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化过大年的内容(一起读科普杂志)

今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丑年,在十二生肖中,属牛年。

牛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这是一个描写牛整个身体的象形字。许慎对“牛”的解释,很令人费解。历代研究《说文解字》的人,都在挖空心思,想要为许慎的解释找到合理的依据。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一书中,饶有兴趣地引用了他夫人高梦(字薏阁)的见解。她认为小篆牛字上部中间的一竖,是牛脖子上隆起的部位,称为封(本义为土堆),这是牛负轭拉套用力的地方。她认为,半像是从牛的身后观察牛时所看到的样子:中间下垂的,是尾巴;下面的一横,是两条后腿;上部中竖是牛脖子上的隆起,两边是两只角。这是一位古代女子从生活观察中得出的发现,看上去别有慧心,为许慎的说法提供了很完满的解读。

牛文化过大年的内容(一起读科普杂志)(1)

而随着大量甲骨文和金文的出土,人们发现,许慎的解释是有问题的。牛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写法,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这的确是一个象形字,但只像牛头形,而不是牛的整个身体。尤其是将甲骨文与金文繁写的象形字相比之后,更容易看出这一点。

很显然,甲骨文和金文的牛字,都描写了牛的头部形象。两耳和两角,尤其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与甲骨文中相比,我们就不得不惊叹于甲骨文的造字之妙牛角向上而且内拢,羊角向上后又向下外翻,造字先民很准确地把握了牛角与羊角不同的形态特点。中国人驯养牛的历史很久远。考古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考古遗址挖掘,发现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原地区就已经开始饲养黄牛。

他们通过对出土于殷商时期的牛骨骼的分析,认为在那时,牛的趾骨就已存在骨质增生,这正是它们长期负重行走所导致的。根据出土的V字形犁铧,以及并排埋葬颈系铜铃的完整牛骨骼,考古学家们推断,也许在殷商时期,牛即被用于犁地耕田和拉车负重。

商代的牛养殖业,已经相当发达。据甲骨文记载,用于祭祀或赏赐的牛,常达数百头或上千头。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市殷墟铁三路,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一处商代制作骨笄(簪子)的大型作坊遗址。以黄牛骨为主的骨料,总重量竟达三十多吨。这足以证明当时畜牧业的发达。

文章摘选自《青少年书法》2021.0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