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和电紧张电位(电刺激逆流而上的动作电位)
电刺激可以直接改变神经细胞外的电荷分布,以此引发神经元放电。
直观来看,电刺激只能激活一定范围内的神经元。而这个范围,由电流刺激大小决定。
然而,事实比想象中的复杂。
电刺激不仅可以激活近在咫尺的神经元,同样可以激活“远在天边”的神经元,距离远超出电流直接作用的范围。其原因根植于神经元的逆向动作电位(antidromic action potential)。
逆向动作电位正常生理条件下,动作电位的路起于轴丘。轴丘是神经元胞体上一个特化的部位,是轴突这条高速公路的始发站。
轴丘(Axon Hillock)
轴丘上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要远密于胞体其他部位,这极大易化了动作电位的生成。动作电位在轴丘诞生后,会沿着轴突一路传递到轴突末端。动作电位的这种传播方式称为顺行传播(orthodromic)。
在科学家的实验世界里,“倒行逆施”的事情经常发生,动作电位也没能逃脱这一命运。
当科学家输入电流到属阴的电极尖端时,神经细胞外的阴离子增多,电势降低。这不仅作用于附近的神经元胞体,使其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开放。同样,低电势也会作用于附近的轴突末端、过路的轴突,开放其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当电流刺激足够大时,轴突上也会生出一个动作电位,并可以逆向传给胞体,这种传播方式称为逆行传播(antidromic)。这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极少发生。
逆行动作电位从轴突产生,传向胞体
逆行动作电位的存在赋予了电刺激“隔山打牛”的能力——激活遥远国度的神经元。
电刺激可激活遥远的投射神经元理论上说,如果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恰好经过电刺激的势力范围,那么轴突就会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会逆行至神经元胞体,进而使神经元兴奋。
电刺激轴突,生成的动作电位可逆行至胞体。
但毕竟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科学家一直信奉眼见为实,理论为虚。
最常用的动作电位记录手段是微电极记录。高电阻的电极尖端可以拾取周围一小片范围内电信号,经过高通滤波后,高频的动作电位可显露真身。但电刺激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电信号,会淹没动作电位的微小波动。所以,要验证这一理论,需要另外的记录手段。
钙成像是一种绝佳的方法,可见光和电流刺激是两个没有交集的观测通道。
双光子显微镜下的电极和神经元
动作电位发生期间,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会打开,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会瞬间升高。因此,胞内钙离子浓度是检测动作电位的一个间接指标。
科学家利用钙指示剂检测钙离子浓度变化。最常用的钙指示剂是GCaMP,GCaMP是一种经过基因编辑的融合蛋白。当钙离子与之结合后,它会发出耀眼的绿色荧光。科学家将GCaMP表达在神经元里,当动作电位发生时,显微镜便可记录到神经元胞体的荧光增强。
动作电位发生时,GCaMP荧光增强
要证明局部的电流刺激能通过激活路过的神经纤维,从而激活神经纤维的主人,其实很棘手。
因为无法测量电流刺激直接作用的范围,所以无法判断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是由直接的电流刺激引起,还是由于激活轴突,动作电位逆向传给胞体引起的。
再者,也不能根据神经元离电流刺激中心的距离来判断,因为不同神经元阈值有高有低。对于一个在远处闪闪发亮的神经元,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可能,它是一个阈值非常低的神经元,虽然电流刺激已是强弩之末,但仍然能直接激活神经元。另一种可能,它的轴突穿过电流刺激中心,被电流激活,尔后动作电位逆向传播至胞体。
2009年的时候,Clay Reid教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明了在体电流刺激可以激活轴突,进而逆向激活胞体。
Clay Reid
Clay Reid将刺激电流降到很低,只有10微安,这跟以前改变动物感知实验中的电流强度一致。低电流只激活较少的神经元,少量神经元的兴奋也可以减少突触传递引发的“二手”动作电位。
Clay Reid的实验操作很简单,将电极尖端在小鼠脑子里移动一个极其微小的距离,15微米,跟一个典型的神经元胞体不相上下。
小鼠大脑神经元胞体直径约10微米到30微米
如果兴奋的神经元都是由于电流直接激活胞体引起的,那么电极移动如此微小的距离,不会对激活的神经元产生影响。也就说,电极移动前后,原来被激活的神经元仍然兴奋,原来没被激活的神经元依旧沉默。
如果兴奋的神经元中大多是源于轴突激活,那么,电极尖端微小距离的移动,实际上已经跨越了数十条细小的神经纤维。电极移动前后,受影响的神经纤维已经千差万别,被激活的神经元群体也因此会有天壤之别。
实验结果表明,刺激电极移动微小的距离,闪光的神经元群体几乎完全不同。这也就证明了在体电流刺激可以引发逆向传播的动作电位。
刺激电极移动微小距离,激活的神经元群体空间模式变化很大。
更直接的证据是,Clay Reid记录到了1毫米外的神经元闪光,这个距离远远超出了微弱电流刺激的作用范围。
总结反向传播的动作电位使得电刺激的作用域变得复杂,不仅可以激活局部的神经元,也可以激活轴突路过电极的神经元。这一性质常常被科学家用来鉴定投射神经元,下篇文章继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