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概念是什么(我理解的美育是什么)
一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中国的人口是世界最多的,中国的学生也是世界最多的。对中国的教育的事业,要大声疾呼,加强美育,对于全人类,也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成于乐”,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2018年8月30日,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时还专门强调了这一问题。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它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的时代,来自全民族精神的激情与荡漾。伟大的民族,必然创造出壮丽的史诗。
二
中国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尤其需要大踏步加强美育。
1793年,德国的席勒就指出,近代大工业社会造成了矛盾和人性的分裂。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是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是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客观和主观等方面都是分裂的,已经不再像古希腊人那样处于处于完美和和谐的状态了。因此,席勒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这种分裂。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一个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受客观规律闲置的"理性冲动"。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和谐统一。只不过在近代工业社会中,人性被分裂开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作为桥梁,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因为"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当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而是指与强迫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席勒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席勒的阐述,到今天来看,也很有现实意义。
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现代人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大家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
如果整个时代都陷入声色犬马之中,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越精神生活的时候,一个时代都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如果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空虚,就是更严重、更危险、更沉重的空虚。
席勒说,“欢乐就是坚强的发条,使永恒的自然循环不息。在世界的大钟里面,欢乐是推动齿轮的动力。”“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三
我当过近15年的的国家宗教局长,我赞成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美育,培养和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人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培养高尚情操,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四
孔夫子为什么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诗》不就是《诗经》吗?兴就是兴起、开始、振奋的意思。孔子《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各个方面都应当是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的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绘事后素”,立德修身。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
“立于礼”。《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今天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
“成于乐”。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将不会是令人愉悦的。更重要的是,《乐》本无经,而在于人的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和“仁”的产物。“兴于诗”,“立于礼”当然重要,但“成”却在于“乐”。在今天看来,“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而且是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实现的,“安得天下尽欢颜”之“乐”。
五
录一段报纸对我的采访,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礼兴乐盛”》,如下:
“不要小看音乐老师哦!一不小心给你弹出个相对论来……”前段时间,在母校贵州大学的音乐讲座上,叶小文轻松幽默的语言迎来现场阵阵掌声。几十年前,叶小文就读于贵阳第一中学,当时他所在的学校就有种类齐全的中学生管乐乐团,而他被选为乐团的大提琴手。一直爱好音乐的叶小文,小时候学过几年大提琴,到了六十岁以后,他又重新学了三年,曾在国内外进行独奏演出。和当下很多追求音乐梦想的年轻人很像,叶小文时常在每天早晨上班之前早起练习一个小时的琴,害怕琴音影响到邻居,他不得不到地下室去练习。叶小文对于音乐的喜爱由此可见。他曾经引用《礼记•乐记》的话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在他看来,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学生,都应该拥有一个审美的人生、艺术的人生。众多音乐品类,叶小文对于交响乐有独特喜爱,《礼记•乐记》有云:“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在叶小文看来,用这句话来说交响乐最为合适。虽然很忙,但是叶小文还是会抽出时间来从事写作、弹琴等事情。他说自己忙得充实和快乐,“享受工作,一心一意,忙并快乐着;享受生活,一茶一书,闲并快乐着;享受天伦,一生一爱,爱并快乐着;享受音乐,一琴一韵,陶醉并快乐着。”放眼世界,文化传承,高雅文化的普及、高素质文化的涵养,这往往是一个民族不断涌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在他看来,今天,中华民族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师级的人才,有必要大力提倡高雅文化,深入发掘和弘扬人类古典文化的精髓。叶小文说,“今天,适逢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又找回了少年时代拉过的大提琴,不仅是要恢复一种业余爱好,也为着去寻找和体验文化自信、自强的感觉。我体会,文化繁荣,人皆可为;自信自强,事皆可成。”叶小文希望以生动的音乐示范和高尚的公益为追求,推动高雅音乐走入大众,向社会发出一个强烈的声音:高雅音乐要在中国成为大众的艺术,成为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重要力量。他还希望为促进中华文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回归与超越、推动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礼兴乐盛”尽一份心力。叶小文希望更多的人喜爱音乐。在他看来,音乐对于个人、民族、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音乐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与修养;可以提升与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可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六
有个“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我是乐团长兼大提琴手。成员全部来自各行各业的事业有成,但酷爱音乐的人士,他们以“音乐点亮人生”为主题,6年来已到全国各地百余所高校,为大学生公益演出一百六十余场。作为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的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来华演出时,也很高兴应邀与我们在北京合演了一场。一个大学生看了我们的演出还当场赋诗:“堪忆昔年往事,扶社稷,勋绩良多。韶华逝,青丝华发,未敢忘忧国。”我想,我们不就像蒲公英吗?满头白发、成熟了,就变成蒲公英的种子飞到祖国的各地去,再长出新的蒲公英。
今天,“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与“爱乐青少年交响乐团”,由著名的青年指挥家夏小汤指挥,为2021博鳌美育论坛演奏一首《红旗颂》。
预祝2021博鳌美育行动圆满成功!
以美为媒,美育未来。 大手拉小手,美育新少年。
(作者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滿天星业余交响乐团团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