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汉字(韩国放弃使用汉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对周边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韩国和日本就是受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

主要标志是:这两个国家都大量使用(或曾经大量使用)中国的汉字。

但是,我们发现,与日本不同,韩国如今已经统一使用了自己的“谚文”,汉字似乎已经被他们完全弃用。

韩国为什么要弃用汉字?

韩国从何时候开始弃用汉字,谁又是推动这件事情的急先锋呢?

韩国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汉字(韩国放弃使用汉字)(1)

在韩国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

曾几何时,在韩国的城市、乡村,汉字、春联、中国民俗等中华文化元素随处可见。

即便在如今的韩国,中华文化元素也没有从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殆尽。

比如,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不少韩国人的身份证上都标有汉字姓名。

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证件上居然会印上他国的文字,这让许多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好理解。

这是因为,韩文是表音文字,光听读音、光看文字的外型,你没办法区分其不同的内涵。

因此,倘若只使用韩文,许多韩国人的名字就会出现重名的情况。

谁会愿意起一个跟别人一样的名字呢?

于是,韩国人不得不再次使用汉字。

当然,你也可以完全不用汉字。

条件是:你只能使用韩国自己的(数量少得可怜的)固有词起名字,还得避免不小心跟别人重名。

韩国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汉字(韩国放弃使用汉字)(2)

示例:韩国人的身份证明书

因此,韩国人的身份证件上就出现了“韩文与汉字并存”这样奇特的现象。

有人要说了,韩文既然有这么大的缺陷,韩国人大大方方使用中国的汉字便是了,何必另起炉灶、多此一举呢?

我想说的是,上述想法只是国人的“一厢情愿”而已,韩国人绝对不会这么想,也不会领这份情。

历史上,为了在韩国废除中国的汉字,一些韩国人煞费苦心,好不容易才用自己创造的文字取代了中国的汉字。

尽管这种文字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却也足以让韩国人引以为傲、傲视天下了。

要说“弃用‬汉字”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三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

第一个人-朝鲜王朝第四代大王世宗;

第二个人-韩国第一任‬总统李承晚;

第三个人-韩国第三任‬总统朴正熙。

其中,世宗大王首开“弃用‬汉字”之先河,无果后终。

李承晚的意志最坚定,态度最积极,为朴正熙强行推行韩文、废弃汉字奠定了基础。

因此,李承晚被视为韩国“弃用‬汉字”这件事情的主推手,称之为“急先锋”一点也不为过。

而朴正熙充其量只是一个继承前人意志的强有力的执行者而已。

中国人对李承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抗美援朝”战争,一部分中国人知道了李承晚的名字。

直到战争末期,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之前,李承晚的名字才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知。

让李承晚声名大噪的原因是:

中美两国经过近三年的厮杀、角逐,美国方面已经精疲力尽、无力再战。

他们希望尽快与中、朝签订停战协定,“体面地”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

然而,在这件事情上,一向“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李承晚罕见地强硬起来了。

他坚决拒绝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甚至不惜冒着得罪美国主子的风险,说出了“就算美国不支持,我也要坚持打下去”这样的狠话。

最后,在美国人的冷眼旁观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狠狠地教训了李承晚的“精锐之师”,直打到李承晚再也不敢“口出狂言”为止。

韩国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汉字(韩国放弃使用汉字)(3)

朝鲜停战谈判现场

朝鲜战争结束后,不甘寂寞的李承晚又挑起一桩牵动所有韩国人神经的大事。

他在韩国推起了一场全面“弃用‬汉字文化运动”。

这个时候的李承晚仇视中国,他这么敌视‬中国‬倒也不难理解。

可是,他跟中国的汉字又有什么深仇大恨?

事实上,李承晚出身于朝鲜王族,从小接受的就是汉文教育。

与中国那个年代的文人一样,李承晚饱读儒家典籍,希望考取科举。

遗憾的是,直到1894年废止科举制度,李承晚接连参加了11次科举考试,结果都是“名落孙山”。

尽管如此,李承晚的汉学功底也比大部分朝鲜人强。

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在汉城就任“大韩民国”首任总统。

上任伊始,李承晚就批准签发了“谚文专属用途法”,规定“大韩民国的公文必须使用谚文书写”。

就这样,弃用‬汉字被正式写入了韩国的法律。

不过,李承晚的“弃用‬汉字文化运动”留了一个“小尾巴”。

因为谚文的原创字(词)实在太少,这个“办法”允许“在过渡期间,可以在谚文后方以括号形式插入汉字”。

李承晚同时提出要求:严禁在小学进行汉文‬教育。

倘若私下里继续教授汉字、汉语,老师将被定为“不配合国家教育政策”,将接受“惩戒“、“免职”甚至更严厉的处分。

韩国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汉字(韩国放弃使用汉字)(4)

李承晚就任总统仪式现场

李承晚推行“弃用‬汉字文化运动”并不是心血来潮,他也不是韩国‬第一个‬主张“弃用‬汉字文化”的人。

早在15世纪,朝鲜王朝第四代大王世宗就有过“放弃使用汉字,创造自己的文字”的举动。

1443年,郑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问等一批优秀学者受命创造出自己的文字-谚文。

谚文也被称为韩文、训民正音、朝鲜谚文、朝鲜文字、韩国文字。

其中,“训民正音”的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确字音”。

新的文字与汉字有所不同,但与汉字仍然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不少瑕疵。

这种新文字的实施也很不顺利。

首先,这场“弃用‬汉字文化‬运动”没有取得上层贵族的认同和支持。

他们认为,舍弃汉字就是舍弃中华文明,他们不想让朝鲜再次沦为没有文字的“蛮夷之邦”。

因此,尽管世宗大王下了很大的决心,最终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弃用‬汉字文化运动”就此被搁置起来,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认同的还是汉字。

这是韩国的第一次“弃用‬汉字化运动”。

与第一次“弃用‬汉字文化运动”相比,李承晚这次的决心更加坚决。

最大的不同是,李承晚把“弃用‬汉字文化运动”写进了法律。

尽管这项法规的实施并没有达到李承晚期望的效果,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汉字在韩国的地位,也取得了一些实际性成效。

比如,在这场运动之后,韩国的官方文字从汉字改成了谚文。

因此可以这么说,李承晚挑起的“弃用‬汉字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的节点。

如果没有这次运动,韩国“去汉字”的历程将会漫长得多。

要知道,15世纪以前的朝鲜是没有文字的。

在中国历史上达到巅峰的时候,中华文化曾经让“左邻右舍”顶礼膜拜,如今的韩国便是中国的追随者和中华文化的崇拜者。

在公元15世纪之前,生活在朝鲜的人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

文字作为文明的基础,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朝鲜一直把汉字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

正是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他们接触到了“儒家思想”,知道了什么‬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为了学习汉字和中华文化,朝鲜王朝多次派人前往中国学习,中国也敞开大门,给予其机会,帮助其学习‬、进步。

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到中国学习的,能够到中国学习的人非富即贵,其中‬以豪门贵族子弟居多。

李承晚不是“废弃汉字”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5·16军事政变,次年兼任代理总统。

韩国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汉字(韩国放弃使用汉字)(5)

韩国第三任总统 朴正熙

1963年,朴正熙以民主共和党候选人的身份连任5届总统,前后执政长达18年。

他是“大韩民国”建国以来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也是“弃用‬汉字文化运动”最强悍的执行者。

在朴正熙时代,“要不要去汉字”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不可违背的“军令”。

这位军人出身的韩国总统倾向使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包括推动“弃用‬汉字文化运动”。

这次“弃用‬汉字文化运动”不再“只说不做”,也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更不是“做表面文章”。

在朴正熙的强力驱动下,韩国全国上下都开始用新文字代替汉字。

其影响遍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领域,无一遗漏,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弃用‬汉字文化运动”中,朴正熙的态度比李承晚更坚决,手段更强硬。

一些反对者私下里形容道:“汉字是在朴正熙的枪口、刺刀下被去除的。”

因此,如果说是李承晚在法律上动摇了汉字的地位,那么,朴正熙则是用“准军事化手段”,从根源上清除汉文化的“快刀手”。

在朴正熙之后,因为中华文化早已渗入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韩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去除其影响力,所以,“弃用‬汉字文化运动”并没有完全结束。

比如,2005年1月19日,时任汉城市长的‬李明博正式宣布,“汉城从即日起改名为‘首尔’”。

不过,“弃用‬汉字文化运动”也暴露了许多后遗症。

比如,因为韩国的孩子们不再学习汉字,因而,他们再也看不懂祖先用汉字写就的书籍、信件。

在“二战”期间,为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韩国曾经发表了著名的“独立宣言”。

因为整篇宣言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如今的韩国人大都已经‬看不懂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独立宣言”。

因为看不懂祖先用汉字写就的历史,韩国大部分年轻人没法通过学习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

许多人成为不知道自己国家历史的“无根之草木”、“无知的历史盲人”。

韩国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汉字(韩国放弃使用汉字)(6)

要求恢复汉文教育的民众

这就‬难怪‬,一些年轻人就会发出许多无知、可笑的言论。

比如: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韩国人;

韩国是道教的起源地;

韩国的历史有5000多年;

韩国“哺育了黄河文明”;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其实是一个韩国人;

韩国历史教科书坚称满洲、东北大部、山东半岛大部等都是韩国历史上的固有领土;

“中医”起源于“韩医”;

甲骨文是韩国人的‬发明;

孔子、李时珍、曹操、孙中山等等都是韩国人:

一些韩国年轻人甚至坚称中国‬“四大‬美人‬”西施是韩国人。

不过,因为舆论界和史学界一些人士的强烈反对,也因为谚文实在“不堪大用”,韩国于1972年撤回了汉字废止法律。

汉文也开始在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复活。

然而,汉文只被列为选修科目,是一门不用考试的“外语”。

李承晚等人为什么执意要搞“弃用汉字文化运动”?

我认为,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自尊心使然。

在历史上,韩国长久作为强国、大国的“附庸国”、“藩属国”,其民族意识受到压抑。

当这种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寻求自主的意识必然要释放出来。

这种情绪的典型表现是:

希望被尊重,希望被认可,希望被关注;

这种情绪的副作用是超乎寻常的自尊、敏感与自恋。

其二,新文字的使用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他们‬的民族凝聚力也有所加强。

第三,朝鲜第一次搞“弃用‬汉字文化运动”的时候,明朝已经不像盛唐时期那般强盛,明王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之后两次推行‬“弃用‬汉字文化运动”时期,韩国得到了美国的“垂青”,而中国当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都弱于许多西方国家。

因此,好不容易获得独立的韩国把目光转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

韩国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汉字(韩国放弃使用汉字)(7)

李承晚与麦克阿瑟

为了搭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快车”,韩国希望摆脱中华文化对其根深蒂固的影响。

而摆脱中国影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废除汉字。

在动机上,韩国这样的举动与日本“脱亚入欧”非常相像,只是在做法上比日本更决绝、更极端、更不留余地。

第四,许多韩国人都曾经流亡中国,爆发在北京的“五四运动”对他们的影响不小。

当时,中国的知识精英开始彻底抛弃儒家思想、接受外国思想,汉字也被当作“旧文化”的载体,差一点被拉丁字母取代。

相比之下,去掉本来就不属于自己国家的文字,韩国人的心理负担要比中国轻得多。

第五,日本侵占朝鲜半岛近50年,殖民朝鲜期间,日本废除了汉字,同时在朝鲜半岛强力推广日本文字和简字。

50年下来,许多韩国人对汉字的感情和依赖渐渐淡化、减弱。

所以,李承晚、朴正熙才会把“弃用‬汉字文化运动”做得那么决绝、那么迫不及待。

韩国的名字为什么都是汉字(韩国放弃使用汉字)(8)

李承晚与克拉克

以上便是我对韩国“弃用‬汉字文化运动”的“管窥之见”。

最后,我以一句(本人以为)非常精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在过于强烈的自尊心背后,往往隐藏着一颗过于自卑的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