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经典名句及赏析(诗经中唯一与吴国有关的作品)

沈建洪很多人知道,《诗经》里没有吴地的作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诗经经典名句及赏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诗经经典名句及赏析(诗经中唯一与吴国有关的作品)

诗经经典名句及赏析

沈建洪

很多人知道,《诗经》里没有吴地的作品。

很多人不知道,《诗经》有一篇与吴国有关的作品。

吴国军队破楚入郢,楚国使臣申包胥奔赴秦国求援。秦哀公被申包胥的忠心所震撼,允诺出兵帮助驱逐吴军,并“为之赋《无衣》”。⑴《无衣》经孔子之手入编《诗经•••••秦风》,遂使《诗经》有此一篇与吴国有关的作品。

吴王阖闾:胜利冲昏头脑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取吴王僚而代之,成为吴王阖闾。阖闾得到伍子胥辅佐,建造大城,加强守备,爱民亲民,君臣团结,吏治清明,政通人和,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逐年增多,国力强盛起来。

阖闾继承吴王寿梦的战略,联晋抗楚,向江淮地区扩张,梦想有朝一日称霸东南。但是,楚国早已成为长江流域强大的诸侯国。阖闾与伍子胥、孙武子夙兴夜寐,图谋动摇楚国霸主地位。

而当时楚国政治形势恰恰处于低谷,就在吴王阖闾上台前一年,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足十岁的太子继承王位,他就是楚昭王。主政令尹囊瓦独揽大权,贪欲膨胀,腐败无能,朝政昏暗。蔡昭侯来朝,赠昭王以美裘;唐成公来朝,赠昭王以骏马。囊瓦为了得到与昭王同样的赠予,竟然把蔡昭侯、唐成公扣留在楚国三年之久,直到贪欲得到满足,才放两位国君回国。

蔡昭侯回到自己的都城,发誓要为敢于攻打楚国的诸侯当先锋。消息传到楚国,囊瓦兴师伐蔡。蔡求助于吴。吴王阖闾和伍子胥都认为,楚国无道,吴国援蔡,师出有名。

公元前506年,吴军出动三万人的精锐部队讨伐楚国。吴国军队有水上作战的特长,陆路车战也训练有素。吴王阖闾亲自担任统帅,伍子胥、孙武子、伯嚭等为将军。

蔡国和唐国与吴国结盟,在兵力、兵器、马匹和后勤保障方面给予吴国以有力支持。

吴军士气高涨,行动神速,突破一道又一道防线,五战五捷,很快攻破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各诸侯国为之震惊。

吴军如果就此班师,那将是正义之师的凯旋!

可是,吴王阖闾却没有班师的打算,似乎忘了此举是支援蔡国,惩罚楚国,并非为了长期占领郢都,更谈不上推翻楚国。尤其令人叹息的是,吴军进入郢都之后,竟然变成了一群凶神恶煞,他们烧毁府库积存的粮食,砸碎了象征楚国历史和王室权威的九龙之锺。

伍子胥回到故国,举目无亲,唯有仇恨。他在郢都做了两件事。一是“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⑵二是所谓“以班处宫”,“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⑶ “令”是安排的意思,“令”的主语显然是伍子胥。他还安排自己以及孙武、伯嚭等人住进大臣府邸,霸占楚国大臣们的妻室,用这样极端的做法侮辱楚国君臣。

诸侯国之间打仗,攻下城池,一般首先出榜安民,力求尽快恢复经济和社会生活,以有效掌控战局。像吴国军队这样由统帅部最高指挥官带头,公开肆意违背天理,践踏人情,激发战败国军民反抗情绪的情形,在军事史上是不多见的。原来富有智慧的统帅部失去了理智。吴军千里奔袭,攻破郢都,似乎是为了替伍子胥公报私仇,或者以恣意践踏的方式挥霍楚国的物质财富。

在入住楚国官邸的问题上,吴军上层出现了不和。先锋子山(阖闾之子)抢先进驻囊瓦官邸,将军夫概(阖闾之弟)不服,子山向叔父让步,才避免了一场火并。⑷

吴军上层的行为使他们松懈了对下属的约束,军纪松弛,无所不为,这是可想而知、不言而喻的。与统帅部最高指挥官们相比,下层军官和士兵们的烧杀抢掠也就不值得史家详细记载了。

吴军滞留郢都,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日甚一日,原有的优势丧失殆尽。

伍子胥:“日暮路远,倒行而逆施”

伍子胥当年在逃离楚国途中遇到老友申包胥,咬牙切齿地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回答说:“如果你能够颠覆楚国,那么,我一定要复兴楚国!”⑸

当初,申包胥与伍子胥语言针锋相对,但内心对于伍子胥的遭遇怀著深切同情,楚国一些地方官员和关隘守将也是如此,他们有意无意地网开一面,放伍子胥一条生路,连边境上的渔父、村姑也甘愿成全伍子胥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如今,伍子胥带着吴国军队来报复了!

申包胥首先请人带口信给伍子胥表示严正谴责,提醒他不要报仇太过。伍子胥自知理屈,承认自己“日暮路远,倒行而逆施之于道也”。⑹

伍子胥还想报复郑国。当初他与被楚平王废黜的太子建逃亡在郑国,受到礼遇,而太子建非但不思回报,反而与晋国勾结阴谋夺取郑国政权。郑国大夫子产杀死了太子建。伍子胥不得不带着太子建的幼子胜逃亡到吴国。太子建的不仁不义,招致与郑国的恩怨,太子建被子产处死并无冤情,但伍子胥却要报复郑国。

当伍子胥带领军队走到郑国边境的时候,看到一个渔父打扮的人,一边敲击木浆,一边唱道:“芦苇丛中的人儿呀,你不就是在困苦中挣扎的勇士吗?”唱了一遍又一遍。伍子胥听了非常吃惊,心有所动,主动上前询问:“您是什么人?”那人说:“我是渔父的儿子。”伍子胥如梦初醒,叹息道:“罢了!我因为得到您的先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上天有眼,我怎么敢忘恩负义,违背你先人的意愿呢?”这样才放弃攻打郑国。⑺

和伍子胥一样,占领郢都之后,伯嚭也是报仇心切。

只有孙武子保持清醒

只有孙武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伍子胥把孙武推荐给吴王阖闾的时候,孙武兵法十三篇已经成书,作为见面礼奉献给阖闾。这次参加攻打楚国,对于孙武是运用、验证、补充兵法理论的难得时机。

在孙武的军事思想中,用兵宜速战速决。军事行动时间拖长了,锐气就会受到挫伤;再要组织攻打城池,力量就会消耗;军队长期在国外作战,军费开支将造成国家经济困难。军队的锐气挫伤了,力量消耗殆尽了,诸侯们就会乘机进攻,即使有智有谋的将帅,也难以善后。所以,《孙子·作战》说:“夫兵久而利国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⑻孙武子苦谏吴王阖闾及早退兵,但未被采纳。

一部兵法,价值何在?孙武子人在郢都,如坐针毡,度日如年!

吴军由进攻变为防守

吴军疯狂践踏楚人家园,肆意蹂躏楚人尊严。

阖闾不以占有楚昭王夫人为满足,还企图占有楚昭王的母亲伯嬴。公元前527年,太傅费无忌奉命为太子建迎娶秦女伯羸,见秦女貌美,竟怂恿平王自娶。平王听信谗言,纳秦女伯羸为夫人,使育一子,就是后来继承王位的楚昭王。此举造成楚国王室和最高层不可调和的矛盾,引来伍子胥父兄杀身之祸,自己被迫带着太子建一家老小逃亡。

面对吴王阖闾的淫威,伯嬴没有含糊,她手持利刃,厉声申斥道,君王你抛弃自己应有的品行,将要受到诛灭,丧失行令训民的资格。我活着如果要受到侮辱的话,就不如用死来换取荣耀!伯嬴把刀尖直指胸膛,坚定地说,“以死守之,不敢承命。”阖闾不得不折服于伯嬴的人格、国格,放过了她。后人赞美伯嬴的节操,把她的事迹写进了《列女传》,同时也对不义之师的暴行进行了鞭笞。⑼

吴军三万人,长途奔袭中机动灵活,进攻神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三万人的军队用来占领郢都就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他们处于楚国军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孤立无援,时时处处有遭受袭击的危险,真所谓“四面楚歌”!此时此地此情,吴军莫说三万,就是三十万也未必够用!吴王阖闾发号施令,征用诸侯国军队。诸侯们见大势已去,无人响应,不仅没有征集到一兵一卒,反而引起了诸侯们不满,形势急转直下。

关于这一段历史,汉代刘安《淮南子•泰族训》有如下记载:“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锺,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 ⑽吴军的入侵倒是帮了楚国的大忙,使楚国军民从痛苦中觉醒,淘汰腐败,选贤任能,走出平王和囊瓦弊政的阴影,开始中兴家国。

秦哀公:“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申包胥托人面见伍子胥当面表示谴责的同时,自己立即动身,跋山涉水,日夜兼程,以楚昭王使臣身份奔赴秦国求援。他见到哀公,把吴国比喻为长蛇、野猪,说吴国要把中原各国一个一个地吃掉,如果楚国被灭亡了,下一个也许就是秦国。听了申包胥一席话,秦哀公请来使到国宾馆下榻,等待答复。申包胥谢绝去宾馆,而是“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申包胥终于以行动彰显出来的道德力量打动了秦哀公。秦哀公向申包胥庄严宣示:“楚国虽然无道,但是有你这样忠心耿耿的大臣,我可以帮助扶持。”于是明确同意发五百乘援兵救楚,并“为之赋《无衣》”。

《无衣》分为三章,每章五句。第一章:“怎么说没有衣服呢?我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古代没有统一的军装,当兵打仗要自备衣裳,甚至自带兵器、军粮。贫苦家庭的子弟从军,难免衣衫不周。而军官或富裕家庭出来的兵丁,同样的衣衫不止一件。大家到了生死与共的军队,还分什么你我?“周天子点兵打仗了,赶快修好你我手中的戈矛,与你共同报仇雪恨!”第二章:“怎么说没有衣服呢?我和你穿同样的汗衫。周天子点兵打仗了,赶快修好你我手中的矛戟,一起与你驱逐共同的仇敌!”第三章:“怎么说没有衣服呢?我和你穿同样的下装,周天子点兵打仗了,赶快修好盔甲和你我手中的刀枪,一起和你奔赴杀敌的战场。”保卫家国的忠心,不怕牺牲的铁骨,团结一致的意志,兄弟战友的温情,浸润了同仇敌忾的战歌。

歌词简明,通俗易懂,情感细腻,富有节奏,仿佛将军与战士、老兵与新兵之间的亲切交谈。从战袍谈到内衣,相互间体贴入微,生活化的诗句温暖着士兵,战场的萧杀寒气为之一扫而光。从戈矛说到盔甲,交流战斗中保存自己的经验,传授战场上杀敌致果的本领,歌词烘托出军事化的环境,铺陈了战斗化的气氛,洋溢着克敌制胜的力量。

《诗经》作品适合唱,《无衣》适合大合唱。《诗经》作品也可以朗诵。秦哀公正是面对着楚国使臣申包胥,以朗诵《无衣》发布援楚抗吴动员令的。

从古到今,秦人激愤则“吼”,哀公“赋《无衣》”必“吼”无疑。这一“吼”非同小可,地动山摇,经史留名!《左传》、《吴越春秋》⑾均有记载。

早在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66年之间,秦国两代君主庄公、襄公尊王攘夷,领导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军民奋勇抗击西戎入侵,拱卫周室,洗雪家仇,在血与火的战争中集体创作了民歌《秦风·无衣》。⑿

公元前506年,秦哀公为发兵援助楚国,“为之赋《无衣》”,这里的“赋”,乃“不歌而诵”⒀,即朗诵。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秦哀公每朗诵一段,申包胥以三叩首大礼答谢,全诗朗诵完毕,申包胥九次叩首。

“同仇敌忾”的军歌再度气壮山河,响彻华夏!

于是“秦师乃出。”

吴军受秦、楚两国军队夹攻,内部又发生了夫概叛乱,还遭到越国乘虚而入的进攻。此时的吴王阖闾,进退失据,不能自主,被迫撤军回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抗暴军歌

《诗经》产生的年代,中原大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风和畅,孔子、老子、庄子,文化巨人风云际会。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四十二,鲁定公立。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鲁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孔子做过这么几年官,主要致力于周游列国,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关于孔子与《诗经》,司马迁指出:“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诗经》三百零五篇,其中《国风》传诵最广。来自十五个诸侯国的一百六十篇民歌,被称为“十五国国风”,出自郑国的作品有二十一篇。《雅》是宫廷乐歌,一百零五篇,有大雅、小雅之分。《颂》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和舞歌,周人、鲁人、商人用来颂扬他们祖先荜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无衣》经孔子编入《诗经•秦风》,是中华民族民歌宝库和军事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激励军民团结、反抗外来侵略的锐利精神武器。

全面准确学习研究地方历史文化

《诗经》里没有出自吴地的作品,并非说明吴地没有文化。吴地的水利、稻作、玉加工等方面的物质文化已经早早生长起来。但是,在寿梦之前,包括泰伯、仲雍奔吴直到寿梦称王这五六百年间,吴地“无君、无大夫”⒁即没有出现国家形态,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领袖人物,文化虽然繁茂,未免芜杂,缺少参天大树,原因是总结提高不够,缺乏交流,发育成长较慢,没有出现文化巨匠,没有产生光照史册的作品。再说吴地远离周王朝统治中心,交通不便,采诗不及,献诗无门,渔歌民谣,难达天听。所以就没有优秀民歌作品入选《诗经》。

从吴王寿梦开始,吴地有了国家形态,接受晋国使臣申公巫臣,按晋国军队的建制整编军队,训练车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按照远交近攻原则制定了联晋抗楚战略。寿梦亲自去北方朝见周天子,访问诸侯国,观看礼乐表演。寿梦还派四子季札去齐、鲁、郑、卫、晋等诸侯国考察,像现在的访问学者那样。应季札的请求,鲁国为他举行周朝歌舞表演,季札看得非常专心、非常高兴,发表了一系列评论。在孔子的学生中,唯一来自吴地的言子精通古代典章,是孔门最优秀的弟子之一。可见,从寿梦开始,吴国开始学习中原文化,南北交流开始了。可贵的地方文化自觉,对于后世吴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某些方面后来居上,具有重要意义。⒂苏州大学教授、博导范培松和苏州教育学院教授、《中国园林美学》学科创始人金学智主编《苏州文学通史》,定这个时期的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为苏州文学起点,认为这是“有文献可稽的一个极其遥远而又非常良好的开端”,⒃实乃中肯之论!

中学语文课本选有《诗经•秦风•无衣》,历史课也有机会可以讲到这篇不朽诗章。但是,青少年学生似乎不太清楚这首民歌与吴地的关系。老师们也不讲吴国侵略楚国遭到的彻底失败。

如今,各种谈论春秋吴国历史的场合,破楚入郢的战绩讲得多,至于破楚入郢之后的彻底失败则往往语焉不详。入郢后的失败是战役性失败导致战略性失败,此前的五战五捷由此黯然失色。但是,作为军事学术研究的材料,仍然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

当年吴、楚之间那些事已成历史,中华民族早已融合一体。楚国贵族春申君治吴有方成为吴人膜拜的偶像之一。今天的吴地人无须为先人承担任何历史旧账,当然不必妄自菲薄,吴地文化一万年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学习研究地方历史文化,需要大气、全面、准确,弄清历史进程中的精华、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我们将更加聪明智慧。

注释:

⑴《左传•••定公四年》,见新世界出版社《春秋左传今注今译》下第1215页。

⑵《伍子胥列传》,中华书局《史记》卷六十六第二一七六页。

⑶《阖闾内传》,江苏古籍出版社《吴越春秋》第42页。

⑷参阅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发行、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二卷第十五章《吴楚战争三——吴破楚入郢之战》第九节《战后之政局》。

⑸参阅李贽《藏书•直节名臣•伍员 申包胥》,中华书局《藏书》卷二十七第四三五页—四三七页。

⑹《阖闾内传》,江苏古籍出版社《吴越春秋》第43页。

⑺参阅江苏古籍出版社《吴越春秋》第43页。

⑻参阅古吴轩出版社《孙子兵法通俗读本》第44—46页。

⑼见中华书局《左传纪事本末·阖闾入郢》卷五十第761页。

⑽岳麓书社《诸子集成》第8册《淮南子注》第359页。

⑾见《左传•定公四年》,新世界出版社《春秋左传今注今译》下第121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吴越春秋》第43页。

⑿参阅安徽文艺出版社《诗经鉴赏辞典》第324页许振轩为《秦风·无衣》做的注释。

⒀《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见中华书局《汉书》卷三十第一七五五页。

⒁《公羊传》,转引自中华书局《左传纪事本末•吴通上国》卷四十九第七二三页。

⒂参阅中华书局《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卷三十一第一四四五—一四七六页。

⒃见《苏州文学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册第5页。

作者:沈建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