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艺术观(感性与细腻不是女性艺术家的全部)

女性艺术观(感性与细腻不是女性艺术家的全部)(1)

“女性艺术家不仅有感性与细腻的一面,她们也有非常敏锐和力量感的一面。”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江梅说。由她担任策展人的“流变之境——当代女性绘画·长三角邀请展”将于9月6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展现当代绘画领域中女性创作的真实面貌与丰富实践,同时也折射长三角区域底蕴深厚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时代衍变中的艺术传承与创新探索。

这是近年来国内举办的较大规模的当代女性绘画展,陈焰、刘曼文、刘毅、李依凡、棉花、倪蓓蓓、史怡然、石至莹、王伊楚、王煜宏、谢中霞、张春雪、张平、赵舒燕、周胤辰等十五位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女艺术家应邀参展,共计展出油画、水墨、水彩、综合材料等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约90件(组)。

这些艺术家大多活跃在当代绘画的实践领域,年龄跨度也比较大。既有出生于1960年代、1970年代有着长期创作经历和丰富经验、并在专业领域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的资深艺术家,也有生于1980年代、1990年代在思考和创作上都十分活跃、近年受到艺术界较多关注的年轻艺术家。展出作品形式多元,风格各异,围绕“绘”的概念,不拘媒介方式。展览不仅体现了女性独特的视角和体察世界的方式,展示了她们对于自身生命经验与生存体验的个人化艺术表达,还反映了她们对于急剧变化、发展的今日世界与社会现实所进行的内在思考和传递的人性关怀。

比如,对纷杂世界中事物的深度和意义的追问,是陈焰绘画的内在驱动力。其作品《虚妄》占据一整面墙,以昆曲表演手势为蓝本去了望传统文明。这些手势和指法本身是非常具有仪式感的,在文化传承中,印记着后人对前人的承接、摹仿甚至差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它们是时间的记忆、存在的见证,也为生命中的恒常与无常作记。她还抛开熟悉的画笔与画布,直接在银盐胶片上刻画处迷离的风景,如同逆光蝉翼。

女性艺术观(感性与细腻不是女性艺术家的全部)(2)

李依凡作品的创作思路源自于一种女性的“忧郁”,“忧郁”及至身体,身体及至自省——于内探寻自我精神,于外追求真理,感受自然。她的《果》系列中抽象的身体在虚实交错的梦色原野中一跃,试图在突破中去追寻一种线条的力量与自由。

当下性一直是刘曼文艺术创作的主题词。这种当下性,一方面指她一直用绘画表达她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的生活与当下现实社会构成的某种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则是指她在绘画语言上对于当代图像语言的积极借鉴与运用。她作品中的“蓝”不属于天空,更不属于海洋,而是一种影子、一种舞台、一种涌现、一种流动、一种虚拟……

女性艺术观(感性与细腻不是女性艺术家的全部)(3)

刘毅善于通过动画、多媒体、空间装置等创作方式反映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比如,此次展出的作品《新篁映月》在温度感应程序设计下,画面在竹月影之间相互切换变化,之后又藏匿在深潭里,表达 “竹影扫阶坐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生命灵趣和禅境,用当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今对话。

通过棉花的绘画,观者可以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力量和神秘。她凭借天生的敏感、巨大的热情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用绘画呈现置身于当今文明社会下的生命体验。其作品充满灵动和温情,充满音乐性和舞蹈性,似乎隐藏着一种永恒的永不会停歇的神秘力量,一直往前涌动。

倪蓓蓓对世界的感知基于色彩。她喜欢热带,惊艳到晃眼的阳光,万物生长的滋滋声响,色彩炫目矫饰到超现实。沙滩,居室,咖啡的香气,窗台的雏菊,慵懒的清晨,花店的一瞥……她用色彩作为修辞去摘录日常的况味、气息,每寸肌肤的时空记忆。

石至莹的绘画方式来自于她长期以来对物质与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思考。她对于事物的认识深受中国古典画学的启发与影响,而她的绘画语言则在综合了西方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绘画和中国山水画的某些表现方法后,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既单纯朴素又内蕴深长的特点。

女性艺术观(感性与细腻不是女性艺术家的全部)(4)

在史怡然的作品中,一直存在这种溶解的混合意境,空间、记忆和距离被并置重组,似曾相识或习以为常的景、物,总传递出比印象中更繁复的感觉和情绪。此次展出的作品《孔雀镇》试图用一个乡村角落的现场为人们提供现实判断的图像“距离”,碰撞出超现实主义的诗意。

从王伊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和音乐有关的东西,她说:“可能是过往经历堆积起来的如今的我,本性的不经意流露。”

在王煜宏的作品世界里,绵远流逝的时间浸润着一切,不同时代与文化属性的事物相生相望、无声交流,如棱镜般折射出个人与历史、现实的奇妙交织与共构。具有一定表现性的抽象绘画是其最新尝试的方向,画面中那些抑扬顿挫的线条和色象间的气韵流动,底子里尤可见中西古今交融的印痕。

谢中霞所表现的那些生活日常,总给你奇妙的“不真实”及“非寻常”感。她将寻常之景纳入私人语境,使人如观平行空间中的自我,相隔层纸,却是完全不同的意境。

一趟乡野湖畔的远足,张春雪被眼前的野生植物深深打动——它们纷繁复杂,那原生态的荒蛮,悲壮,虬劲,充满生命的张力,成为艺术家创作中长久的“驻地”。此次亮相的作品《秘境》《被遗忘的时光》《弥?野》系列等都是取材于这些景物。

沙发、玻璃、木、生锈的铁,这些随处可见的普通物件,近身而久远,日用而不知,是张平艺术创作的表现对象。其作品《微光》取法东方意蕴,运笔于西式技法,以“思”取消了“知”,以“诗”化解了“物”,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界限消融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也消失了。

女性艺术观(感性与细腻不是女性艺术家的全部)(5)

赵舒燕对现实与人充满了情感,并通过绘画建立自身与世界的联系。从身边的友人,到目光所及的偶像,还有那些擦肩而过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成为她绘画的素材,并以此和过去的历史,和当下产生沟通。

在周胤辰看来,现代场景是最直接的体验感。每个人眼里的风景皆有不同,或远或近,或微小或宏大,它们是即时的经验,也有混沌的记忆。

江梅表示,此次展览虽是一个地域性、专题性的展览,但因长三角地区是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和近代以来兴盛的海派文化的孕育生长之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活跃、中外交流繁盛的区域,参展艺术家有的成长于斯,有的阶段性生活工作于此,她们的艺术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这一特质,即既有着内里的文脉承传,又具很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因此,某种意义上通过这个展览也可管窥这一流变境域中一段时期社会文化艺术的微妙变化及生动演绎,进而触摸到时代的呼吸与脉动。“我们期待藉由‘流变之境’的主题和‘女性’‘绘画’‘长三角’三个关键性词语所导出的这个展览,能引发当下关于绘画的可能与意义,女性艺术发展与成就,江南、海上文脉的当代更续,本土化与全球化等问题展开更深入、广泛的思考与研究。”她说。

女性艺术观(感性与细腻不是女性艺术家的全部)(6)

作者:李婷

编辑:卫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