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项目(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新和村)

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新和村“西红柿种植技术及公岗管理”基地,是新和村党总支探索的“支部引领 技术培训 公岗管理”的新模式,也是新和村探索“50后群体及公岗”就业发展思路的重要体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项目?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项目(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新和村)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项目

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新和村“西红柿种植技术及公岗管理”基地,是新和村党总支探索的“支部引领 技术培训 公岗管理”的新模式,也是新和村探索“50后群体及公岗”就业发展思路的重要体现。

加大西红柿种植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赋能

补链、延链——舍块最大番茄生产基地,新和村集体产业合作发展种植项目,西红柿种植占地面积30亩,90个大棚。

补链——采用“支部 合作社 企业”产业培育新做法,提质扩容增效。安置劳动力20余人,为当地菜农提供质优更全面的技术服务,并带动周边发展设施农业,实现集体、农民、企业增收共赢。

延链——开展技术指导,为产业发展增后劲。由基地负责人讲授番茄主要病害与识别、影响发病的因素、番茄越冬栽培技术等番茄种植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农户们为自己病变的番茄植株找出病因、对症防治、科学用药,减少土传病害,实现番茄种植增产增量。

新和村党总支部集体合作社夯实产业发展组织基础,为产业发展赋能、蓄势、启航,通过品牌建设提高番茄种植生产标准,实现了增产、增效、增收,走出了一条区域性特色农业现代产业化道路,为乡村振兴贡献了积极力量。

探路光伏公岗新模式,开辟山区共同富裕路。

2022年以来,舍块乡新和村党总支为响应党的脱贫政策,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光伏公岗新模式,村集体统一安排公岗人员到企业内进行滚动式务工,企业则按照市场工价向村集体支付工资,实现“1 1>2”的公岗管理新模式,形成“钱不白拿,力不白出,村民得实惠”的互利共赢局面。

明确方向,做好网格化摸底。新和村党组织利用最熟悉情况的村民小组长任“网格信息员”,以“在自愿前提下,公开、公平、公正选用”的选人用人理念为根本,最大程度确保“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能发挥其应有的扶贫作用,形成乡、村、村民小组三级的工作人员动态跟踪准确掌握劳动力就业情况,由乡村每月开展1次动态更新研判,扎实建全“公岗基础数据库”,梳理就业需求清单。积极组织帮扶干部全员下沉、逐户走访,向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及“三类对象”宣传讲解光伏公岗相关信息,努力实现脱贫户就地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

落实需求,完成精准化对接。新和村党组织积极探索更合理、更公正、更高效的公岗人员选拔和管理方法,最终与相关企业达成共识,即“企业有用工需求,村集体有劳动力”。村集体统一安排公岗人员到企业内进行滚动式务工,企业则按照市场工价向村集体支付工资,光伏公岗工资标准为800元/月,每月需到岗工作四天,同时企业将向公岗人员额外支付每日80元工资,共320元,相当于每个公岗只需要480元光伏资金。按照这样的支付模式,1个公岗的资金实际可以支付1.4个公岗的工资,同时还能在保证建档立卡户光伏公岗需求的前提下,解决一般户无法享受光伏公岗的限制。

分类施策,确保组织化输出。一是乡村组三级联动,乡级积极寻找有用工需求的企业,村委会提前锁定转移输出对象,村组有计划、有组织的输出人员到相关企业务工,力争做到本村有公岗需求的户数全覆盖,采取“政府送、支部引、企业接、中介输、能人带、亲友帮”模式,推进组织化输出,推动“抱团式”稳岗就业。二是针对性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坚持培训与招商引资、与工业园区企业人才需求、与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与推动自主创业等相结合。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队伍。

新和村探路光伏公岗新模式是乡村发展产业的有力措施,发展产业离不开企业、企业发展也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乡村组三级联动的发展机制有效解决了公司与农户、村集体和当地政府三方的利益,既保证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又发挥出社会效益,真正实现了“三赢”。

舍块乡党校开设校外课堂,打造“西红柿种植技术及公岗管理”党员实践实训教育基地,目的是提供产业项目观摩示范、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带动农村党员干部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科技意识和农业技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实现帮带、群富。在万名党员进党校、农村党员冬春训示范点等学习活动中,组织参训党员干部到该基地实地观摩、听取讲解、实地操作。

昆明市舍块乡供稿

(云南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