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取名特点(给商朝的砧板起名字)

商朝取名特点(给商朝的砧板起名字)(1)

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

每每当我们去了一次博物馆的时候,尤其是在看陶瓷馆青铜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真的是汗颜呀,无地自容啊,卑微的觉得自己连小学生都不如,真真的就是一个文盲。因为陶瓷器皿青铜器皿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生字,从远古,从商代,从我们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文字,我们竟然完全看不懂,不知道该怎么念!

商朝取名特点(给商朝的砧板起名字)(2)

那时候没有大学,没有硕士博士之分,顶多就是后来有钱人家的私塾或是书院之类的。结果他们不仅制造出了如此辉辉煌煌的青铜器陶瓷器而且创造了无数让人汗颜的文字。我们现在还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工艺和器物吗?我们还能把我们的文字推上一个全新的高度吗?这就好比打一个不是很恰当但又很好玩的比方说:人类是类人猿变的,我们和大猩猩是同一个祖先。但是现在你即便把所有的进化条件都给大猩猩准备好,它也不一定能变成人类了!

不过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当你在博物馆里面看到一个你在书上看到的古文物,古字画实物时,你又不免兴奋起来,会恍然大悟而又颇有心得地说:“哦!原来就是这个东西啊”。这种获得的满足感是书本和博物馆同时带给你的,因为书本的抽象概念,在博物馆里给了你具象的呈现,两者完美地融合统一刻画进你的脑海成了你的知识储备!

商朝取名特点(给商朝的砧板起名字)(3)

比如我们在遇到某种很被动的困境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我为鱼肉,人为刀俎”。这个出自《史记》传承了几千年的语言描述,我们口口相传信手拈来。但是到底什么是“俎”?那在河南省博物院里面的一个青铜实物会告诉你答案!(看下图)

商朝取名特点(给商朝的砧板起名字)(4)

青铜俎

但是看过这个实物之后呢,你就会对我们现在对于这个成语的解释产生疑惑。因为我们现在对于这个短语里的‘俎’的解释是案板砧板,案板砧板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我们炒菜做饭必用的一块平平的木板,平平的木板切菜切肉都很方便。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俎的器皿,它不仅是有弧度的,而且是镂空的,这个如果切菜切肉那得费姥姥劲了?!即便是实芯的青铜俎但是在这样的弧度硬度上切肉剁肉那当时菜刀又该是什么样的造型才能契合这样的砧板?

我们现在的汉语词典对于俎给了两个解释:

1.一个是祭祀用的礼器或是盛放食物的器皿。(这个礼器就应当是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这个青铜器了)。

2.一个就是刀和切菜切肉用的案板砧板。

而我们采用了第二种解释来说明这个成语中的“刀俎”。那问题来了,古代的刀我们见过,那案板呢?古代的案板什么样?

首先我们假设商代人用的砧板跟我们现代的砧板是一样的,一块平平的木板。那它的名字就一定不会叫做“俎”。因为从我们看到的各种博物馆里面的展览就会发现,古代人似乎特别喜欢给各种器皿起名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给食物器皿起的名字笼统算起来就不下10种(鬲,卣,簋……)。所以如果这样算起来的话弯曲弧度的‘俎’这个器皿已经有了,那平平直直的案板砧板一定会是另有名字。

可是如果商代的案板砧板另有其名,而我们又非要按照案板的意义来解说这个成语的话,那我们这个传承了千百年的成语又会有怎样的表述方式呢……?呵呵!

商朝取名特点(给商朝的砧板起名字)(5)

其次,如果这个成语里的‘俎’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有弯曲弧度的器物。那我们现在的解释就不应该说是案板或砧板,而应该说是祭祀的礼器或者盛放食物肉类的器皿。因为古代的肉类的烹调技艺不像我们现在这么精细,所以肉块儿很大放在‘俎’里摆在餐桌上拿小刀匕首类的刀具剔成小块儿拿着吃是比较符合当时的饮食习惯的,这也是我觉得比较适合的关于‘刀俎’的解释。苏轼就曾经在他的打油诗《猪肉颂》里面说过,黄州的猪肉穷苦的老百姓不知道怎么烹调,而富贵的人又不怎么吃猪肉。宋代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商周时期的肉类烹饪和饮食习惯还是比较粗(豪)糙(爽)的吧!

商朝取名特点(给商朝的砧板起名字)(6)

无论如何‘俎’的样子我们算是知道了,至于其它的困惑也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历史一直都像是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END

文章作者/八月火媛文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