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

原创 TANG

公众号 大树镇巡抚

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居住在高层住宅俯瞰城市,曾经是富贵的象征,令人无比艳羡和向往。

可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才过去这些年,高层住宅如今早已成为各个城市建设的主流。从一线城市到中西部县城,高耸的住宅楼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塑造了我们的天际线。

正因为太多人已搬入高层住宅,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它们的未来——这些大楼未来的命运会如何?

比如,居民们会一直承担得起越加昂贵的保养吗?

比如,未来的拆迁会不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问题?

比如,高层住宅会像西方国家一样,沦为“纵向贫民窟”吗?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去回顾回顾,发展走在我们前面的欧洲的高层住宅们的命运吧,这也许能给你的安家和投资以有益的启发。

01

很多人言及西方国家的普通住宅,好像就是家家户户都是带花园和游泳池的,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笔者在北美、欧洲已经住了十年,美英法德意奥等国的很多城市市区郊区都考察过。想起来小时候在国内看着周围开始大量兴建高层住宅,才发现熟悉的场景在六十多年前的欧洲也差不多嘛。

西方国家中,美加澳新等主要移民国家的城市,尤其是美国,除开纽约与芝加哥等最早建设摩天楼的城市外,其余绝大部分城市都是以紧凑的高密度办公区域为核心,四周为蔓延开来无边无际的别墅居住区——当然,这也是最符合大家印象中的西方人住宅模式。

日本作为西方成员里的亚洲国家,流行的一户建就不用多说了,人口高度集中的东京一些区域现在也在修建少量的高层塔式住宅,同样不在讨论范围内。

剩下的就是英法德意为代表的老牌欧洲国家了,也就是笔者要稍微细说的部分。

在地狭人稠的欧洲城市化区域,中国现在大兴土木高层住宅的现象在半个世纪前的老欧洲同样上演过,并持续了将近二十余年。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2)

建于七十年代早期的巴黎Les Olympiades住宅群,十几座塔楼介于31-35层之间,高度均在百米左右

虽然一些动机并非完全相同,文化环境也各异,但是了解它们现在的处境有助于我们对未来进行合理的推测。

首先,我先简单介绍下欧洲高层住宅热潮的历史背景,至于哪些因素和我们相契合以及哪些不同,各位自有判断。

其实,欧洲修高层住宅的理论基础二战前就出现了,比如1922年法国的“明日之星”等计划,就恨不得把巴黎市中心一铲子全部推平了盖高楼。

但是,欧洲高层住宅的大跃进还是得等到二战后,原因如下:

一,大量城市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乃至被夷平,如柏林、伦敦、华沙、鹿特丹、米兰等,全欧洲仅巴黎,罗马等不设防的城市幸免于难。

二,美国马歇尔计划源源不断地向旧大陆送钱,西欧迅速恢复了元气,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区扩张,大量农民挤着进城去谋生活,自然需要住的地方。

三,惨烈的战争虽然导致数千万人的丧生,但战后的快速重建在迎来金钱潮的同时也迎来了婴儿潮,持续长达二十余年之久。

四、前两次工业革命虽然让欧洲开创了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但是绝大部分的工人居住条件非常恶劣,不仅童工普遍,工人拿着微薄的薪资被迫拖家带口聚居在污水横流极其肮脏的贫民窟中。

直到十九世纪晚期,英国的伦敦和利物浦才慢慢开始诞生公共住宅计划,但二战前都仍然只是小范围内建设,战后才开始借国家重建之机而逐渐普及到全欧。

五、战后混凝土预制件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实现盖楼的更快,更高,更强,最重要的是更便宜,近一步降低了建造成本。

总之,兴建热潮所以很简单,楼没了,人多了,还集中。要在西欧这片并不宽敞的土地(对比美国)上迅速解决这些问题,怎么办,盖楼呗,最好是快速建设统一标准的高楼。

同样的,以苏联为首的华沙集团战后也是面临同样问题,解决办法同样也是大量建设标准化预制塔楼,从莫斯科到柏林或华沙同样在大兴土木,这里不展开说了。

02

可是,快速装配式高楼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有些骨感。

毕竟,当时绝大部分欧洲人对于住高楼没有概念,那个年代只有大洋那头的纽约、芝加哥人爱住高层。传统的预期下,开发商们兴趣也不足。

因此要改变大家的观点,首先得鼓励开发商建楼,建出成品了自然才能找到市场,于是各种补贴计划应运而生。

比如在英国,修得越高补贴越多,按楼层计。因此从英格兰到苏格兰,高层住宅简直像坐火箭一般,从南到北四处冒起来。

崭新的高楼开始与核心区的宫殿教堂一起分享战后的辉煌时光,曾经居住在贫民窟的城市工人和拖家带口进城寻找机会的农民,都住进了快速预制建设的高层混凝土塔楼,干净明亮体面。

虽然不如那些依然住在精心打理的别墅或者庄园里,但相比于战前那真是优越太多了。

并且,因为设施非常现代,电梯、暖气、淋浴设施、垃圾处理设备以及小区绿化等一应俱全,所以当时很多公务员以及医生教师等中产阶级的人都主动选择搬进全新的高层小区。

一片欣欣向荣的大规模建设,这些政府主导的高层公寓顿时成了欧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写照之一。

给大家放几张战后欧洲大兴土木高层住宅的照片: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3)

1968年英国格拉斯哥区高层住宅小区建设现场,场景熟悉吗?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4)

同年,两个苏格兰小孩正看着部分完工的小区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5)

小城市也热衷建高楼。1958年,当时仅一万五千多人口的意大利海滨小城Cesenatico最高住宅封顶,高达118米,35层

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马歇尔计划结束的前一年,即1950年,欧洲的城市化率达到51.3%。

相比之下,当时北美是63.9%;大洋洲是62.4%;拉美-加勒比海是41.4%;亚洲17.5%;非洲14.4%。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1.27%,这样刚好达到六十年前战后欧洲水平51.3%,九十年前的美国水平51.2%。

顺带提一下195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10.6%,2020年则达到63.89%。

其实从城市化率对应的这个时间角度来看,中国全面铺开高层住宅的建设的时机点与战后欧洲的重建时间点大致吻合。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6)

看看年代当时仅两万人口的法国Mantes-la-Jolie市的明信片,像不像当下的中国城市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7)

五十年代开始兴建的法国Venissieux市,也和中国部分城市新区的风格很像

与此同时,中国大兴土木基建和摩天楼的时间点也基本吻合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

美国疯狂的摩天竞赛即发生在此时,1913年-1931年的18年内,纽约连续四次打破全球最高楼称号,从伍尔沃斯大厦的241米,57层直接拔高到帝国大厦的381米,102层——虽然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1929-1933年的大萧条。

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确实是在赶英超美,汲取了欧美百家之特长,一些发展路数几乎差不多。

03

好了,让我们回到主题:如今中国存量的大量超高住宅以后怎么办?

我想广大读者朋友关心的可能不止是一线城市未来,而更多的是绝大多数普通级别城市的未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战后分布在广泛大中型城市的高层住宅的未来对中国当下的比较,其实更具合理性。

尤其是欧洲后来经历经济增长由盛转平、婴儿潮落幕同时老龄化开始加速等等各种有可能在未来我们也可能面临的问题,相对更具参考性。

因此,让我们继续回顾欧洲的高楼大跃进时期吧。

五六十年代,意大利战后连续三十年每年竣工的高层住宅增比都超过10%,从米兰到罗马,从威尼斯到博洛尼亚,从那不勒斯到巴勒莫无一例外。

法国造城运动更加轰轰烈烈,不仅小巴黎市内的边缘地区或者未开发地区尝试盖高楼,法兰西岛地区的塔楼新城更是一个接一个。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8)

1950年代建设完成的法国Sarcelles市,这并不是大家传统印象中法国的城市风貌吧

而英国的伦敦和格拉斯哥和在六十年代大建设巅峰期时,修建的住宅中高层套数占比竟然达到80%。

西班牙、西德、荷兰等国,也都同时处于相同扩张状态。

快速建设和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隐忧和危机其实已经慢慢浮现了,只不过当时大家刚刚从战后重获新生,眼前只有崭新的一切和光明的未来。

可以说,建筑热潮背后的隐忧建设的时候有多大多快多高,后续的一系列问题就有多大多快多高。

我看到很多人说现在国内大量兴建的高层住宅品质不好,材质很差,赶工期存在偷工减料或者应付了事,根本无法和欧美那些高楼相比。

对于这些我想说,欧洲的建筑标准虽确实相对高些,可在快速建设的发展时期并不适用,因为大量工程实际品质并不理想。

当时的欧洲诸国,当时建筑界流行的粗鲁主义非常受建筑师欢迎。为了极度压缩设计时间和建设工期而去应对庞大的住房刚需,高楼内外风格均现代且简单,毫无特色,这就造成了第一个问题,丑。

比如,一开始很多设计师们设计的都是清爽的白色塔楼,结果没过多久,立面就脏的不行,变成了暗灰色。

另外也正是因为极其简单的方盒子造型,建筑师都没派上用场,大量相似的图纸复制粘贴,结构师完成了施工核算基本上就立马开工了。

为了赶工期,很明显就无法精细施工,没过几年大量的塔楼品质就开始出问题,屋顶漏水,混凝土块剥落,钢筋腐蚀,墙壁潮湿而逐渐令人难以忍受。

并且因为大部分欧洲国家的设计图纸都很相似,大家在复制图纸的同时也把问题同样复制过去了。

当混凝土腐蚀出现了裂缝之后,建筑安全性就开始被破坏了,这就造成了第二个问题:危。

问题时有发生,直到二十多年后的1968年5月16日的清晨,一声爆炸声让社会不安达到高潮,这就是当时伦敦的Ronan Point爆炸事件。

事情经过我简单描述一下:Ronan Point是伦敦东部Newham区的一个高层塔楼小区中的一栋楼,这个小区由几栋层高的住宅楼组成。于1966年开工建设,1968年3月11日便立即完工启用。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9)

1968年伦敦东部Newham区Canning镇小区

交楼仅两个月后的一个清晨,住在18楼角落户型的居民在醒来后准备去开燃气灶煮茶喝,在点燃火柴的瞬间,燃气爆炸。

强大的爆炸威力炸毁了她上方四层楼的承重墙,墙壁垮塌导致地板无法支撑,因而连锁反应致整座大楼的东南角逐渐崩塌到地面。最终,造成4人死亡,17人受伤的惨剧。

这个事件经过各大媒体的头版大肆报道后,恐慌蔓延在各大高层住宅小区。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0)

事故现场的照片和当时媒体的报导

当然公众的恐慌是有道理的,虽然这栋楼被部分重建修复后大家又搬进去住,但并没有消除掉人们的担忧。

后来的调查委员会公布了报告指出这栋楼承重节点设计不合理,结构有明显问题。其中调查员预测十五年后,该楼的结构会出现严重问题并崩塌。

到了八十年代,大家担忧预测成真,于是组织搬离出来,并于年逐步解剖式拆除(而非爆破)。

拆除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严重程度远超当时委员会的想象,低层的混凝土承重点部分发现了裂缝,并且裂缝之严重可能在刮强风时就会被施加额外压力而崩溃。

一年后,即1987年10月英国出现罕见超大风暴,万幸没有拖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Ronan Point爆炸案也导致了英国1970年建筑法规的修改,需要重新进行设计规范以保证爆炸、刮风或是汽车撞击等内外力施加时不会造成建筑物不成比例的垮塌,并且要应对可能的地震设计。

不过呢,因为当时很多大楼的图纸大同小异,使用材料和技术也并无二致,所以事件之后导致公众对高层住宅信心大打折扣,间接导致了日后高层住宅热潮的结束。

04

质量问题外,欧洲高层住宅的下一个关键问题是远。

虽然当时很多被轰炸后的城市中心有很多无法修复的建筑而被拆毁留下了空地,但战后快速重建阶段,这些遍布核心区的零星地块基本上还是修建了与之前或附近规模差不多的现代建筑,只有少数地块留给价格高昂的高层住宅。

相比之下,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刚需,大面积的高层住宅建设便瞄准了地块便宜的城郊甚至更远的农村。

而这带来了严重问题。这些高层又远地方又破,交通不方便,和传统热闹的老城区隔离开来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座座封闭的建筑孤岛,毫无生气。

如果能有相匹配的附属配套设施,远也不会是非常大的问题。然而快速发展的同时,成片成片的高层住宅区先是迅速的塔楼盖好了,居民搬进去住了,才发现其他设施根本还没来的及配套。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1)

六十年代,意大利米兰Gallaratese区域高层塔楼部分已经落成,但附近几无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直到二十年后才开通地铁线

之后,居民数、族裔需求、年龄差异等等状况接踵而至,导致配套永远赶不上变化,各种需求最后还是折腾到了老城区。

除此之外,由于欧洲缺乏对高层建筑管理的经验,漏水、照明、排水、供暖、电梯、绿化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令居民难以忍受。

于是,居民们开始逐渐搬离该地,导致空置率上升,人员越来越少,物业费也越来越低,自然情况越来越糟糕,当地治安也开始不断下滑。

关于居民构成的改变,有个切片我们可能很熟悉。一栋楼二三十层,带孩子的家庭不太愿意把小孩子一个人放到楼下花园里玩,毕竟在高耸的塔楼上无法照看。

因而一开始设想节约土地以拥有更多公共花园的美好图景最后压根儿没法实现。自然导致带小孩的家庭就逐渐开始选择搬离高层住宅,而寻找其他更合适的住房模式了。

而高层住宅居民构成的恶化,当然不能不提时代的因素。

在大批高层住宅面世的战后十几年间,居住于此的主要是蓝领工人,制造业在彼时的西欧仍占据主要劳动市场。

可随着六十年代末的西欧逐渐兴起的去工业化而转向以金融和其他高端服务行业为主的时候,首当其冲受害的就是他们,失业率逐渐上升。

而后1973年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彻底结束了西欧战后繁荣,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低增长、高通胀、高失业率再一次让这些高层住宅小区的主要居民叫苦不迭,很多人无奈领取失业救助勉强度日。

加之日后缓慢步入的老龄化社会,居住于此的老年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导致小区大部分居民属于失业状态和退休状态,缺乏活力。

而这些小区随着70年代移民潮的开始,开始填补入来自亚洲、北非等前殖民地的移民。

由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移民因肤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加上受教育程度不高、语言文化不通等造就许多矛盾和冲突,这进一步导致原先居民的搬离,社区房价下跌。

总之,高层住宅的自身因素和时代因素所共同促就了恶性循环,导致相当多的高层住宅不是不断被荒废,就是沦为贫民窟。

05

总之,欧洲诸国大面积兴建高层的热潮在七八十年代末逐渐画下句点。

林立的塔楼小区造成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大楼维修费用极度高昂,设施严重老化,住户水平参差不齐,区域配套设施相对缺乏,更为致命的是成为了恶性治安案件的高发地带——

涂鸦和打碎玻璃已经不能叫问题,吸毒斗殴抢劫才是高频事件,让当局非常头疼。

另一方面,由于房价的不断下滑,高层的更新改造成为越来越不划算的买卖,在居民逃离后,一些高层住宅成为几乎空无一人的鬼楼。

无奈之下,大面积拆除似乎成了摆在台面上最终唯一可能的选择。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2)

曾经象征战后经济高度繁荣的意大利那不勒斯高层住宅区Vele di Scampia已然破败不堪,讲述意大利黑帮的人气影片《格莫拉》便在此实景拍摄,部分塔楼如今已爆破

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光,到七十年代末,拆楼运动开始兴起,并迅速席卷整个英国,海峡对岸的欧洲大陆也应声响起,于是另一个热潮又开始形成了。

下图是位于利物浦Wirral区Birkenhead镇的高11层Oak and Eldon Gardens住宅楼,建于1958年,但在完工17年后,大楼已然处于退化状态,到处都是涂鸦和破坏。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3)

当时的工党和自由党议员四处呼吁希望大楼免遭拆除,提出的理由是该区仍然还有数千人生活在比该大楼更简陋的劣质住房里,或者可以稍微改造一下用于利物浦理工学院的学生公寓,总之并无结构缺陷且楼龄仅二十年就被拆除实在过于浪费。

可是,出具的报告显示翻修需要花费四百万英镑,但是拆除只需要一百万英镑,很明显未来会作何选择。

不满或是抗议最终都是无效的,压倒大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时任首席警司向当时的市议会和警察局局长提交了一份秘密报告,显示大楼的犯罪十分猖獗,退化相当严重。

经济和治安双重因素的叠加给大楼最终判了死刑,且立即执行,尽管才竣工二十年。

这只是时代缩影里一处不起眼的小楼,无数座遍布各地的高层住宅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相同的情况,怎么大建的就可能面临怎么大拆。

比如,根据1986年的住房研究小组的报告显示:截止到次年三月,全英国的城市议会都有正在进行中或者已下令批准拆除的高层街区(也包括高低混合式小区)。

事实上,从英国的资料显示,位列“死刑名单”的大楼们其实大多并无明显或确定的严重结构问题,甚至一些大楼连街区的退化与混乱的问题也没有。

如肯特郡Medway的Rochester区域高层塔楼在当时的报告中显示是因为:破坏了城市天际线,因而选择了拆除。

就像是一股风潮,只管拆,什么理由都可以,并且根本不考虑各种代价和成本。

一段时间内,拆楼机日夜轰鸣,各地爆破声频起,高层塔楼开始逐渐消失在英国各大城市或者乡镇的天际线上。

从一开始的十层左右住宅到后来的二十层直至三十层,无论多高,只要想拆,没有炸不掉的。

当时的人们在远处欣赏爆破高楼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一些爆破区域设置了观景区,邀请民众和媒体到场观看高耸的塔楼顿时化为烟尘后重新恢复的蓝天与绿地。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4)

九十年代英国伦敦Hackney Downs的Nightingale Estate爆破观赏现场,人们和媒体举起相机对高层时代的最后留念

进入本世纪的2014年更是被英国人玩出了新花样。

当时苏格兰格拉斯哥将于当年七月承办第二十届英联邦运动会,在四月时组委会宣布格拉斯哥郊区的Red Road Flats住宅小区的几座塔楼爆破,将实时直播作为运动会开幕典礼的一部分出现在主体育场——球场的大屏幕上,展示给所有在场的观礼嘉宾观看。

当然,方案公布后立即在社会上响起批评的声音。最终出于安全原因,组委会取消了全球直播爆破计划,而是选择在次年的八月,一次性爆破了本该出现在开幕典礼上的六座高楼。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5)

1964年动工兴建的31层高的格拉斯哥Red Road Flats住宅小区,屹立了半个世纪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6)

格拉斯哥民众和媒体在爆破现场见证楼群的最后一刻

同样的问题不止在英国上演,也同样蔓延至法国和其他欧洲地区。

比如下图,兴建于1967年的法国里昂都会区的Minguettes住宅区,仅仅不到二十年的历史,第一座高层塔楼便于1983年6月9日被定向爆破。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7)

值得一提的是,Minguettes住宅区拆除工作从1983年断断续续持续至今。

虽然已有几十座塔楼被夷为平地,但因六十年代建设数量太过庞大且国家政策问题,导致至今仍有四十多座塔楼处于改造或者等待拆除状态(该区域年轻人失业率高达40%)。

拆除就能解决问题吗?

一开始也许是的,各地上演的大拆楼证明了当局的决心,即消除社会不安全因素,将其重建为更与人和谐相处的新社区。

尤其是在英国,拆除的速度和数量遥遥领先其他国家,高层住宅的保有量迅速下降,很多城市的郊区开始逐步恢复成大片绿地或者低密度住宅区,生活品质再次得到提升。

但是就如同迅速大建设所带来的大量问题一样,大拆同样又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05

在高层热潮过后,更多样式新颖且设计更合理的低密度住宅逐步抢占住房市场,很快得到了大众的青睐,成为置业的首选之一。

尤其是例如英国于1979年由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后开启私有化改革,更导致当时政府快速兴建的高层公共住宅被普通民众排斥,于是大拆理所应当地轰轰烈烈进行下去。

但谁也没有料到,日后的房价迅速上涨导致社会问题再一次变得尖锐突出,也就意味着加速既有高层住宅的拆除势必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

拆还是不拆,突然又变成了一个新问题。

终于,拆楼运动在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步放缓,尽管此时的英国高层住宅已经大幅减少,零星分布在一些城市的市区和广大郊区,当年壮观的高层住宅楼群多数已经被写进了历史档案。

海峡对岸的法国,则因为政治历史因素,以及移民潮的加速涌入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积压下减缓了拆除。

于是各国当局只能重复曾经尝试过的模式,即对楼体更新改造以接着供部分低收入家庭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继续使用。

这些更新不仅包括曾经仅有的技术类维护比如墙体保温,撤换老旧线网管道,防渗水以及有毒材料的更替等等,同时还关注于提升物业水平、兴建购物娱乐场所、增强交通布局等。

例如法国政府于2003年颁布新的法律,以对动用行政力量进行边拆除边重建的更新区域改造,建设符合当下标准的全新社区提供支持。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8)

巴黎19区的Orgues de Flandre住宅楼群,左侧那座于2017/2018年翻新了外墙体,右侧那座仍然处于等待状态,两者对比相当明显

从世纪之交持续至今,欧洲剩余的塔楼开始慢慢恢复部分的活力——全新修复的外墙和绿地,落地的超市商场,以及可以快速前往市区的公共交通。热闹气息逐步涌现。

看起来好像问题有所缓解,拆楼不再是首选,但实际上隐忧仍未消除。

2017年6月14日的一把大火将伦敦北肯辛顿区域的Grenfell住宅大楼烧到只剩躯壳,造成72人罹难、74人受伤的重大惨剧,又一次唤醒社会大众对这些上世纪疯狂建设的高层住宅的注意,口诛笔伐之下新一轮的拆楼又开始行动起来。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19)

Grenfell火灾现场照片

在当年年底,苏格兰最大的住房理事会业主便率先宣布将在未来拆除所有高层塔楼,而彻底改变中央区域的天际线。

尽管仍然需要大量和不愿搬走的住户进行协商沟通,但拆楼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爆破也好或者机械拆除也罢,例如格拉斯哥住房理事会从年接管工作以来,已经陆续拆除掉90座高楼,目前仍然还剩123座超过12层或以上的塔楼等待下一步被解体的命运。

曾经经济繁荣时期兴建的大量高层住宅如今逐渐慢慢消失在欧洲各地的天际线中。

06

在这里,想必会有很多读者朋友提到国情问题,比如,中国人口更多,欧洲人口更少,因此中国只能修高层住宅。

这里我想再次重申,并不是不能修高层住宅,高层住宅未来也并不一定等于垂直贫民窟。

全国比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香港澳门台北等两岸三地核心城市兴建高层住宅完全可以理解——

产业高端齐全且人口大规模涌入,高层住宅的兴建的确是可以迅速解决刚需住房问题,并且相当品质的摩天豪宅也满足了富裕人士对于居住在都市核心区之上的观景以及社会地位之需求。

这在欧洲也是一样的。虽然拆了大量的高层住宅,但是大城市市中心核心地带的高层塔楼依然保养得相当不错,依然广受社会的青睐。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20)

伦敦市中心建成于七十年代中期的巴比肯住宅塔楼群,因为优越的核心地理区位,错落有致的园林水景,楼下艺术商业综合体等各项设施齐全而备受欢迎

高层住宅为什么未来都是穷人住的(高层住宅们会最终沦为贫民窟吗)(21)

巴黎Les Olympiades塔楼群,入住率非常高

但是,中国绝大部分二线城市一直向下到县城都铺开的高层住宅,则实在是没有必要了。

诸如重庆武汉南宁贵阳等直辖市省会城市大规模兴建的层以上的摩天住宅,例如贵阳花果园区域,楼高且密令人咋舌——

在土地并不稀缺的二三四线城市,人们真的会一直忍受这样的居住体验吗?

笔者认为,在符合人口需求的规划下,兴建小范围高层住宅以及多层小高层住宅更适合中国的广大城市,而不是盲目地一个劲儿只建高层。

供过于求的住宅,远离市区的区位,落后的基础设施配套,虽然在新建时可得一时繁荣,可未来的命运,恐怕就和上述提到的欧洲城市的高层一般,不得不在短短二三十年后就走向衰落的命运。

再加上,如今中国城市化率已趋于放缓,人口出生率也持续走低 ,谁还会在未来为那些不那么优质的高层接盘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