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道新访谈(赵道新遗作进攻)

赵道新访谈(赵道新遗作进攻)(1)

进攻

拳术发展至今,单凭防守取胜是极为罕见的,人们不能只是依靠对手的失误。要知道最为杰出的防御也不可能风雨不透,渴望战胜敌人就必须采取主动的行动---进攻。

进攻就是积极地使自身的较坚硬部位与对方较脆弱部位相接触,并把一定的能量通过力的形式传递给对方,以达到威慑对方的心理及损伤对方的躯体为目的。实行进攻的训练与进攻的研究,无非是想增加能打败敌手的那些富有实效的进攻在实战中出现的次数。因为:

有实效的进攻次数=进攻次数*进攻成功率

故提高有实效的进攻次数就需要在较量中想方设法创造进攻的条件,占据优势,以保证较多的进攻次数,但更重要的是要谨慎进攻,注意提高进攻的成功率。进攻成功率的提高才是“进攻研究”的首要课题。

进攻的成功率取决于进攻的命中率和有效率。

赵道新访谈(赵道新遗作进攻)(2)

命中率=命中次数/进攻次数有效率=成功次数/命中次数。

发动进攻而未命中目标,就谈不上有效,更谈不上成功。因此,“攻则必中”是进攻的基本要求,可是只做到命中目标是不够的,那些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无效进攻即使命中,也算不上成功。所以,“中则必果”也是不容易忽视的。

进攻成攻率=命中率*有效率

怎样提高进攻的命中率和有效率呢?提高命中率的两条途径是:其一,使进攻出乎对方的意料,让对方难以预测,不及变化。其二,提高在快速运动中进攻的准确性与精确度。然而提高有效率的方法是尽量把较大的能量施于对方较薄弱的部位。这就是要在明确人体要害及薄弱环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大接触时的应力与纵深。

怎样使进攻出其不意,敌莫能商量呢?一是要缩短攻击的进行时间。二是要提高进攻的突变性。进攻的进行时间是从发现战机到进击完毕所花费的时间。意欲缩短这一时间,就必须进攻快速、简捷。快速系指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较短距离的动作。而简捷就是简化动作的复杂性,减少多余动作,缩短进攻路线。进攻的突变性表现为进攻的发起、停止、转向和变换要做得突然、急剧。即提高运动的加速度,同时要注意动作的无规性。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进攻的质量就要在训练与实战中努力使进攻快速、突变、简捷、准确。并要提高进攻的纵深,加强击打的力量、硬度、减少接触面、明确打击的部位。我们在保证进攻成功率的基础上应该多多地进攻,但决不能因追求进攻的高次数而降低了成功率。

人体中能够产生较大速度的、坚硬的、尖锐的部分都可望成为进攻的有力武器。掌握进攻的基本打法越多,其格斗技术就越好。虽然一些拳术名家在他们的实战生活中只把一、二种进攻方法作为主要的武器,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拳手应掌握全面的技法。在全自由、全接触式的实战中主要的进攻包括击法、摔法、拿法和掷法。其中以击法为主,常见的有灵活多变的手击,范围大力量强的腿击,以及在近战中摔法、拿法和掷法。其中以击法为主,常见的有灵活多变的手击,范围大力量强的腿击,以及在近战中凶悍的膝击和肘击。

进攻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佯攻、快攻、强攻和反攻等基本形式。它们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与妙用,在攻战中这些形式相互组合,相互弥补,但不可相互代替。

佯攻通常作为进攻的先锋,它可以用于进行“火力侦察”,做到知已知彼;也可用于声东击西,造成对手的判断错误。佯攻是在保持着自己严密的防卫的条件下实施的,在佯攻的背后,快攻与强攻正严阵以待,一触即发。佯攻贵能以假乱真,它是运用模仿进攻的假动作和假神志而造成的全力进攻的假象,最忌讳在没有真正攻击的配合下多次重复同样的佯攻。

赵道新访谈(赵道新遗作进攻)(3)

发动快攻必须捕捉住良好的时机,这种出其不意的进攻,往往使对手来不及防御,它是以小制大,以技巧战胜力量的最有效的手段,具有很丰富的内容,需要更为具体的探讨。

面临已有所准备的敌手,就要以强攻突破或摧毁彼的防御体系。强攻是功力的抗争,素质的较量。这需要视死如归的斗志,果决的判断和高杀伤的招数。然而强攻之时是自己的防御状态的最低点,易被敌所乘。所以不要轻易地使用强攻,注意强攻的成功率,强攻一般是在对手处于无力还击的被动地位时使用。

在防守是要始终保持着反攻的意识,正如以上所述,对手的进攻越强,其防守就越弱。只要能摆脱他的攻击,反攻就会很容易奏效。反攻与快攻有很多相似之处,反攻就是防御加上快攻。

拳手在格斗中可分为进攻型和防守型。进攻型选手重点追求实战中的进攻次数,而防守型选手并不是不重视进攻,而是更注意进攻的成功率罢了。对于一个矮个子来说应用卷缩式的架式,尽力钻到对手的内线去打,要贴着对方。而对于高个子,他则应放长击远,与对手保持一定距离。总之,进攻与进攻战术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势而异。

赵道新访谈(赵道新遗作进攻)(4)

防御

每个人在遭到袭击时都会本能地去招架,防御就是这种自然防卫能力的发展。面对进攻能做出适当的保护性反应,则需要在实战中合理地运用防御的技术。

传统的拳法中,因对“以静待动,后发制人”的曲解,多不愿主动出击,而讲究等待看清了对方的拳路后再施以对策,甚至寻求一种“我不欲伤敌,敌亦不能伤我”的理想防御技巧。然而,经受实战考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不采取进攻和反击,无论怎样防守,也只能是被动挨打,故此,防御最大的忌讳就是抱着“只凭防守去取胜”的念头。防御的要诀在于:不管你是想迅速打败敌手,还是与敌周旋,至少要使敌手时刻担心你的攻击。

防御技术的运用远难于进攻,因为进攻是执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防御是应付对方想要做的事情。因此,我们提倡在格斗中以攻为主,但不是说进攻高于防守,更不是说进攻可以代替防守。有时进攻者即使技高一筹,也难免败给一名优秀的防御者。

请看我们师兄弟之间的一次较量:进攻者技术娴熟,出击凌厉。防御者阻挡闪躲,伺衰而击。进攻者想以刚烈的攻势速战速决,但是诱敌深入,扬长避短的防御很快就使他上了当,从而使进攻者陷入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

回顾、分析当时的情形,可总结出正确的防御对于实战有着如下几个作用:

(1)能更明确地摸清对手击打的规律。

(2)使自己的打法隐而不露。

(3)使求胜心切的对方造成麻痹大意的心理。

(4)造成对方防守的空虚。

(5)造成对方的疲劳或心理压力。

防守动作应是在快速、灵敏的直觉(预感)反应和瞬时思维的支配下,进行自然的、本能的防护性动作。它没有时间去按照拳法对号入座。不存在万能的防御方法,其种防御方法可轻而易地把一种进攻化解无形;而对另一种进攻就可能束手无策。

防守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使对方的攻击偏离我要害的格挡防守;有通过自我移动避开或滑过对方打击的躲闪防守;有在对方出击之前,就将其遏止的封堵防守;还有紧紧跟随着对手,或紧紧贴切着对手的距离防守。另外,在比较艰苦的交战中,还可能用到:以身体中较坚固的部位去承受对方打击的阻挡防守,以卷曲、收缩身体的姿势减小被打击面的卷缩防守。甚至还要学会挨打时怎样减轻或避免损伤。无论哪种防守都贵在:速度快,动作小,并能与反击配合使用。在防守中不要一味后退,更不可转身逃跑。

在我们进攻时,自己的防御处于最虚弱的状态,因此,恐固进攻中的自我保护也是极其重要的。进攻中一旦发手就要见效果,不可狂发乱手,或如蜻蜓点水一样的出击。

防御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在步法的移动、跳荡、腾挪,身法上的俯仰、回旋、拧翻、手法或腿法上的拦截、吸空、化解等各方面都必须下一番苦功,并要培养出精确的距离感、方向感、时间感和劲力感,必须牢记的一条是:不要在防守失败或挨打后气馁,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去夺取战斗的最后胜利。

赵道新访谈(赵道新遗作进攻)(5)

辩劲

最近发现有些朋友对我的拳技,特别是拳术的劲法进行夸大、渲染乃至神化。其实,拳术中惊人的劲力并不是什么虚无飘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来之技。我所获得的拳劲是从事劲路研究并进行了一套有效的劲力训练的结果,它确实对我实战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言状的裨益。劲力的研究是实战拳术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人与人的打斗格击无非是人体之间劲力的相互作用,一切武艺拳技从招式到战术不外乎是寻求怎样更好地运用劲力。拳术家们之所以要区分“劲”与“力”二字,目的是想说明通过拳术训练而形成的“劲”与先天所具有的僵滞之“力”有着天壤之别,但从本质来说“劲”仍属于力量的范畴。结合实战的经验对拳术进行力的分析和研究,可使拳术的学习、训练和运用有所依据。使我们能够辨明真伪,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条升堂入室的最佳途径。

一、拳术中力的本质拳术中的力量是指什么呢?

它是看不见的,但却能感觉到。它表现为人体内部和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能量从出击部分传递到被击部分的一种趋势。人力是肌肉收缩的结果,是把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的结果。通过力的作用,最终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获得加速度,在实战中力的使用效果表现在:(1)使被击部分遭受破坏(形变)。例如:骨折、脏器破裂、脑震荡等内伤、外损。(2)使被击部分的速度改变(加速度)。例如:被发掷出,被摔倒等。(3)上述两种变化兼而有之。我们在格斗中就是利用力的这些效果来击倒、击出、击伤、击昏甚至击残、击毙敌手的。力的使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力的三要素)。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还应全面考虑力的作用时间、力的变化速度、力的合成或分解等因素。

二、拳术中力的分析发力物体击打的速度不同,受力物体所发生的变化亦不相同。

一般说来,打击物运动速度越快,被打击物越易损坏,而不易被打动。打击物运动速度越慢,被打击物越不易损坏而易被打动。当然,这与打击力度和被击物体的强度有关,这一切都必须符合牛顿的运动定理。我们把快速打击的力称为冲击力,把缓慢作用的力称为持续力,把介于两者之间使受力物获得最大速度的力称为发掷力。

(一)持续力:持续力是实战者双方以较慢的速度或静止不动的用力。常存在于推拉、托按、顶压等动作中。持续力往往使发力物与受力物向着施力方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除了遇到受力物的反抗力而使受力组织撕裂、扭伤外,并不会使受力物损坏。根据牛顿第二定理:力-抵抗力=受力物质量*受力物加速度由此可见,只要你施加的力大于抵抗力就能使受力体按照你力的方向移动。另外,抵抗力越小,受力物越易运动,而其承受的内力亦越小,且不易被损坏。譬如在擒拿术中,将对方的手臂向外侧拧转的手法。由于人体的构造所限,使反抗力不能大于拧转力,从而使手臂被拧动。如果抵抗力较小,则容易造成身体的仰翻;如果抵抗力较大,则容易造成骨骼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拳手们多顺其劲力,做到宁倒勿伤的。

(二)冲击力:冲击力的基础是爆发力,恒见于踢、打、点、撞等到击法中。它是实战中最常见的力。虽不易打动对方,却最易击伤敌手。根据力学中运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应力与强度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冲击应力=冲击体的质量*接触前冲击体的速度/力的作用时间*力接触的面积如果冲击应力超过了被冲击物体的强度,就会导致被冲击物体的破坏。怎样去提高冲击的应力,才能使击打更具有杀伤力呢?

(1)增加冲击体的质量:一般情况下,膝撞和肘击,比拳打和脚踢更具有威力,其原因就是膝、肘的质量大于拳脚。在技击中常用的增加冲击体质量的方法,就是在接触对手的刹那,全身肌肉突然极度紧张、用力,使混身成为一个冲击的整体。

(2)提高接触前冲击体的速度:没有速度就没有冲击。人体的肩、胯虽然力量很大,但因为运动速度较慢,所以难以成为最锐利的武器。一个极为粗壮有力的人,却难以在搏击中获胜,其主要原因是他出击的速度太慢。正确的击打应使冲击在接触被击物之前的瞬间达到速度的高峰,肌肉的多余紧张会阻碍这个高峰的出现。因此,在还未接触目标的出击过程中应尽量使肌肉放松和协调。

(3)减少力的作用时间:力的作用时间是指从接触到被击物到打击完毕所花费的时间。减少这一时间不可误解为一打即回,或点到为止,而应理解为用较坚硬的部位去打击较脆弱的部位,不给被击物以缓冲的余地,这样就减少了力的作用时间。

(4)减少力的接触面积:刀刃越锋利,枪头越尖锐,力的接触面积越小,越具有杀杀力。在较量时拳手们也惯用拳、掌、指、足、膝、肘、头等骨骼的尖端作为冲击体,以便减少接触面,增加压强。譬如直击拳的运用。首先在训练时应获得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大的爆发力。

赵道新访谈(赵道新遗作进攻)(6)

1、为了获得冲击速度的顶峰,出击时全身特别是手臂必须放松,做到有力而不用。同时后腿蹬地,腰身拧转使身体各部获得相应的最大速度。整个动作越协调、放松越好。

2、几乎在接触对方身体的刹那,前脚踩踏,阻碍全身整体的前进,这样使全身的动量上升集中输送于手臂使拳头前冲的速度更大。

3、拳头击中目标的同时,全身,尤其是上肢肌肉应急剧收缩,尽可能加大冲击体的质量,并伴有握拳、扣腕、旋转等动作,以提高冲击的强度、定向能力和变换可能性。

(三)发掷力:发掷力使用的目的是把对手打出到较远的地方。此时,出击速度要小于冲击力所使用的速度,而大于持续力的使用速度,它是根据对方的体重而定的,是能使力接触对方的时间尽量长的一种速度。这要在千百次实作中逐步寻求才能达到最佳境界。对手被发的速度越大,则被发出的距离越远。根据冲量与动量关系户:被发掷出的初速度=(发掷力-抵抗力)*力的作用时间/被发掷者的体重由此可见,发掷的力量越大,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则发掷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对方的抵抗力越大,体重越沉,就越难被发出。故此身体沉重、矮壮、有力的人在这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交战双方的体重是固定不变的,提高发掷效果的途径:

(1)增大发掷力:具有强大发掷力的人既要有雄厚的本力,又要有一定的爆发力,而且要整体集中发力。发力时重心要低,动作要小,两足后蹬前踩,并尽量使自己的根节接触对方。

(2)减小对方的抵抗力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技巧来撼动对方的脚根,破坏其身体的稳定。比如:在使用发掷力之前,运用惊炸力打乱对方防守的形式;运用连绵不断地脉冲力迫使对方移动;运用身体或力的突然变换使对方失去平衡;运用上擎之力托举对方使其蹬地不实。

(3)延长力的作用时间:这是发掷的窍门所在,相同力量的人中能发人较远者,一定是他用力使对方加速的时间较长一些。掌握了适当的发掷速度(即所谓火候)就能延长这个时间。这个时间是与对方相接触的时间。这期间发掷力一定要大于抵抗力,也就要使对方加速。另外,还应尽量延长力的作用距离。力施于对方时移动的距离越长,对方被发的速度就越大。以上对技击中常见的三种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实际上,这三种力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使用的结果不同罢了。在实战中冲击力的威力明显大于其他。作为一名拳手掌握了发掷力会提高你的战斗水平,但是不掌握冲击力就难以应付强手的进击。

三、拳术中劲的辨析

(一)刚劲与柔劲:拳术中刚柔是不可分割的。刚非僵硬之蛮力,柔非绵软之化劲。硬中有软的韧劲谓之刚,软中有硬的弹劲谓之柔。很难说清刚与柔在实用时何优何劣,只有两者兼而有之,并能根据客观情况灵活地变换,才能真正做到“懂劲”。

(二)听劲与运劲:听劲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皮肤去感觉对方的劲路。需要肌肉放松,注意力集中才能使其感觉灵敏。运劲是发劲前神经和肌肉的准备,一般表现为神经的兴奋和肌肉的拉长等,并伴随心跳、呼吸的加快现象。

(三)直劲与螺旋劲:朝一个方向的用力为直劲,它具有力度大、速度快、容易使用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不易回旋、变化、容易被化解等不足。方向随时变化的劲可称为曲劲,变化轨迹为圆时便成为滚劲,它们变化灵活,但不够简捷。然而,既有直劲又有滚劲的组合力就是螺旋劲。它兼有直、滚二劲的优点还具有很好的定向、顶钻能力。

(四)借劲与化劲:借劲与化劲是属于力的全盛或速度的合成问题。二力方向相反(夹角180度)为抗劲二力方向成钝角(夹角90至于80度)为挤劲二力方向成直角(夹角90度)为截劲二力方向成锐角(夹角0至90度)为化劲二力方向相同(夹角0至90度)为顺劲拳术中把顺劲、化劲统称为借劲。显而易见,顺劲最省力,化劲其次,截劲再次。挤劲较费力,而抗劲最费力。以上五劲在交手中都会遇到,若要以弱胜强,以小制大,就必须学会尽量使用比较省力的方法。即尽可能地去借劲,但是一味地强调“四两拨千斤”而忽视了本身实力的提高和其他的劲的运用是极为片面的,危险的。

(五)向心力与离心力:两人旋转就涉及到向心力和离心力,但这两个力量是分别作用于两个人的。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抡转起来,旋转者承受向心力,被旋转者承受离心力。二人脱离后,被旋转者沿着旋转周边线速度的方向被掷出。此力与旋转半径同旋转角速度的平方的乘积成比例,因此只有把圈转得更快、转得更大,才能把人抛得更远,其中转速更为主要。

(六)空劲与场力:所谓空劲是指不通过接触而能施力于对方的超距力。好似磁铁间吸引或排斥的场力。耸人听闻的“百步打人”、“隔山打牛”、“轻功”等据此而生。人体是还有些未知的功能和潜力。但这些“特异功能”应用于技击尚未见实,在较量中人们能够运用的场力目前只有地球的吸引力。辨劲是拳劲的分析与区分。它的目的不是让习拳者在实用时生搬硬套,而是能帮助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出一套科学的、高效的拳术训练方法。同时也是把拳术的经验与力学的理论初步结合的尝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