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为什么最后死于狱中(从文史奇才到跟随窦宪燕然勒功)

班固为什么最后死于狱中(从文史奇才到跟随窦宪燕然勒功)(1)

班固

  班固字孟坚,出生于公元32年,扶风安陵人,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东汉初年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父亲是史学家班彪,弟弟是定远侯班超,妹妹班昭。

  班固九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时到洛阳太学读书。他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从不恃才傲物,一些儒生因此羡慕他。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父亲班彪已经去世,班固回到乡里服丧。顺便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撰写史书。

  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东平王刘苍升为骠骑将军,特权是可以自选四十位官员作为下手。班固看准了这次出仕的机会,便给刘苍上了一篇《奏记东平王苍》。

  在这篇奏记中,班固高谈阔论,以自己高超的文笔,真诚地为刘苍推荐了六个有才能的人,当然也希望自己被刘苍赏识,从而受到重用。

  可尴尬的是,他推荐的人几乎都被刘苍收纳了,而自己却没能入选。

  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正在赶功写《汉书》,这时候,有人上书汉明帝,诬告班固私自改动国史,结果班固被捕关进了长安京兆狱,家中的书稿全部被没收。

  私修国史的罪名很大,与私造谶图来预言朝代帝王的吉凶一样。过去,与班固同郡的有个人叫苏朗,他私造谶图被人告发,入狱后很快就被处死了。

  弟弟班超害怕班固被严刑逼供,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骑上快马,赶到京都洛阳上书汉明帝,为班固申冤。

  汉明帝知道后,马上召见班超。于是班超讲述了自家两代人几十年专修国史的经历,顺便宣扬了大汉的德彰。

  很快,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到惊异,对他的书稿大加赞赏,于是班固被释放出来,并召进京都洛阳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

班固为什么最后死于狱中(从文史奇才到跟随窦宪燕然勒功)(2)

班固修史国画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汉明帝召集班固、贾逵、郗萌等人到京城云龙门,一起讨论贾谊、司马迁对秦灭亡的观点,班固指出《秦始皇本纪》后面有误,为了进一步说明,便写了一篇《秦纪论》,说明就算子婴心有余力,然而大秦的灭亡却是必然的。

  在东汉开国初期的光武、明帝期间,由于都城选择了洛阳,遭到了许多关中名流和守旧人士的不满,他们都觉得洛阳不如长安好,希望将都城迁回长安。

  而班固等人却认为洛阳更好,建都是很有道理的。于是两方人士经历了长时间喋喋不休的辩论。

  对此,班固写就了两篇文学辞赋著作《两都赋》,即《西都赋》和《东都赋》,以此来辩驳关中人士。

  说实话,这两篇文章由于涉及政治,不是一般的难写。班固是偏向于建都洛阳,于是在文辞上,班固把西都长安的篇幅写得很长,东都洛阳的篇幅短小。只不过,西都赋里着重介绍长安城的规模雄伟,而东都赋侧重于介绍光武帝刘秀及汉明帝刘庄的武功文治。最后做出对比:

  长安无论是的地形还是水资源不如洛阳;长安宫室华美不如洛阳政通人和、礼法完善,西汉时尚且还有游侠大盗无视朝廷法律,而到了东汉,人们基本上都遵守法纪,各司其职。

  《两都赋》在文学上的评价极高,后来,南朝梁昭明太子在编辑《昭明文选》的时候,直接将《两都赋》排在全书第一位。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驾崩,其子刘炟(音达)即位,是为汉章帝。

班固为什么最后死于狱中(从文史奇才到跟随窦宪燕然勒功)(3)

汉章帝刘炟

  汉章帝很重视经史文学,于是更加器重班固,经常召他进宫,与皇帝一起读书,章帝每次外出巡守也会带上班固,班固每每就献上诗词歌赋助兴。朝廷有大事,也让班固列席,参与公卿大臣的讨论。

  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十一月,由于当时学术流派众多,分歧不断,于是议郎杨终提议,应该效法西汉宣帝那样,召集学者来一场“石渠阁会议”的学术大辩论。

  章帝同意了,立刻让天下著名学者集会到白虎观,一起讲论学术,以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的紧密结合,这场会议历时一个多月。

  期间,班固以史官的身份出席会议,将会议记录下来,整理成《白虎通义》,此书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更加理论化、法典化。

  汉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班固的《汉书》大体完成。然而仕途上,班固仍旧不温不火,他也希望像弟弟班超那样建功立业。

  可不久后,母亲离世了,无奈之下的班固,只好辞去官职回家服丧。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刘炟驾崩,年仅十岁的儿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皇帝年幼,由母亲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为了掌控朝中大权,于是就起用了兄长窦宪为侍中,其他窦氏兄弟也都高居要职。这样一来,就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窦宪身为开国元勋窦融的后嗣,本就嚣张跋扈,喜欢乱搞事乱折腾。他不仅专横跋扈,而且睚眦必报,简直是无法无天。

  比如当年汉明帝在位的时候,窦宪父亲窦勋曾经犯过错,被一名叫韩纡的谒者审判。后来,窦宪直接派人杀死韩纡,还将头颅砍了下来,放到窦勋墓前祭奠。

  后来,窦宪强买沁水公主刘致家的田园,这沁水公主可是汉章帝刘炟的姑姑。事发后,惹得汉章帝大怒,幸好妹妹求情,窦宪才躲过一劫,只不过,他因此事被赶出了京城洛阳。

班固为什么最后死于狱中(从文史奇才到跟随窦宪燕然勒功)(4)

窦宪

  如今成了国舅,想不嚣张是有些难的,于是窦宪就不客气了,他无视朝廷法律,简直是死性不改。

  不久后他搞了件大事,差点就丢掉了性命。

  事情是这样的。刘縯的曾孙,都乡侯刘畅来京城为汉章帝奔丧。说是奔丧,其实嘛就是效法战国时秦国的嫪毐,来跟窦太后私混,从而博取政治筹码。

  窦宪见刘畅跟窦太后走得亲密,担心刘畅被重用,使自己的权利受削,便派刺客刺杀了他,还诬陷说凶手是刘畅弟弟刘刚。

  后来,此事彻底真相大白,案件被三公府接手。窦太后又是愤怒又是担心,为了保护窦宪,只好将他给抓了,禁闭在内宫中。

  窦宪这下可慌了,自己所犯的可是死罪,八成是没活路了。

  不过,恰巧同时期发生了一件事,让窦宪有了戴罪立功的机会,而此事就跟匈奴有关。

  早在西汉昭、宣时期,匈奴就已经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仍坚持与汉朝为敌,至于南匈奴,在昭君出塞之后,就成了汉朝的小弟了。

  公元88年,南匈奴派使臣前来向大哥汉朝告状,说自己又被北匈奴欺负了,希望大哥能发兵帮忙,教育教育一下北匈奴。

  汉朝这边呢,窦太后是主战派,然而,以袁安为首的公卿大臣都不同意出兵,与窦太后争论的不可开交。

  这时候,禁闭中的窦宪听说了此事,为了免除死罪,于是便主动向窦太后报告,说愿意率军北征匈奴,以此来赎自己的死罪。

  窦太后一听窦宪愿意出兵赎罪,不禁大喜。为了保住窦宪的性命,窦太后干脆力排众议,孤注一掷,决定出兵北匈奴。

  就这样,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让执金吾耿秉作为副将,一起发兵出击北匈奴。

班固为什么最后死于狱中(从文史奇才到跟随窦宪燕然勒功)(5)

耿秉

  这一年,五十多岁的班固正在扶风老家守孝。得知窦宪被率军出击匈奴的消息后,班固便打算去边境施展才能,从而获取功名,于是决定跟随窦宪干事,随大军北攻匈奴。

  由于班氏家族多次处理过边疆事务,很有经验,加上班窦两家有世交关系,于是,当班固来投靠时,窦宪让他做了中护军,一起中军帐内出谋划策。

  到了第二年,即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七月,窦宪与耿秉各带四千骑兵,跟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的一万骑兵会合成一路,然后从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的哈萨格峡谷口,继续进军,目的地是今阿尔泰山东脉的涿邪山(今蒙古国境内满达勒戈壁一带);

  东汉度辽将军邓鸿,与归附东汉的八千羌胡骑兵,跟南匈奴左贤王安国的一万骑兵会合,然后从内蒙古固阳县的翩阳塞进军,目的地也是涿邪山;

  南匈奴单于屯屠河,带领一万多骑兵从固阳县满夷谷出发,目的地同样是涿邪山;

  当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会师后。窦宪立即挑选出一万多精兵,交由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良将率领,以迅雷之速前进,在稽落山与北匈奴单于的军队遭遇后,两军狭路相逢,不免一较高低,于是大战一触即发。

  这一战,汉军大胜,北匈奴军队溃散奔逃,他们的单于也趁乱跑路了。

  窦宪得知前锋告捷后,不禁大喜,迅速整顿几路军队后就开始疯狂追击,北匈奴单于如同丧家之犬,连连逃窜。汉军一路追到到私渠比鞮海,今天蒙古国的乌布苏诺尔湖。

  这一场战役,汉军一共斩杀北匈奴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一百多万头牲口,包括马、牛、羊、骆驼。前后有八十一个大小部落投降,投降人数足有二十多万。

  这一战,军中上下无不欢呼雀跃,欣喜之下,窦宪、耿秉等人登上了远离汉庭数千里之外的燕然山,也就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班固为什么最后死于狱中(从文史奇才到跟随窦宪燕然勒功)(6)

燕然山铭文

  为了纪念这场大捷,窦宪于是让班固就此做《封燕然山铭》文章,将汉朝的威名与胜利永远地刻在燕然山石壁上。这就是成语“燕然勒功”的由来,铭文是这样的: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燕然勒石记功德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载兮振万世!

  凯旋归来后,班固成为窦宪的幕僚,工作主要是笔墨文书之类,俩人关系就愈加亲密了,因此班固还撰写了一篇《窦将军北征颂》来歌颂窦宪的北征之功。

  不久后,被重创的北匈奴的单于被打怕了,打算效法呼韩邪归附汉朝避祸,于是派亲王向窦宪通报,恳求汉朝收自己为臣子,并且保证亲自来京城觐见。窦宪于是表奏汉和帝请示,皇帝同意后,窦宪就派班固、梁讽带了几百人出居延塞,即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旗,去迎接北匈奴单于。

  南匈奴单于很快就得知此事,立刻就坐不住了,倘若北匈奴也归附了汉朝,以后再来打我们,汉朝可就不方便出兵了,最后形势对南匈奴和汉朝总是不妙的。

  于是,南匈奴单于立刻给汉朝上书,说北匈奴只是想缓口气,未必真心归附,一旦他们恢复元气,还会再进行侵略骚扰的,依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乘此机会将北匈奴单于消灭,使南北匈奴合并后一同归附汉朝。

  汉朝这边经过深思熟虑后,便同意了南匈奴单于,南匈奴单于借此机会,将北匈奴单于狠揍了一顿,北单于受了重伤,再次逃走。

  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后,便收到了窦宪的召回信,于是转身而返。窦宪也认为,北匈奴单于如今势单力孤,已经是苟延残喘了,为什么不乘机将其彻底消灭呢?

班固为什么最后死于狱中(从文史奇才到跟随窦宪燕然勒功)(7)

班固

  永元三年(公元91年),窦宪率精兵出塞五千里,进攻盘踞在金微山的北匈奴主力,一战就大获全胜,除了杀敌五千多人之外,还俘虏了北匈奴单于的母亲,北匈奴单于仍旧是跑为上策。这一逃跑,在中国历史书中算是绝迹了。

  然而,汉朝以及之后的很多儒者不知道的是:金微山一战后,北匈奴不知不觉间就游向了中亚,随后到了欧洲,继续去折腾欧洲人。到如今,据学者考证,今天的匈牙利人很可能就是曾经的匈奴。

  而窦宪自从北征匈奴以后,威名就此高扬,人也走上了高位,手握大权,官员进退任免都由他一人决定,于是本来就有前科的窦宪也愈发变得膨胀了。朝中群臣无不唯命是从,一个个畏惧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当然,朝中也有正直之人不买窦宪的账,比如尚书仆射郑寿、乐恢,而他俩的结果也很不好,窦宪不高兴之下,二人最终被逼得先后自杀。

  到了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膨胀到了极限,有了秘密谋造反的心思和打算,不久后事情败露,窦宪因此被革职,回到封地后不久,就被逼得自杀谢罪。

  而班固因为与窦宪的关系十分亲密,自然也受到牵连,被罢免了官职。

  当然,班固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对自己的儿子缺乏教育,导致儿子们多半不遵守法度,变成了骄横的纨绔子弟,官吏们对此都伤透了脑筋。

  当初,洛阳令种兢在街上巡视的时候,班固的家奴竟然干扰他的车骑,种兢身边的官吏便呵斥起来,家奴又在喝醉后肆意骂人,惹得种兢大怒,可又害怕窦宪的淫威,于是不敢发泄,只能在内心深处记恨着。

  此时班固栽倒后,积怨已久的种兢早就想报复了,趁着窦宪案发,种兢就趁机罗织罪名,对班固大加陷害。

  班固就因此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一岁。

  汉和帝知道班固的死讯后,对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行为,狠狠地谴责了一番,而那些害死班固的狱吏,都被处以死刑抵罪。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后汉书》

班固为什么最后死于狱中(从文史奇才到跟随窦宪燕然勒功)(8)

《汉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