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说起重阳节,我们都会忍不住吟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有什么节令习俗?除了插茱萸,还可以做些什么事来迎接这个节日?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

由南开大学文学院杨琳教授所著的《重阳》一书,带领我们溯源历史,回顾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演变,梳理和展现重阳传统节俗与风物,让我们系统而全面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之美。

书中配有近50幅与重阳节有关的精美古画,封面采用的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九月》,展现了古人九月赏菊的古风之美。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

中国传统文化有阴阳五行系统,讲求阴阳调和。“九”是阳数,九月九日便是两个阳数相重,因此称为重阳。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战国,也有认为是西汉。作者从相关史料进行分析推敲,认为应该起源于东汉时期的河南新蔡县。

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如采摘菊花、登高宴饮。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3)

不同朝代和时期所进行的民俗节日会被赋予各具特色的时代特征。

在晋代,有些地方在重阳节会给妇女放假,可以不用干活,已婚妇女要回娘家过节。人们把重阳节叫做“女儿节”,算不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妇女节”呢?

唐宋时期沿袭了南北朝的射箭传统,皇帝会赐朝中百官举行射箭比赛,射中就有奖赏。唐朝长安城里的老百姓们则会去城外的曲江园林吃喝游乐,举行祭礼,欢度节日。

祭神是重阳节的流行习俗之一,各地都会进行隆重的祭神祭祖活动。陕西地区会举办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湖南地区是祭祀炎帝,沿海地区则是祭祀妈祖。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4)

登高、宴饮、采菊、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代表性习俗。登高这一活动的本意是为了避灾,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高山与天最接近,更容易得到天上神仙的保佑,

重阳节最出名的一次宴饮当属唐高宗时期在江西滕王阁的一次宴会。诗人王勃路过时被邀请入席,席间写出了那篇文采斐然、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5)

古人认为,茱萸可以辟邪祛病。重阳节可以在门口悬挂茱萸避邪,可以喝茱萸酒,佩戴茱萸囊。古人还会将辛辣芳香的茱萸籽做成调味品。

另一种植物菊花在重阳节也有着重要的地位,采菊、赏菊、喝菊花酒、吃菊花等,都是古人在重阳节喜欢做的民俗活动。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6)

古人为什么要设置重阳节?对此有四种说法:求寿说、尝新说、避邪说、大火星祭仪说。作者认为避邪说最合乎事理。

多个史料和诗词作品都记载了人们在九月重阳进行避灾、逐疫、辟邪等活动,还会将家畜放到田野间以避免灾难。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7)

有些地方会用抛掷物品来转移霉运,比如江西萍乡地区会去登高后投掷柑橘,广州和阳江地区的人互相扔掷石块。还有些地方在重阳有放风筝的习俗,这也代表了放走晦气、消灾移祸的愿望。

人们还喜欢把重阳糕做成五色,或是直接称为五色糕。因为在传统观念中,五色具有避邪消灾的功效。想起端午节的一个习俗也是佩戴五色线或用五色线捆扎粽子。这种观念和风俗可以说是同宗同源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8)

古代人民对于这个世界和大自然还有许多未曾了解的地方,对于很多事物都抱有敬畏感,对于无法解释的事物和现象便只能用邪祟来解释。

为了求得保护、避邪消灾、内心安宁,人们便通过各种方法来表达这种朴素的愿望。避邪消灾、求得平安也成为中国很多传统节日的动机和主旨。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传统节日逐渐增添了越来越丰富的人文色彩,也不再局限于避邪消灾这个原始动机上,而是有了丰富多彩的内涵与表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和风俗也得以传承下去。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和日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