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汉林和潘长江比赛(蒋大为37岁潘长江35岁)
大概是因为现在物质生活好了,所以从前过年时最期盼的年夜饭和新衣,已经变得稀松平常。
以下文章来源于 视觉志
年纪越大,越怀念小时候过年。那时候过年,多有意思啊。
01
小时候过年,是腊月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孩子们大街小巷跑着,嘴里哼唱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时候过年,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去小卖部买几只窜天猴,插到雪堆里点燃,捂着耳朵跑老远,看它嗖一声飞上天。
小时候过年,是下一场鹅毛大雪。孩子们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长辈们欣慰地说,“瑞雪兆丰年,来年一定好收成。”
小时候过年,是压岁钱和新衣服。年三十晚上把新衣放在床头,早上起来迫不及待穿上出去拜年。
小时候过年,也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一边包一边唠家常,年味被裹进一个个皮薄馅大的饺子里。
02
小时候过年,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就是一家人看春晚。
第一届春晚,是在1983年举办的。那一年请到的明星很少,可回头看,个顶个的大腕,刘晓庆、李谷一、斯琴高娃,侯宝林,马季......
一开始大家看春晚,就是图个乐呵,哪曾想,不知不觉中,春晚已经变成了年味的一部分。
如果说第一届春晚是试水,那1984年的第二届春晚,则是全面开花的一年。那一年的春晚,出现了太多“第一次”。
语言类节目第一次登上春晚。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获得满堂彩,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则轰动一时,特别是陈佩斯那段无实物吃面条表演,成为了无以复加的经典。
那一年的主持人,也换成了刚刚离开我们的赵忠祥,那时候他的搭档,还不是倪萍。
那一年春晚,出现了很多往后岁月里分量极强的歌曲。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铿锵有力,听得人热血澎湃。
蒋大为一身笔直的西装,登台献唱了《战士与梅花》。不仅人火了,也带火了鼻梁上那副金边眼镜。
春晚保留曲《难忘今宵》,也是在1984年春晚上出现的。
当时春晚导演黄一鹤觉得少一首主题曲,就找到乔羽创作了这首歌,最后交给李谷一来唱。
谁知这首歌,一唱就是30多年,原来是李谷一独唱,后来变成了她和关牧村等歌唱家合唱。
再后来,《难忘今宵》也变成了一种象征。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就知道真的要和过去一年告别了。
03
春晚,从来不吝啬给年轻人机会,很多人也抓住这个机会,一夜爆红。
费翔就是其中一个。1987年,27岁的费翔首登春晚,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所有人的热情。
飘逸的长发,深邃的眼眸,动人的歌声,一夜过后,他成了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
和费翔一样,因为春晚上一首歌成为大众情人的,还有解晓东。
1995年春晚,他一个人唱了一首《今儿个高兴》,劲歌热舞,嗨翻全场。
其实在此之前,解晓东就参加过几次春晚,只是从未独唱过。
春晚不仅捧红了很多男歌手,也捧红了很多女歌手。
就在解晓东爆红的同时,另一个24岁的女孩也火了。
她就是杨钰莹。1995年春晚上,杨钰莹带来一首《轻轻地告诉你》,她穿了一身明亮的黄色衣服,散着乌黑的长发,站在那里就很亮眼。
还有孟庭苇那首《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是在这届春晚上走红的。
再后来,年轻的面孔们开始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春晚上。
1998年,罗中旭,林依轮和景岗山三个小伙子合唱了一首《青春本色》,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那一年罗中旭29岁,林依轮28岁。
正如歌名一样,那时候唱歌的人也还正年轻。
可岁月,未曾饶过任何人。
如今他们中大部分都已年过半百,一代人终将老去......
04
整台晚会中,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最期待的莫过于语言类节目了。
大家一边嗑瓜子,一边被小品演员逗得哈哈大笑,那就是年味。
小时候的春晚,每年都会换一批流行语。
2004年巩汉林和柏青合作的小品《都市外乡人》里,老太太一句“我母鸡呀~”让人记忆犹新。
2007年的小品《策划》,宋丹丹一句“你太有才了”,让人捧腹。2008年蔡明在小品《梦幻家园》里那句“为什么呢?”满满都是回忆。2009年的《不差钱》更是贡献了无数经典,“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不差钱儿”。
春晚的流行语每年都会更新,唯独冯巩那句“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流行了30多年。
常常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句话喊一嗓子,大家就知道,冯巩要出来了。
这是演员和观众之间培养了30多年的默契。以至于哪年除夕夜没听到这句话,总觉得少点什么。
和冯巩一样有观众缘的,还有潘长江。
他和春晚的缘分,还要追溯到1992年。那时潘长江35岁,在地方已经小有名气,收到节目组的邀请后,参与表演了《草台班子》。
可真正让他在全国名声大噪的,是1996年的《过河》。
那是潘长江第一次在春晚上演音乐小品,演出很成功。那一夜之后,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个个子不高,又能唱又能跳还会演的东北男人。
再后来,潘长江的搭档换了一波又一波,从黄晓娟到阎淑萍,再到后来的蔡明.......
不变的是,大家仍希望在过年的时候,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个熟悉的身影。
05
春晚舞台上,有人个人特色鲜明,有人则以“黄金搭档”的形式出现,比如赵丽蓉和巩汉林。
1994年底,37岁的巩汉林遇到了人生中最想演的角色,可偏偏剧组开机的时间,撞上了春晚的彩排。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思考许久,巩汉林还是决定进组,放弃春晚。
听到这个消息后,搭档赵丽蓉亲自给他打电话,劝他再考虑考虑,因为剧本真的很好。
或许是命中注定,就在巩汉林新剧开机那天,导演生病了,要修养半个月。就这样,巩汉林火速回到了春晚剧组排练。
他差点错过的那个小品,就是《如此包装》。而那个梳着小辫的精明经理,也成了巩汉林的经典角色。
1996年,巩汉林又和赵丽蓉合作了《打工奇遇》。
淳朴的老太太遇到黑心的老板,一句铿锵有力的“它为什么这么脆,它就是一盘大萝卜!”让人笑了好多年......
直到现在,逢年过节,电视台还是会回放这两个小品。经典,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而台上的默契,离不开台下的相处。
对巩汉林来说,赵丽蓉,是亦师亦母般的存在。
巩汉林习惯喊赵丽蓉是“赵妈”。他说,两人合作到后期,一个眼神就可以心有灵犀,既是合作者,又像是母子一样。他一直觉得,“赵妈”好像从未离开过。
他也从“赵妈”身上学到了很多,认真,专业,真实.......
前段时间网上火了这样一个话题——喜欢有老艺术家在的春晚。
有人说,“有老艺术家们在的春晚,这个年,才完整。”
其实很多时候,比起作品本身,我们希望看到老艺术家们表演,是因为他们身上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