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师建筑(一起致敬武汉这些远去的大师)
一代宗师耀千古,
泰斗精神永传扬!
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
都离不开大师的贡献和付出
他们或开拓中国现代外科
或获称“汉剧艺术大师”
或发现“武昌鱼”,使亿万中国人吃鱼不再难
……
清明,一起致敬武汉这些远去的大师
裘法祖(1914.12—2008.6)
浙江杭州人,著名医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曾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留有名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
韩德培(1911.2—2009.5)
江苏如皋人,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国际法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名誉会长。韩德培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际私法学理论体系,被公认为是新中国国际私法的一代宗师,在国内外法学界久负盛名。
马克昌(1926.8—2011.6)
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杰出教育家、卓越社会活动家、博士生导师,新中国刑法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1980年10月,受邀参加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起诉书的讨论。随后,受司法部的委派,担任该案被告人吴法宪的辩护人。马克昌为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培刚(1913.7—2011.11)
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47年,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被哈佛大学授予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金”,这是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该论文也被国际公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本人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留有看待人生的名言: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岂可以全看透,须有所作为。
方秦汉(1925.4—2014.10)
浙江黄岩人,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工程师、桥梁总体设计负责人、设计组长、高级工程师、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等职。先后主持南京、九江、芜湖等长江大桥的钢梁设计和科研、推广、研发,其设计建成的桥梁均达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铁路桥梁的“高强、大跨、轻型、整体”发展目标作出杰出贡献。
陈伯华(1919.3—2015.1)
湖北武汉人。湖北汉剧旦角,一级演员。历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湖北省剧协副主席,中国剧协理事等。获“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中国文联荣誉委员金质奖章等。在70余年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风格各异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对汉剧旦角唱腔艺术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代表作有《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著有《陈伯华唱腔选》《陈伯华的舞台艺术》《陈伯华回忆录》。
朱九思(1916.2—2015.6)
江苏扬州人,武汉大学肄业,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名誉博士,当代著名教育家。历任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被誉为“华工之父”。他自我评价:“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熊远著(1930.7—2017.1)
湖北省竹山县人,我国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和养猪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是我国运用数量遗传学理论进行瘦肉型猪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之一,率先提出要引进国外优良种猪资源,利用中外两类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并率先建立、推广生猪规模化养殖技术,为我国养猪业发展、城市菜篮子工程和猪肉食品有效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朱英国(1939.11—2017.8)
湖北罗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大面积推广。
刘建康(1917.9—2017.11)
江苏省吴江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鱼类学家和淡水生态学家,中国淡水生态学奠基人、鱼类实验生物学主要开创者。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研究所所长。1954年,发现“武昌鱼”,主持的东湖渔业增产和稳产高产试验,开创了我国大中型水面养鱼的先例,使亿万中国人吃鱼不再难。
敬悼一代宗师!
【编辑:祝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