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子最初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科普成果精选滚起来吧)
编者按
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社会对人文社科知识有普及的需求,是文明的大进步。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读一读社科知识普及小文,都是最时髦惬意的事情。浙江社科将在每周日设社科普及成果精选栏目,连载部分优秀社科普作品以飨读者。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古至今,人们都关注“器”与“道”的关系:道在上,器在下;器亦道,道亦器;道先器后,器以载道;日用即道,天下皆器。从时空的角度理解,除了文化意义上的道,器物在生产使用和传播过程中,还有空间上的“道”,器物随人的旅行,是一部新的旅游史。今天节选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成果科普读物类(22KPDW04YB),刘小方的《器物旅行记》中“滚吧,文明-轮子旅行记”篇之“轩辕,向轮子致敬的华夏祖先”。
轮子是最常见的东西,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借由齿轮,人们完成了精密机械的重组,实现了对时间及其他精度的完美刻画;借由滑轮,人们把重物提升,造出高出人体自身数十乃至数百倍的建筑;借由轮轴,人们传导动力,继而完成长距离的快速移动,甚至一飞冲天……无法想象,如果将轮子从生活中抽离,人类的世界、人类的文明会是怎样的存在。
关于轮子的起源,众说纷纭。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推测说,大约是看到圆形的蒲叶被风吹起在地上滚动,古人受到启发,继而发明了轮子。从形态上看,最早的轮子是实心的,或由一整块木头做成,或由两块或三块木板拼合,就是对自然形态的直接模仿。最早时,轮子中心有圆孔,圆孔周围有突起的毂,车轴固定,车轮套在车轴上转动。这种轮子虽可以运转起来,但车轴承受的压力大,而且承载力有限,高速运转和转弯均不灵活。有了轮子,就有了车。有了轮车,加上先民早先驯服的牛、马,就可以“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用牛、马拉车,相对轻松地将重物送到远方。当然,随轮子一起向前滚动的,还有人类的文明。
古代中国人对轮子也极为尊崇。《荀子》中说:“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唐代杨惊注释说:“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从字形上看,“轩辕”二字均从“车”,上古时期,轮子是车最重要的部件。中国人将自己的先祖称为“轩辕”,无疑也是在向轮子的发明者致敬。我们知道,古代车子诞生的关键在于车轮。轮是车的最重要构件,故“轮”有时就是“车”。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中有“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之句,王嘉《拾遗记》中也记有“又副以瑶华之轮十乘,随王之后,以载其书也”。
对于车的发明者,中国古代文献里众说纷纭,《荀子》和《左传》都说“奚仲作车”,《山海经》却说“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当人们疑惑到底是父亲奚仲发明了车,还是儿子吉光发明了车时,《孙膑兵法》又有“禹作舟车,以变象之”的“大禹作车”之说。稍晚,《宋书》又有“庖羲画八卦,而为大舆,服牛乘马,以利天下”的“伏羲造车说”等。但正如龚缨晏教授的研究,这些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传说而已,不能作为轮子是在中国发明的论据。当然,古代中国人并不是简单地引进和接受轮子,“而是对它进行了不断的加工改造,并且还有许多技术上的创造与发明,例如中凹型车轮制造等”。
最初传入中土的轮子可能是无辐的圆木片,轮径较短,即将圆形全木裁削成没有辐条的浑圆木片,中间设孔穿原木棍成轴,人力推拉牵引轴,使轮滚动,后世称这种原始木轮为“辁”。《说文解字》则完整解释道:“有辐曰轮,无辐曰辁。”从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商代已是有辐之轮的时代,这种有辐的车轮,中心是圆孔,内周置毂,轴贯毂中。《老子》中就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的说法。轮子的外周,即接触地面的轮圈,古代称其为“牙”或“辋”。辋牙是将直木用火烤后揉为弧形拼接,或合二木,或合三木。
轮子向马拉车的过渡中,轮毂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毂是套在轮轴之间的坚固圆木。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轮车和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西周轮车等实物来看,古代先民对毂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毂木被处理成两端细、中间粗的腰鼓状,毂木之中部外圈凿出榫眼(毂孔),以供辐条插入。为了防止轮子转动时内滑,轴头(毂孔与轴套合的部分)被设计成锥形,以确保轮车高速运转时轮子不外脱。由于古代车轮轮径大、车箱宽,为了扩大对车箱的支持面,提高车子的稳定性,一般车毂都长出轮子不少;所以,错车时,车毂容易相撞。《战国策》中就有“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的记载。
在中国,轮子的旅行路线是由北向南的。《左传》中记载,晋国为了瓦解楚国和吴国的联盟关系,特意从北方运来30辆兵车送给吴国。正是北来的轮子和轮车,加速了中国南方社会文明的进程,有车的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就是例证。
直至今天,每年农历七月十八至廿四,安徽黄山脚下的仙源镇及周边地区都会举行传统的“轩辕车会”。虽名为“车会”,主角却是一个个高达两米左右、通身被漆成红色的大木轮子。这些轮子通身为木制,由两人一左一右滚动向前,为所到之处带来幸福与吉祥。安徽黄山地处华东,位于长江、淮河以南,这里的人们用这种方式纪念黄河流域的轩辕黄帝,并感激黄帝为他们带来了“轮子”,正是轮子由北而南的另一段文化记忆。
有了轮子,人们顺势造出了用马拉和用牛拉的车子。为了方便车子的行驶,人们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修建。正如唐晓峰教授所言,道路一开始就不是为人行走方便而建,而是为了车的行驶而建。《周礼》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记载就明确说明,营建城市道路要满足行车的需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做的“车同轨,书同文”也是先从车辆道路的标准化开始的。可以说,轮子撕开了文明的口子,让道路延伸,让流通在道路上的制度、文化、人员与物品也四向延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