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古人讲水至清则无鱼)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大好青春仿佛转瞬即逝。所以一定要珍惜得之不易的年华,将有限的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千万不要因为过于计较而浪费了光阴。毕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每个人都会经历喜、怒、哀、乐、愁五种情绪,而且一生也会遇到“三个人”:你最爱的人、最爱你的人,以及和你共度一生的人。既然人生苦短又为何不珍惜呢?所以奉劝大家遇事千万不要斤斤计较,毕竟心胸宽广才能获得更多快乐。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古人讲水至清则无鱼)(1)

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拥有生活智慧。很多民间俗语看似很浅显,但却蕴含了很多人生道理。这些由古人总结出来的人生真谛,只有在亲身体会之后,才能彻底读懂其中的深意。

“水至清则无鱼”既是一句俗语,同时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水清无鱼”。虽然仅有七个字但却蕴含了,一个十分深奥的人生哲理。只有弄懂这句俗语的深意,并且灵活运用这句俗语阐述的道理,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惬意。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古人讲水至清则无鱼)(2)

“水至清则无鱼”阐述的人生哲理

一、“水至清则无鱼”讲述的道理

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两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水如果过于清澈就不会由于栖息;人如果活的太明白或过于严厉,就很容易令人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不愿意与其交往或共事。

如果从更深层意义上去解析,可以发现“水至清则无鱼”,说的是环境对鱼儿的不利影响。清澈见底的水中如果有鱼,一定会被人发现并打捞。所以为了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危险,鱼儿仅在浑浊的水域中嬉戏。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古人讲水至清则无鱼)(3)

实际上“水至清则无鱼”,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人处于不利环境中,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而且还很容易惹来祸端。所以为了趋利避害很多人,都会找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样不仅可以远离潜在的风险,而且也可以让自己在安全区内过得更舒适。

事实上如果将这句俗语,放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环境,可以发现根本都不喜欢对自己约束太严格的地方。所以“水至清则无鱼”还可以表达,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否则就很容易导致物极必反,严重的情况下还很容易出现危机。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古人讲水至清则无鱼)(4)

二、“人至察则无徒”阐述的真理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中,也曾记载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子贡想要入仕问计于老师孔子,“人为什么要做官呢?”,孔子仅说了十四个字之后,子贡便了解了做官的原因与道理。

实际上这句俗语从孔子的口中说出,就将其升格为儒家思想了。太过于清静的水域或环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畅快。但如果从其实质上去分析就会发现,越是波澜不惊的水面就越会蕴藏危险。这个道理连水中的鱼都知道,又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古人讲水至清则无鱼)(5)

而“人至察则无徒”其实是对,“水至清则无鱼”的精辟解答。如果做人做事看起来都非常精明,或者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这种人不仅会让大家敬而远之,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去讨厌他。

所以做人千万不可吹毛求疵,而且还应该拥有宽广的胸怀。无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让别人获利,只有这样才会有人追随并崇拜。如果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去指责他人,久而久之就会让人觉得特别不舒服,进而就会远离这种过于严苛的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不仅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现实生活中做人做事的标准,而且也颠沛流离的向人们讲述了,应该学会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不仅会对人生发展有很多帮助,而且也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古人讲水至清则无鱼)(6)

结 语

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特别苛刻无,或者说平时在说话的时候也比较刻薄。在这种前提下虽然可以逞一时之快,但如果从长远来看损失的一定是自己。

希望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这样不仅对工作学习有很大帮助,甚至对家庭生活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只有做一个拥有宽容之心的人,才能够让自己在社会中立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