共同体最初6个成员国,1951年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是20.8%,1970上升到28.6%;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到1970年提高到39.7%,增加了10多倍。
1969年12月共同体国家首脑会议正式提出把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因其内容复杂和70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以及美国的干预而暂停。
日本经济“奇迹”
50年代中期,美国发动朝鲜战争,日本成为美国后勤保障基地,其工业水平快速恢复,并全力以赴、无所不用其极地发展经济,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奇迹”。
日本在一个较低的起点上实现了赶超欧美。
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西德的56%、美国的6%,人均国民收入在西方世界第34位。
1955-197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高达9.8%,超过各西方发达国家1倍,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通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变化,实现重化工业跃升发展。
1955—1973年,日本重点发展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业部门,随后逐步转入汽车、集成电路设备及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出口,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从44.8%上升到62%。
日本实现了以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
重化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机械、化学、肥料产品,以及充足的电力供应,农业得到了跃进发展。
农业占国民净产值比重从1955年的22.7%下降到1973年的6.8%,国民经济面貌得到改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推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日本通过政府引导,利用科技进步,通过高效的引进、开发改造旧有的产业基础,以其独特的企业管理制度,有力的通商产业政策,不断引导、协调经济发展。
形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路线。
04
有多大脸、现多大眼
美越战争
美国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战争。
如日中天的美国,在朝鲜战场被压制后,一直找机会希望重返亚太,加强话语权。
而10年越战,却把国力消耗殆尽,成为一代美国人民惨痛记忆。
朝鲜战争后,美国利用越南内部斗争参与其中。
1964年,美国制造“东京湾事件”,连续轰炸北越。1965年,约翰逊政府派遣3500名海军陆战队员进驻越南。
美机对越南北方轰炸,美第七舰队封锁了南越沿海。
中国在越南人民抗美战争开始,就给予全面支持。应越南领导人胡志明、阮志清等请求援助。
中国政府声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地无保留地支持越南人民保卫自己伟大的祖国的正义立场。
美国企图用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压服越南,同时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1965年4月美机侵犯中国海南岛上空,偷袭中国正在训练的飞机。8月美机轰炸中国货船。12月轰炸中国驻越南首都河内大使馆。
1965年起,中国开始物资、军事上的支援。到1968年,中国向越南派出的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先后总计32万余人次,直到1970年才全部撤回中国。
在越南人民的坚决抗击下,尽管约翰逊政府在战争中投入了50多万军队,在战场上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花费了千亿级美元,却没有取得任何胜利,相反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从1965年起,美国国际收支连年出现逆差。民怨沸腾,反战运动高涨,社会危机深化,约翰逊总统下台。
1969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美国和越南开始双边秘密会谈。
尼克松既想结束越南战争,又想保全美国的面子,不想承认失败。
1970年派遣7万多美军、南越军队入侵柬埔寨,1971年出动数万美军、南越军队进攻老挝,想改变越战局势,但目的并未达成。
中国坚决支持印度支那3国抗美救国的立场是鲜明坚定的,并热烈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到中国来领导抗美救国斗争。
从1968年起到1972年中国政府共签订并执行了30多个向越南提供无偿经济、军事援助的协定。
1950至1973年援助额为280亿元越币(约为15.6亿美元)。
越南战争的泥潭,直接导致了美国的衰退。
1965至1975年美国侵越战争遭到严重失败,10年共花费了6000亿美元的庞大军费,严重消耗了美国实力, 带来意想不到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
越战消耗、西欧日本崛起、全球市场竞争,美国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美元危机3大严重问题。
尼克松就任之初,试图减少政府干预、削减政府开支,但未能缓解通货膨胀,反而加剧了失业。
05
尼克松新政
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
(1)尼克松新政
1971年,美国发表了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目的在于对外维持美元的经济霸主地位,对内控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回升。它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71.8.15—1971.11)冻结工资和物价,禁止外国用美元兑换黄金并增收10%的进口附加税;
第二阶段(1971.11—1972.12)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3%,工资增长率不超过5.5%,同意将美元贬值7.89%,并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
第三、四阶段都以限制工资和物价增长率为目标。1973年又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贬值10%。
“新经济政策”依据凯恩斯经济理论克服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双重危机的尝试。标志着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动摇。
美元大幅贬值极大地损害其他国家利益时,遭到欧洲发达国家反对。
由于经济上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对外事务中,也逐步开始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再完全依附美国。
西欧各国对付苏联的政策和美国基本一致,在东亚日本追随美国反华基本一致,但涉及本国实际利益方面就有了分歧。
法国1966年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67又把北约司令部和驻欧美军司令部、军事基地统统赶走,1968年公开反对美苏勾结而在联合国通过“防止核扩散”条约。
以美苏为代表的东、西方对抗,出现了“缓和”现象,实质上是美国影响下降,苏联进攻加强。
美苏两霸此时将激烈对抗推向新台阶,都对彼此的实力产生了敬畏,尽量避免正面对抗。
(2)经济危机
战争的投入,军事装备竞赛,新发展国家贸易斗争,让美欧发展出现瓶颈。
经历了20年高速增长之后,滞胀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生活的主要特点。
1973年危机在英、美、日爆发,而后蔓延到其他国家,形成了低增长、高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标志滞胀阶段的开始。
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1973—1983年),而消费物价年均上涨9.9%(1974—1981年),比1951—1973年增长了近2倍,这种局面持续了近10年的时间。
滞胀条件下,各国劳动生产率、固定资本投资、出口增长都出现了降低,失业则成为经常性现象。
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失业人数,1975年为1560万人(失业率5.4%),1983年达3000万人(失业率8.8%)。
各项经济指标下降,以致形成恶性循环,滞胀遍及资本主义世界各个角落。
导致滞胀的因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美国霸权地位下降,以美国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剧烈冲击,经济运行需要的稳定环境被打破。
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国外市场争夺的加剧,国际贸保护主义盛行;
发展中国家维护资源主权,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稳定而廉价的能源、原料来源遭到阻塞等,大大加剧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困境。
二是从内部因素来看,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各种国家垄断资本政策、措施,造成了不良后果。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赤字财政、超发货币成为常态。
在1946—1983年的38年里,赤字年占了大多数时间,美国是30年、日本是31年、法国和英国均为34年,意大利则是连年赤字。
1978年美国债务突破了1万亿美元,为弥补赤字又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也远远大于流通所需的货币量,通货膨胀不断加剧。
如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在70年代都达到了两位数。物价猛烈上涨极大缩减支付能力,造成生产过剩、发展缓慢,又进一步导致收入降低。
滞胀使各国经济政策处于两难境地,不能自拔。
(3)滞胀过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他国家与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经济格局也由美国独霸转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进入滞胀阶段,各国发展不平衡有了新的变化。
各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受滞胀的影响也不相同。
如美国的滞胀就早于日本、西德等国家。在1969年侵越战争中经济危机爆发之际,其经济就开始向滞胀阶段转变。
日本、西欧等国进入70年代后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但滞胀局面还是危机过后才真正出现,滞胀程度甚于美国。
除了高失业、高物价之外,其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已不及美国。最畅销的几类工业品出口所占的世界市场份额都呈下降趋势。
而与西欧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同样是滞胀局面,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却依然明显高于西欧,在整个70年代保持了近5%的年均增长速度。
因此,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实力继续增强。
198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828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德,在西方7国中跃居第2位。同时,日本的汽车产量、机床产值上升为世界之首,对外投资急剧增加。
经过滞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
在外贸领域,1982年,美国、日本和欧共体9国的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从1970年的13.6%、6.2%、35.9%变为11.9%、7.8%、28.8%。
随着美国地位下降,西欧经济衰退,日本的地位则进一步上升。美国、西欧、日本经济贸易摩擦开始加深,三方竞争开始大于合作。
(4)经济危机对滞胀时期西方经济的影响
滞胀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并伴随经济危机出现。
1973—1975年经济危机,是在各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尾声之后爆发的,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滞胀的序幕。
随后的1979—1982年危机,是在西方各国经济处于滞胀困境条件下爆发的。直到1982年美国先行走出危机谷底,才带动其他国家经济先后回升。整个危机持续约3年之久。
70年代以来,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大批传统工业部门衰落,生产停滞,大量失业,就是一种由产业结构失衡引起的结构性危机。
在各国普遍存在的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也是一种结构性危机,它们分别是由于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之间的失衡,以及信用规模与社会再生产规模比例失调所引起的。
世界经济领域由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致了美元危机乃至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争夺、贸易战日趋升级等等,都是结构性危机深化的表现。
06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美元石油新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由于美国对外扩张,对内货币宽松,钱明显不够用,很快就爆发经济危机。美国开始通过大量印钞票解决经济矛盾。发行的货币很快远远超过对等的黄金储备。
法国开始把自己手里的英镑和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高喊要让“黄金回家”。戴高乐甚至放狠话,他将亲驾军舰运美元到美国,运回本该属于法国的黄金。
到1971年,法国买回的黄金已经达到3000吨。德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纷纷效仿法国,浩浩荡荡从美国运回黄金。
到1970年,美国国库里剩下的黄金已经不到1万吨。
终于,美国也坐不住了。
1971年,尼克松正式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运行了27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瓦解,世界从此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这是美元霸权第一次面临崩溃的局面。
中东产油国的崛起
美元黄金挂钩的终结,大大削弱了美元影响力,美国又瞄准了石油。
石油从发现开始,一直作为被视为工业的血液而存在。
其初始的开采一直被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
随着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中东地区石油逐步收归国有,几个中东大国凑成一个圈子,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
欧佩克开始成为石油定价组织。成员随着经济利益的捆绑,逐渐有了统一的政治立场。
美国采取一贯分化瓦解的平衡术,开始扶持以色列,让其在中东站稳脚跟。
从此中东地区长年成为战争火药桶。美国则开始玩起平衡战术,坐收渔利。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先下手为强,仅用了6天时间,就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击败。
3个国家的伤亡人数超过6万人,而以色列仅伤亡983人,占领了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军队和叙利亚军队,趁着犹太人过赎罪日,发起了猛烈的突袭,摧毁了以色列军队“巴列夫防线”。
这个过程中,埃及军队并没有一鼓作气,在收回了部分失地后,原地构筑起了工事,给以军喘息之机。
随后,在美国先进武器和情报支持下,以色列开始反扑,从第三天就扭转战局,将阿拉伯国家打得毫无脾气,举白旗停战。。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背后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大力支持。
除了直接经济帮扶、军事援助外,阿拉伯国家还联合一致搞了一次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石油经济战,通过减产、提价、禁运和国有化的措施,使得原油价格一路飙升。
这给西方不少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交通、生活几乎陷入瘫痪状态,混乱一片。
这种情况,对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美利坚影响最为严重,美国社会差点因为离开了石油停滞不前。
这场石油危机,也让全世界都知道欧佩克的实力。仅仅1974年,欧佩克的石油收入就有1150亿美元,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财富转移。
美国很快调整战略,“谁控制住石油,谁就能控制全世界。”
美国人找到沙特后,表示将会给沙特提供军事保护和武器装备,条件是沙特必须购买美国国债,而这一切都得用美元进行交易。两国开始一致推动“美元石油”体系。
沙特从自身利益出发,接受了这个条约。中东局势混乱,有了美国武器装备,自身安全方面有保障。而大量美元放在手上就是浪费,买美国国债,还能增值。
于是便同美国签订了协议。
美元的价值就凸显了出来,往后美钞的需求量就会急剧攀升。沙特于是宣布:只用美元结算石油交易。
很快,OPEC成员国纷纷效仿沙特的做法,把美元与石油画等号。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从此美元就是石油,石油就是美元了,世界上的钱在中东转了一圈后,又回流到了美国手里。
美元摆脱了黄金的枷锁,只需要用政府信用做担保,就能不断印钞。美国还将美元“武器化”,动不动就对那些不听话的国家实施金融制裁,伊朗、古巴、俄罗斯等国深受其害。
这就是石油美元环流,美国经济再次腾飞。
不仅石油,尝到甜头的美国,还将美元挂钩到许多大宗商品上,形成一个个环流:钢铁美元、煤炭美元、有色金属美元……这些回流到美国的热钱,又被华尔街输出到海外,开启了全球薅羊毛时代。
07
美元是我们的问题
却是你们的危机
风险转嫁—拉美危机。
1970-1980年期间,两次石油危机让油价飞涨,美国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欧美出现严重大通胀,美国、日本、欧洲、中东国家的商业银行不断向外放贷,资本大量从欧美流出。
在低利率资金的诱惑下,巴西、阿根廷等多个拉美国家大力借债发展经济,推动了70年代拉美的经济繁荣。通过举债发展经济的方式使得拉美债务急剧飙升。
从1970年到1982年攀升至3287亿美元,增长了15.5倍。
债务快速膨胀,其中有大量短期外债,随着一次次延期、续借,利率也跟着加息水涨船高。
到了80年代初,美联储为了抗击通胀,不断提高利率。
随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元指数回升,国际资本开始大量流出拉美地区,以投资美国期货、国债等的方式回流到美国。
由于利率水平大幅提高,外资流出,依靠借债发展的拉美国家无力偿还债务。同时,拉美各国的利率不断提高,外需减弱,美元强势让出口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经济疲软,借新还旧都不够,债务危机开始全面爆发。
终于,1982年墨西哥扛不住了,宣布有800亿的到期美元债还不上了,违约。
苦不堪言的其它国家也摊牌了,集体违约。
到了1983年,共有16个拉美国家违约,总金额超过2000亿美元,这已经超过了银行债主们的准备金。
债务违约后,本币贬值严重,进口成本大幅提高,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巨大,经济遭受重创,又逐渐演化成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高达3位数—与之伴随的贫富差距拉大、高失业率、贫困人口激增、谋杀、卖淫、贩毒也无法避免。
拉美各类资产价格暴跌,随后美国资本趁机抄底,将拉美大量优质资产收入囊中。
而经济大起大落的拉美,就此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拉美白忙活一场,为美国经济发展输了血。
美国下一次举起镰刀收割资产,将是1997亚洲金融危机。资本永不眠,每次危机,它都会寻找新的牺牲品,像嗜血的鲨鱼,不放过每一次机会。
预告:下一章看1958-1978,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探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