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向花间寻妙语但往幽径觅奇声 也谈杨花榆荚无才思

可能是到了这个季节吧,上个月看到诗友写榆钱,产生了冲动也写了一篇咏榆,里面有句独作漫天飞雪,不解斗春怜化用了韩愈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正好这月诗社作业又是杨花,就把当时作完整理的写作心路里关于这句的个人理解附在这里,为这种解释贡献一点微弱的声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且向花间寻妙语但往幽径觅奇声 也谈杨花榆荚无才思?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且向花间寻妙语但往幽径觅奇声 也谈杨花榆荚无才思

且向花间寻妙语但往幽径觅奇声 也谈杨花榆荚无才思

可能是到了这个季节吧,上个月看到诗友写榆钱,产生了冲动也写了一篇咏榆,里面有句独作漫天飞雪,不解斗春怜。化用了韩愈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正好这月诗社作业又是杨花,就把当时作完整理的写作心路里关于这句的个人理解附在这里,为这种解释贡献一点微弱的声音。

韩愈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做雪飞。关于此句解读各不相同,诗词咏物一般都是喻人的,是比兴诗还是寓言诗,是比兴自己还是讽寓他人,纵观诗本身上下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为泛指,有背景感甚至乌合之众之感,而杨花榆荚却被点出,有强调之感,所以主角显然是杨花榆荚。那么韩愈对杨花榆荚到底是褒是贬呢。这里草树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百般红紫斗芳菲,争奇斗艳,如果是对杨花榆荚贬,那么即是对所有草树的褒,显然不符合常理,斗字或许不能说贬,但和百般一起,就很有使尽浑身解数的谄媚之感,而杨花榆荚反而显得不群,符合士人君子的一个品格,既兰若的幽独,不解和无才思又恰恰符合士人君子的另一个品格,中空,既竹的虚心有节,无才思不会百般。再联系到当时的背景,韩愈写此诗时元和十年即816年,已经48岁了,814年淮西节度使之子吴元济叛乱,发兵十六道两年久攻不下,后进好友孟郊去世,加上813年好友李贺辞官,815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暗助吴元济,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裴度,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的白居易上书捉拿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作者经历的挫败感在此诗上有所体现,恨自己不顺应时事还是不能力挽狂澜或许兼而有之?恐怕更多的还是惟解漫天做雪飞却不能力挽狂澜吧。再看817年韩愈在做什么,和裴度去淮西督战了。可见韩愈是这么想的,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那么再看作者对飞雪的感观是褒是贬呢,如果对飞雪是褒欣赏飞雪认为是美的,那惟解做飞雪的杨花榆荚又怎么可能是贬呢,韩愈在另一首晚春中已有解答“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可见对白雪是赞叹的,先百花于未见草芽时穿庭做飞花,可见白雪为春增色拳拳之心,白雪是白居易么,亦或是武元衡、裴度,榆荚是韩愈自己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杨花榆荚愚钝,愿随其后,粉身碎骨以报春恩。可见韩愈真正想讽刺的是春来未有芳华春去百般斗艳作态的一众草树吧,至于另一种观点如清代朱璨认为只是景是如此的,恐怕没有哪个留名之辈会当真认为只是景是如此,实在可能是因为有清一代文字狱盛行,杨花榆荚无才思,榆荚可是青色的,不想招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之祸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