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砥砺奋进的五年)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核心使命,也是大学的最本质的要求。正如书记所要求的,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一流的大学,必须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在厦门大学奋力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培养一流人才,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面对全球高等教育变革,这五年,厦门大学是如何找到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如何制定一流人才培养的厦大方案?

抓好本科生教育

巩固人才培养的根本

2013年秋天,范婧雯来到厦大,成为了生命科学学院一名普通的新生。大一暑假,她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她的班主任韩家淮的实验室,从感受态细胞开始做起,慢慢了解生物实验是怎样开展的,耳濡目染着“对社会有贡献,会让人生更有意义”。

大三的范婧雯,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博伊特勒面试之后,成为了厦大博伊特勒书院的第一批学生,与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与该书院有合作关系的海内外高校遴选出来的二十多名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们一起,接受着包括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研最高奖莱布尼茨奖获得者雅格•福格尔,英国牛津大学约翰•奥斯汀教授在内的世界名师的全英授课、小班教学。

2016年,临近毕业的范婧雯给曾经在书院开过讲座、与之交流过的Ramakrishnan教授发邮件,最终拿到了在剑桥大学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与实习的机会。2017年,她被剑桥大学医学院录取为PHD学生,并获得代表剑桥大学学生至高荣誉的盖茨奖学金,成为了2017年度盖茨学者中,唯一一个毕业于国内高校的中国大陆学生。

高校如何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砥砺奋进的五年)(1)

诺贝尔奖得主Beutler教授与牛津大学Austyn教授为博伊特勒书院拔尖班授课

从2013年到2017年,是范婧雯个人迅速成长的五年,也是厦门大学本科教育新一轮培养方案和一系列改革创新的五年。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试点改革,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外交流合作……这是范婧雯们的大学经历,也是厦门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创新落地成果的缩影。

一流大学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基础是本科教育。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本科教育是一所大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五年来,学校在本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管理机制建设进行了系列探索,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成效显著。本科日常经费占学费比例从30%增到100%;推动设立教学质量绩效奖,每年近20%教学经费专门用于绩效奖励;推动77个专业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建设247门大类平台课程和491个课程组;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卓越计划等重要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第一志愿满足率从36.38%提高到56.96%,整体志愿满足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对教师满意度从78.7%提升至94.4%,对学校满意度从84.0%提升至95.7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平均达到96.5%……

一流大学需要有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五年来,学校以年度评估体系为抓手,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融入“以学生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质量保障理念,聚焦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三大重心,涵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结果四个质量保障环节,优化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满意度、达成度五个维度评估指标,动态挖掘生源、学习经历、课程测评、教学运行状态、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查这六维数据,形成了具有世界标准、中国特色、厦大传统的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简称IQA)

2014年,我校IQA体系成功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发起的“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研究典型案例”,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入选高校。2017年,IQA“厦大模式”研究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出版,在中国和世界部分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

高校如何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砥砺奋进的五年)(2)

“高等教育质量与就业:内部质量保障的贡献”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在我申请剑桥大学、盖茨奖学金之前,其实包括我自己都觉得这只是一个梦,没有人能相信我能做到,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年轻,就要敢于尝试。”这是范婧雯作为一个年轻学子,永怀梦想、无畏向前的人生格言。

“为了给你最好的,我们一直在努力。”这是“厦门大学本科生教育”微信公众号推送中的一句主题语。 2013年,在对比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近500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我校进行了培养方案修订。转眼间,五年飞逝,我校又将启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坚持大类培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国际化、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学生“以学为中心”自主选择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一直在努力”这就是作为一所大学,以学生为根本,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搭建成长平台的初始之心、应有之义。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抢占人才培养的高地

2017年2月,Nature Climate Chang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我校2013级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生祁第为第一作者的文章“Increase in acidifying water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而此前,祁第已经发表了SCI论文3篇,EI论文1篇。

祁第在硕士阶段得到了厦门大学海洋碳循环小组(OCG)和翟惟东教授良好的系统科研训练,博士阶段以厦门大学和海洋三所联合培养身份,在陈立奇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极地海洋学研究,曾参加第6次和第7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两次获得优秀科考队员称号。这一年,不只是祁第,还有更多的厦大研究生在国际上发声。2017年,厦门大学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子刊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共14篇,比2016年的两倍还多。2013到2017年,厦门大学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Nature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共37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比2008到2012年五年间发表同类论文总数增加165%。

高校如何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砥砺奋进的五年)(3)

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发表论文数倍增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是衡量一所大学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的重要特征,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如何突显研究生教育“研究”色彩,让研究生成为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命题。

2013年,是发现问题的一年,也是解决问题的一年。从2013年起,厦门大学研究生院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深入调查:十多所国内外高校的电话调研和实地走访,百余名海归教师座谈,近两千份的调查问卷,累计四万字的各类调研报告……,经过一年的深入调查、充分酝酿,改革路线逐将清晰。

2014年,学校讨论通过了“博士生学制从2014级开始正式调整为4年”,拉开了厦大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序幕。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讨论,学校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即: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水准为参照,以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修订培养方案为“抓手”,按照一级学科贯通、硕博贯通、资源共享、学科交叉等原则,实施“三打通三融合”的教改举措。打通硕博培养: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打通硕博学制:严格博士生中期考核制度。打通国内国际培养: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推进培养过程与科学研究融合:实施博士生培养科研配套经费制度。推进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融合:优化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推进课内学习与课外创新创业融合: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科研。

高校如何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砥砺奋进的五年)(4)

坚持每年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博士生论坛,

派出研究生赴国外短期访学或参加学术会议,或赴全国各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自2013年项目启动以来,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五年的历程。实践证明,五年来,研究生教育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研究生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改革溢出效应显现明显。2013-2017,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数稳步上升。理工医科博士发表被SCI和EI检索的论文共3394篇,其中发表在JCR一区刊物上的论文604篇;理工医科研究生科研贡献率从2012年的51%提升至2016年的60%;人文社科博士生发表在最优及一类核心刊物上的论文共880篇。2013年,厦门大学5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篇数列当年全国高校第三位。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国内高校和官方媒体的高度认可。

2017年我校成功入选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南大、中科大、哈工大、西安交大、中国人民大学、北航、天大和苏大等14所高校在内的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试点单位。如果说,2013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起点,那么到了2018年,将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转折点,任重而道远。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人才培养加速度

创新创业是什么?

我校2011级本科生、“萌小助”创始人李正强说,是要开发更多好用便利的功能,为更多的学子提供教务、社交,乃至互联网金融服务。

我校2016级硕士生、溯源项目负责人任明星说,是要研发出国内首创、精确高效、操作简便的呼吸道病原检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通过技术革新,减轻患者负担。

我校2017级硕士、“我知盘中餐”项目负责人陈欢说,是要让“菜园子”直通“菜盘子”, 让农业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用科技振兴美丽乡村。

……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创新创业者有着不同的答案。但他们都说到了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些年,身边参与创新创业的同学多了起来。”这个直观真实的个体感觉,是基于一个大时代的变化。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掀起了创新创业的大潮。

高校如何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砥砺奋进的五年)(5)

教育部门户网站首页报道我校学子创新创业风采

经过充分调研、细致思考、精心考量,我校制定并向教育部报备《厦门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9方面25条举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过这五年的摸索,我校已经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积极探索“四轮驱动”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催动,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地域联动,打造联合培育平台;兴趣带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资源推动,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二是构建“一体四翼”实践教学新体系。在改革中,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创竞赛和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为抓手,逐步形成了课内课外相融合、校内校外相补充,多层次、立体化、开放性的“一体四翼”实践教学新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三是构建课堂革命“三个倒逼”新机制。硬件倒逼,以教学设备设施的现代化倒逼课堂革命;慕课倒逼,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倒逼课堂革命;制度倒逼,以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的建立倒逼课堂革命。

四是探索科创竞赛“两平台八化”模式。打造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和学业竞赛“两平台”,实施科创竞赛“八化”(全员化、多样化、课程化、基地化、团队化、国际化、常态化、日常化)新模式,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从2013年到2017年,我校创新创业改革成效突出,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创新创业氛围日将浓厚,科创项目从305增长到1408项,学业竞赛项目从49增长到84项,指导老师从632增长到2125人次,参与学生从13995增长到31297人次;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核心期刊)从76增长到123篇,申请专利从10增长到20项;学业竞赛成绩优异,获得省市级以上学业竞赛奖项从381项增长到905项……

2017年,由研究生牵头参加的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2项,铜奖1项。2017年有20支研究生队伍闯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总决赛,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9项,我校在2个主题赛事获得“优秀组织奖”。在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包含研究生在内的团队获得2金3银1铜(其中研究生或毕业研究生取得1金2银1铜),再次捧得大赛“优胜杯”。2016年,我校MBA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MBA专项赛荣获金奖,2017年荣获铜奖……

高校如何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砥砺奋进的五年)(6)

我校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喜获佳绩

“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转眼间,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要在我校举办了。那时将有150万 大学生创业者,55万+创业项目,800 投资人汇聚而来。

一百多年前,陈嘉庚先生远赴南洋,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九十多年前,陈嘉庚先生毅然回国,饱含情怀,创办厦大。勇于探索,敢闯敢拼的创新创业精神,是厦大人的天然基因。过去,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摸索前行,硕果累累;现在,随着这届惊艳非凡的全球双创盛会筹备的徐徐展开,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将继续奔赴向前。

厦门大学

文:黄伟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