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误诊的案例(看到患者的皮肤病变)

皮肤癌误诊的案例(看到患者的皮肤病变)(1)

这个病例发表于NEJM杂志,看到患者的皮肤病变,你能想到哪些?

患者男,73岁,因持续性全身性皮疹偶尔出现瘙痒3个月而到皮肤科就诊。患者既往无皮肤病或药物过敏史。患者是一名吸烟者,吸烟史为40包年。体格检查发现对称的全身性红斑性皮疹(如图A所示),手和脚上覆有鳞屑和脱屑。

患者最初接受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然后口服泼尼松和抗组胺药,而后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但未缓解。皮肤活检显示轻度的棘层肥厚和角化不全伴有粒细胞浸润,这些表现符合红皮病。鉴于患者有吸烟史并且担心存在与皮炎相关的潜在肿瘤,进行胸部X线检查,发现左肺阴影。怀疑是副肿瘤性红皮病,CT扫描证实左上叶有肺结节(如图B所示)。

患者接受了左肺上叶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组织学检查显示中度分化的鳞状细胞癌。副肿瘤性红皮病是肺癌罕见的初始临床表现。它还可能与血液系统癌症和其他实体器官癌症有关。切除术后一个月,患者皮疹完全消除(如图C所示)。一年后,患者未出现皮疹或肿瘤复发。

皮肤癌误诊的案例(看到患者的皮肤病变)(2)

皮肤癌误诊的案例(看到患者的皮肤病变)(3)

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大致可以分为副肿瘤相关皮肤病和皮肤转移瘤,这些皮肤病对某些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副肿瘤性皮肤病,又称肿瘤相关皮肤病。这其中的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引起全身 90% 以上皮肤产生炎症性表现的皮肤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典型表现是全身皮肤弥漫性的潮红、浸润、肿胀、脱屑、皮损受累面积达到整个皮肤的80%以上,但是红皮病不仅仅表现在皮肤,粘膜、皮肤附属器、淋巴结甚至内脏均有受累。红皮病其实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多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很多病都可以导致红皮病。

红皮病多发生在恶性肿瘤之前,伴发于各种淋巴瘤,尤以何杰金氏病最为多见,此外也可伴发于腺癌、肺癌等。可能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早期表现。

红皮病的临床表现

1.黏膜症状:较为明显,可出现眼结合膜炎、眼睑缘炎、角膜炎、角膜溃疡、口腔红肿、溃疡、疼痛,吞咽时症状加重。女阴、尿道、肛门部位的黏膜常常糜烂,有分泌物。

2.皮肤附属器:毛发脱落,轻者毛发稀疏,重者可致广泛大量脱落。病情越重,毛发脱落越明显,病情恢复后,毛发可以再生。指(趾)甲可以出现萎缩、浑浊、凹陷等,尤其以银屑病性红皮病所致甲改变最明显。

3.淋巴结肿大:2/3红皮病患者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其中以腹股沟和腋下淋巴结受累机会最多,颈部次之。

4.肝脾肿大:1/3到2/3的患者伴有肝脾肿大。药物过敏和淋巴瘤所致的红皮病,肝脾肿大的机会较多。若有明显的肝脾肿大,应考虑恶性淋巴瘤。

5.体温升高: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红皮病患者由于毒素被吸收和皮肤散热机能失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发热,多数患者体温在38℃~39℃。如果高热,中毒症状明显,应考虑并发感染。

6.血液动力学改变:红皮病患者可出现颈静脉压升高,肝脏肿大,下肢凹陷性水肿,心率增快等。这些症状随皮肤病变恶化而加重,随皮肤症状好转而减轻。若是老年患者,或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心脏功能较差,出现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致心力衰竭,甚至造成死亡。

7.内分泌改变:有少数男性患者可出现乳房女性化,睾丸萎缩,精虫减少。女性可致月经失调,乳房组织增生,并伴有性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异常。

诊断

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史﹑组织病理检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确诊。皮肤活检有助于除外Sézary综合征(全身瘙痒、阵发性多汗、皮肤增厚﹐有银屑病样或湿疹样皮损)及其他恶性病变。淋巴结肿大明显时,提示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治疗

1.全身治疗

(1)病因治疗:尽量寻找病因,针对不同病因进行适当治疗。

(2)支持治疗:给予高蛋白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感染时应及时应用抗生素。

(3)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一般可用强的松口服,病情重者可采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4)阿维A、氨甲喋呤、雷公藤 可用于银屑病、毛发红糠疹所引起的红皮病,以减少激素用量且有益于原发病的治疗。

(5)抗组胺剂 有镇静、止痒作用,瘙痒明显者可使用。局部治疗治疗原则是止痒、保护皮肤防止感染。

2.局部治疗

应对皮损局部进行护理,皮损糜烂面湿敷、疱液抽吸,皮肤脱屑局部使用滋润护肤类软膏保护创面。以炉甘石洗剂外用止痒,也可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外用。糜烂处用氧化锌油涂盖,渗出部位可用高锰酸钾浸泡或用呋喃西林清洗,用油纱布覆盖。

3.药物变态反应引起者

及早给予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尽快控制病情,外用药应尽量简单。

参考

[1]Luca Ampollini,et al.Erythroderma and a Pulmonary Nodule.N Engl J Med 2018; 379:e41

[2]Sehgal VN, Srivastava G. Erythroderma/generalized exfoliative dermatitis in pediatric practice: an overview. Int J Dermatol. 2006. 45(7): 831-9.

[3]曹艳云, 徐顺明.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诊疗. 世界临床药物. 2013. 34(6): 328-33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