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郭氏家谱(运河沿岸谱牒文化中的郭氏家谱)
国有史,邑有志,氏有谱,为中华文化优良传统。读史可知国之兴衰变革,读志可知一方风土人情,读谱可知支分远近、家族之迁移由来。故史、志、谱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中华民族整体历史文化,不可或缺。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它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敦亲睦族。汉代时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族谱文化也流传到全国各地,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宋代修谱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到南宋及元朝时期,在经历了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北方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元末明初的战乱及‘靖难之役’以后,本地的土籍居民已所剩无几,永乐年间政府主导移民,运河沿岸及周边的居民大多是由山西、山东沿海等地迁移过来的,故本地宋元以前的家谱几近没有。后来修谱始于明朝而盛于清朝,当时流行修谱并出现乱攀名人的现象,在清朝中后期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前郭屯郭氏一族自明朝迁来虽有对家谱的记载,所记的比较单一,也没有发现以前的谱序,这些家谱对于始祖的由来还是延续以前口头相传,在明永乐年间由山东即墨野鹊庄迁来的说法。但近期在后郭屯看到的,明朝嘉靖二十九年所立“真武庙碑”上记载,助缘修庙人名单中,有郭氏始祖讳“刚”公次子郭昇及长孙郭福周的名字,据此分析:始祖郭刚应在明成化年间(1464――1487)迁来此地,在嘉靖二十九年时,“刚”公长子郭显应已过世(碑文中没找到名字,但有郭显长子福周之名),其次子郭昇大概在六、七十岁左右,口传是“刚”公娶牛氏之女而居于此地,这样看其最早也就是在嘉靖二十九年(1550)以前七、八十年前由山东即墨迁来,所以“刚”公来时大概为一四七零年之后(明成化年间),这与后来的六世祖郭铭新在清朝顺治五年中戊子科武举人(清河县志有记载)在时间上也可以对上。“铭新”公后来官至江南全椒府卫守备,有可能那时候改村名为郭家屯(明嘉靖时记载此地为小屯,清同治县志记为郭家屯,古时也有以名人姓氏取村名的风俗),但是给后人留下书面上的东西不多且都已迷失。
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本族出了两个邑内大儒,“刚”公十二世孙郭立经、郭鳣堂,二人一直以砚田代耕,教书育人(门生弟子遍布邑内)。受当时修谱之风影响及郭氏族人现状,二人于同治元年以各家所记并结合祖坟排列顺序修成明迁以来本村郭氏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家谱,此谱是对各家所记的一个融合。到光绪三十二年时,“刚”公十四世孙鸣岐(家谱名凤山)、德寿(珠算奇人郭介清之兄)、金城(立“郭母节孝表”碑的郭青泽长子)三人有感“立经、鳣堂”二公所修之谱还有不足(部分考、妣讳氏不清楚),于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方查证又修了一部家谱,这部家谱比较全面的记录了从明朝迁来到清朝末年近五百年的世系,自始祖到第十六世辈辈清晰可见,此谱在文革时期烧毁,(幸喜金城公抄录一份记于日记本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运动中, 明、清两朝流传下来的家谱及“族子”(棉布制成,春节时挂在墙上供奉,上面填有死去的祖宗名讳)绝大部分被毁,现在看到的郭氏家谱是在一九八四年重修时,根据族人以前留的手抄记录又结合“金城”公所留底稿修成,代代传承清晰可考,有妣姓氏不清者用“吉”字代替,部分以前的造字,现在没有的以现代字代替。
从明迁始祖郭刚来清河到现在已近六百年,传二十一世,现有四百多户、近一千六百人。“厚土育忠,民风尚义”,自有谱记载以来,人才辈出,从武举人郭铭新、到邑之大儒修谱者郭立经、郭鳣堂、以及郭鸣岐、郭德寿、郭金城,“珠算其人”郭介清(眉寿),烈士郭之源、郭金兰,南下干部郭青洞、郭洪辰,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会发局局长郭恒久(之汉),原冶金部煤炭工业办公室主任郭之泉,原河北省人大秘书长郭兰玉,原湖南省建委监察室主任郭山(戒三),前郭屯绒毛产业的开拓者郭海全(树溢),河北省物价厅处长郭汝田,山西省公安厅处长郭树存,新河县副县长郭宝栋等。郭氏族人自古以来耕读传家,茁出精英。改革开放以来,顺应时代步伐,在商海遨游者更不乏其人,近年来多名学子考上国内知名院校,延续我族的文化传承。
前一段时间在“运河记忆”文化采风时,偶见“金城”公所记“郭氏家谱”底稿复印本,上有“鸣岐”公写的谱序,特摘录于下……
从未有祖宗之真传,乃克绍先烈无世系之宗排,何是习后人?虽云历有年所不能解其精祥,犹幸得自传闻,尚可述其里居。惟思永传之绵延,必需像贤之克继从前;同治元年十二世祖讳‘鳣堂、立经’,此序譜於家塾言,在山东即墨托处於野鹊庄,后迁直隶广平府清河县方居於郭家屯,至今相传十余世,支派不可不分,所系百余家昭穆不可不序,谨遵先传之牒譜可塑其渊源,克開撅后之传述。更见其流长庶几明明,我祖实或凭之犹顾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诚解敕祖於无愆,累叶而永衍其祚,率其归而不忘阅,世解长发其祥,庶不负立言之意也夫!故不揣冒昧,妄抒鄙以为之序。
光绪三十二年元旦后 鸣岐手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