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古镇有哪些(重庆綦江中峰明清老街)

中峰镇四面环山,发源于贵州习水县的清溪河在场镇中蜿蜒流过,两岸树木掩映,风光旖旎。

一、中峰的历史沿革

依据巜路史》,在周朝时,中峰所在地为巴子国地。

据《华阳国志》记载,中峰在秦朝时为巴郡地一部分。秦之后直至隋朝,未见史册记载中峰所属。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南州、南川二郡。中峰属南州,次年改为僰州,隶属江南道;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隶属剑南道;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肃属黔中道。

宋朝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废南州为南川县,中峰隶属渝州。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綦江县共编8里(北渡里、东溪里、扶欢里、思滩里、附郭里、永兴里、安稳里、遵化里),中峰属附郭里。永乐年间綦江缩编为5里(永城里、遵化里、思滩思、附郭里、安稳里),中峰仍属附郭里。

清朝初年,綦江仍沿用明朝永乐年所改编制,分别对5里简称为永里、遵里、思里、附里、安里。中峰仍属附里,直到清咸丰年间。

清咸丰年间,废里设保,全綦江县共设11保。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增为21保,下设300余团。

清朝末年又恢复里的建制,中峰仍属附里。

民国9年(公元1920年),废里设自治区,以方位来命名。蒲河为东区、东溪为南区、永新为西区、三角为北区、县城为中区,中峰属西区。

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綦江划分为8个区,按番号命名。据巜綦江县志》记载:一区在两路口(现古剑),二区在蒲渡河,三区在石角场、四区在东溪场、五区在赶水区、六区在平滩沟、七区在三角塘(现三角镇)、八区在郭扶场,中峰属六区。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冬,綦江缩编为三个区,下辖39个乡镇。据《綦江县志》记载:第一区为附区,区署设在县政府内。辖桥河、麻子(现登瀛)、通惠、万兴、号房、新盛、回龙、正自、升平、北渡、紫荆、三会、大垭、三回等14个乡及古南、三角、乐兴、永兴等4个镇。这里的三回乡即中峰,之所以叫三回乡,是因为清朝时期就有三角塘和回龙乡,为了强化这一地区的统一管理,才把这两个乡合并为一个,各取一字,命名“三回”。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三回乡联保改名为中峰乡联保,从此“中峰”正式被官方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1958年中峰乡改为中峰公社,隶属永新区公所。

1968年,成立中峰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0年,中峰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管委会。

1984年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此时中峰乡辖中峰、白峰、长胜、红坪、鸳鸯、板桥、新庄、双龙、龙山、月垭、三角(塘)共11个村。

1993年12月撤乡建镇,中峰乡改为中峰镇。下辖中峰、白峰、长胜、红坪、鸳鸯、板桥、新庄、双龙、龙山、月垣、三角(塘)等11个村125个合作社和新场居委会。

2001年6月,将厦11个村调整为5个村,保留新场居委会。将三角、月垭、中峰合并为中峰村,红坪、长胜、白峰合并为白峰村,将鸳鸯、板桥合并为板桥村,将双龙村5个村民小组划归龙山村,将双龙4个村民小组划归新庄村。

至今,中峰是綦江20个街镇之一。

二、中峰老街

綦江古镇有哪些(重庆綦江中峰明清老街)(1)

中峰老街玩龙灯

綦江古镇有哪些(重庆綦江中峰明清老街)(2)

青石板镶成的中峰老街

中峰老街位于现在的中峰场镇后面的大鹏山上。老街200多米长,约5米宽的街道由青石板镶成,街的左右两边是两排木质穿斗结构的楼房。穿斗式结构建筑的特点是空间大,省工、省料,便于因地施工,且十分牢固,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是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房屋结构类型。中峰老街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川黔古驿道的重要据点,这里商业繁荣,物资丰富,商贾往来,歌舞升平。

綦江古镇有哪些(重庆綦江中峰明清老街)(3)

中峰老街居民

解放初期,中峰乡公所、小学、供销社、粮站等都设在老街。老街人气非常旺,每逢赶场天,商贩把货摊摆到了田坎上。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峰乡政府和中峰中小学先后迁往清溪河畔的新街,老街上的居民也陆续迁入了新街,中峰老街渐渐没落,往日的繁荣逐渐消失。

中峰老街始建于何年?史料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中峰地方记》中有这样的记述:“民国时代中峰修好,如今的老街展现今朝。”由此可见,中峰老街的建设应该是清代末年或民国初期。

据《綦江街镇历史丛书之蟠龙中峰》上记载,中峰老街是因为中峰寺而兴建。

三、中峰寺

中峰寺横亘在老街中部,与老街形成十字形,面积2000多平方米。寺院依山而建,气势宏大,房屋结构精致。

綦江古镇有哪些(重庆綦江中峰明清老街)(4)

中峰寺大门

中峰寺的朝向为南,正南面是一道山门,山门呈拱形,由条石砌成,门两边分别刻有“白象紧盘璇”;“青龙连福地”的对联。1米多高的寺门上方刻有一硕大的“福”字,“福”字下方刻有二龙戏珠图,中间为一鬼面像,正上方刻有“大鹏山”三个字。字的左右分别刻有左手高举托塔的“托塔天王”;右手持拂尘的“太上老君”。

寺门左右分别有一块“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十二生肖”等内容的浮雕。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寺门左右两边还立有土地菩萨和韦陀菩萨。如此气派的山门令人望而生畏,可见当年中峰寺是多么的宏伟。

进入山门,是中峰老街戏楼,戏楼修建的年月没有任何记载。如果戏楼和老街同时修建,那么戏楼的修建时间就应该是清代末年或民国初期;如果戏楼隶属于寺院修建,那就要追溯到中峰寺的修建时间了。

戏楼往上是48级,长20米,宽15米石台阶,台阶既是上山门的必经之路,又是观看戏剧的座位。拾级而上,是中峰寺下殿,再往上是中殿,也是中峰寺的大雄宝殿。穿过大雄宝殿再往上,就到了上殿。上殿紧靠大鹏山脚,两层建筑。廊前石柱上刻有“七宝香花光照黄金之地,八公德水波动青莲之池”;“丈六金身圣教肇开两汉,三千宝界佛恩普度十方”的楹联。

綦江古镇有哪些(重庆綦江中峰明清老街)(5)

中峰寺大门上的石刻

昔日的中峰寺香火旺盛,僧侣成群,川黔两地过往商人都必进寺院烧香拜佛。《綦江县志》(清代道光版)记载,中峰寺建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按此计算,中峰寺就该建于500多年前。但在残存的《中峰寺碑记》中有“考之吾境大鹏山中峰寺古刹,亦不知创自何朝,第见断简残碑,于明季成化戊戌岁(公元1478年)重建,至我朝数百年也。”此碑立碑时间已经无法辨认,但碑文中有“明季成化戊戌岁重建”字样。由此推算中峰寺的建造历史更悠久。中峰寺的建造历史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中峰寺是一处宝贵的不可移动文物。现在中峰寺遗址仍然完好地座落在中峰老街上,老街从中峰寺的戏台下穿过,中峰寺与老街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老街变迁

民间传说,中峰老街是清末綦江县令邓仁坤提议建设的。邓仁坤为何提议建设这第一条石板街?

綦江古镇有哪些(重庆綦江中峰明清老街)(6)

夕阳下,中峰老街显得潇条冷清

夕阳下,中峰老街显得潇条冷清。

原来,大鹏山下是一道起伏的山梁,山梁地形酷似人的头、胸、腰、双脚,就像一个女人仰天躺在地上。古代风水学上称这样的地形为“美女晒羞”,而中峰寺正好建在“美女晒羞”的“穴”上,按风水学的说法,这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

民间传说,清末綦江县令邓仁坤为了避讳,到此视察后,便建议在“穴”位上建一条街,中峰街就像一条“腰带”,起到了遮羞的作用。

当时有一个叫何海清的“袍哥”,也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用一生的积蓄在这里建街建房,还将房屋出租给商人或卖给别人居住。何海清也在这里安家兴业。他的行为带动了其他人前来兴业安家。

因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陆陆续续来这里安居的人也多了,居民多了,供求量增加了,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商贸集市。因为风水好,商人做生意红火,居民安家兴业幸福,再加上中峰寺香火旺盛,佛教信徒往来,加上戏台、茶馆,这里很快就成了川黔边境上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

綦江古镇有哪些(重庆綦江中峰明清老街)(7)

两名游客倘徉在中峰老街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街是中峰乡的所在地,老街有了学校、卫生院、供销社这些机构,这里仍然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的地方。1992年左右有的居民已迁移到新街上定居了。但老街上那套木质穿斗结构的楼房还保存完好。

目前,中峰老街上的木质建筑和中峰寺的大门、戏台,包括上殿的厢房还保存较为完好,现在还能看到五六十年代留在墙上的宣传标语和昔日老街居民的生活痕迹。

中峰老街的青石板,虽说已在风雨的浸湿中变了模样,但老街的原始风面貌还是得到了许多画家和摄影师的青睐,经常有外地画家慕名到中峰老街写生,有摄影师来老街创作怀旧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綦江日报张学成《中峰老街》。

2、綦江街镇历史文化丛书巜蟠龙中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