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还是七鼎八鼎(一言九鼎九鼎)

在现代汉语中,一言九鼎是一个世人皆知的成语,我们常常用其来形容一个人说话分量很重,甚至起到决定作用。其实,一言九鼎并不是近现代才产生的,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使用。如《史记·平原君列传》有“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记载,明代史书《旧京遗事》也有“一言九鼎,皇心甚钦瞩焉”的说法。

一言九鼎还是七鼎八鼎(一言九鼎九鼎)(1)

可见,一言九鼎之说古已有之。一言九鼎,用九鼎形容一言之分量,是有特殊意义的。九鼎是华夏传说中的至尊神器。《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征服天下后,以奉行天命自居,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是为“涂山之会”,这标志着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建立后,大禹又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一言九鼎还是七鼎八鼎(一言九鼎九鼎)(2)

《史记·封禅书》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各州首领依据本州山川名物、珍禽异兽制成大鼎,然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从此,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九鼎也被赋予极为特别的政治意义。

九鼎铸成后,后来又去哪了呢?

一言九鼎还是七鼎八鼎(一言九鼎九鼎)(3)

《墨子·耕柱》载“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商、周)。”《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史记·封禅书》载“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可见,九鼎在夏商周三代是逐传承的,而且在西周时还公开展示过。东周时,各诸侯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后来又有《战国策》“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之说。这说明,在当时人们相信九鼎是确实存在的。

一言九鼎还是七鼎八鼎(一言九鼎九鼎)(4)

东周灭亡后,九鼎又被秦所得。《史记·周本纪》说“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可以肯定的是,秦从周那里得到了九鼎,但九鼎具体在哪呢?

一言九鼎还是七鼎八鼎(一言九鼎九鼎)(5)

《史记·封禅书》载“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水经注·泗水》沿用了史记的说法,但记载的更为详细“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可以推断,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派人寻找,但并没有打捞上来。”

一言九鼎还是七鼎八鼎(一言九鼎九鼎)(6)

此后,有关九鼎的去向,便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后世帝王自然是寻求不得。但帝王们慑于九鼎的象征地位,还是重铸九鼎,以鼎镇国。如,武则天就曾用56万余斤铜制成九鼎,“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宋徽宗以22万斤铜铸造九鼎,分别陈列于汴京城内太一宫之南之九成宫。

一言九鼎还是七鼎八鼎(一言九鼎九鼎)(7)

值得一说的是,禹铸九鼎虽然在历史文献中言之凿凿,但具体什么式样或纹饰?方或圆?我们至今无法考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九鼎之言只是一说,有可能只是一些很特别的商器,或未可知。毕竟,古之改朝换代,常云天命更迭,皇家更看重九鼎的象征意义。不然,九鼎之说为何甚嚣尘上,一言九鼎又为何长久流传下来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