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家族败落之谜(曹雪芹为何十三岁离开故乡南京)
南京文坛似乎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出自南京的文学名著,有很多为南京的“外乡人”所写,仅以明、清两代为例,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写《桃花扇》的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写《随园诗话》的袁枚是浙江钱塘人,写《李笠翁十种曲》的李渔是浙江兰溪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于是有人说,或许南京人要写好南京,得首先离开南京。就像曹雪芹,他确是在离开了南京之后,用手中的笔为南京文人挣足了面子。
曹雪芹出生于南京,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虽说他后来离开了南京去了北京,但是他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康熙6次南巡,有5次都以曹府为行宫。为此,南京留下了一个“大行宫”的地名沿用至今。所以说南京是曹雪芹的故乡是一点也没有问题的。
曹雪芹离开故乡时年仅13岁,离开的原因是他的父亲获罪落职,举家被遣“北返”。当曹家一家大小排着长长的队伍从仪凤门逶迤而出时,南京市民怀着复杂的心态纷纷沿街观望,不过观望的人们不会过多注意队伍中这位表情抑郁的少年。
如果说曹雪芹当年离开故乡时没引起人们注意,其原因是他实在是太小了,那么他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返故乡,于次年永别故乡,来去还是同样都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对于南京人来说多少就有点儿不是了。因为此时的曹雪芹,虽然人过中年,穷困潦倒,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公子哥儿了,但他以南京为背景创作的那部《石头记》(《红楼梦》)已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基本写成了。
曹雪芹此番来南京是来做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宾的。这两江总督府正位于当年曹家所在地,而这尹继善又正是当年曹家的旧交。仅凭这两点,我们不难想象,生性敏感的曹雪芹重返南京的这一年里,心灵深处一直在受着怎样的煎熬。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来南京这块伤心之地自取其辱呢?
有人说,曹雪芹此次回乡是寻觅“秦淮旧梦”,以便为《红楼梦》进一步补充些材料作最后的润色;还有人说,他此次回乡是为《红楼梦》的出版寻找经济上的赞助。
然而,故乡南京最终让曹雪芹失望了。他在南京没有拉到一分钱的赞助便离开了,并就此成为永诀。
好在他此行总算寻得了一位“旧人”——当年曹府一个名叫芳卿的丫头。是她陪伴着曹雪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便也算是故乡对这位文学巨匠最后的慰藉吧!
曹雪芹去了,《红楼梦》留下了,但留下的只是一个80回的残本。为此我们或许会想,如果曹雪芹那一次来南京拉到了赞助,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至少不会是个残本吧!然而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座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却在身后留下了种种谜团,不仅他的著作《红楼梦》因为后四十回原稿迷失(或未完成)引起红学界二百年来的猜测与争论,而且就连他的生卒年也是到现在也无法确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似乎被人们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曹雪芹的死亡原因。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有一位叫做脂砚斋的人与他合作,两人一个写书,一个批书,将曹雪芹迫于当时高压政治而隐去的种种真意表达出来。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他与曹雪芹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否在他的批语中有关于曹雪芹的死亡原因呢?在较为接近《红楼梦》原稿的甲戌本第一回的脂批中有一条眉批写到了曹雪芹去世时的场景:
“能解者方有心酸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
在这条批语中明确地点出了曹雪芹去世的时间:“壬午除夕”,然而却丝毫没有提及曹雪芹的死因,而且我们在随后众多的脂批中也未能发现能够明确指出曹雪芹死因的批语。看来脂砚斋的批语是不能给我们提供太大的帮助的。
曹雪芹生前曾经有两位比较熟稔的朋友,一位叫做爱新觉罗.敦敏,一位叫做爱新觉罗.敦诚,他们是兄弟俩,曹雪芹生前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而敦诚与敦敏又都有著书传诗的习惯。敦敏著有《懋斋诗钞》,敦诚著有《四松堂集》,其中保留了大量的与曹雪芹交往和悼怀曹雪芹的诗句,这里敦诚的一首挽曹雪芹的诗引起了我的注意,全诗如下: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根据敦诚在诗中加的注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可以知道,曹雪芹是因为爱子的去世过度悲痛,才染上了疾病的。但是,这里有一个时间段:“前数月”,可见曹雪芹因丧子之痛染上的疾病并非极为凶险之症,也不是足以致命之症。否则病程不可能拖至数月至久。
我们在综合分析,对比了敦诚,敦敏在记录悼怀曹雪芹的诗句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在提到曹雪芹时,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曹雪芹嗜酒这一习惯。那么,曹雪芹的死因可能与酒有关。
香菱咏月·其二【原文】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象银不似水月华把窗户映得寒凉,抬头远望这晴朗的夜空护托着一轮玉盘。
月光中疏淡的梅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银色里丝丝的柳枝又似带露初干。
自以为淡淡的白粉涂上那金色的阶砌,仿佛如薄薄的轻霜飞洒在玉栏。
一梦醒来西楼里已是一片静寂,只有中天里的残月还可隔帘遥观。
注释
1.非银非水:不像银不似水。
2.窗:窗户。
3.玉盘:一轮玉盘。
4.梦醒:一梦醒来。
5.隔帘看:隔帘遥观。
【作品鉴赏】
《香菱咏月·其二》写的是月色,意境优雅
这是香菱写的第二首咏月诗。在这首诗的创作中,香菱菱牢牢记住黛玉的话:“只管放开胆子去作”。结果,“放开”倒是做到了,却又偏偏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穿凿”。诚如宝钗所评论的。“不像吟月诗了,月字底下添一‘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
诗的首联首句:“非银非水映窗寒”,写的便是月色,并未真正切题。只有到了次句:“试看晴空护玉盘”才正式进入咏月本意。这一句的“护玉盘”之喻,是较为形象生动的。然而这种比况并非始于香菱,在李白《古朗月行》一诗中,就已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之句,只不过香菱在这里把它借用过来罢了。较之前诗“玉镜”、“冰盘”等词,这一借用显然要高明一些,表达的意思也就雅致一些。
《香菱咏月·其二》运用了烘托的手法比较具有情韵,显得圆整,内容充实
诗的颌联以烘染的手法,用“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这一清新素雅的语言,来状写柔和而湿润的月色,的确是颇具情韵的。但是由于写的是月色而非月轮,故仍不免又离开本题。
诗的颈联同样有这种毛病,特别是这两句本应在意思上作一转折,才算符合律诗章法上的特点,但这一问题并未很好解决。“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仍紧紧沾滞于月色不放。这样,白粉之涂上台阶,轻霜之飘洒玉栏,虽然在形象上较为清晰,在诗境上也显得空灵而凄迷,但由于作者仍未能在寄情寓兴方面作深一层的拓展,因而诗的内容还不够深沉,意蕴还是不够醇厚。
诗的结联两句,是全诗的意思的总括,可这里只说得个西楼人物、夜色深沉、月轮高挂。显然,由于前面内容不够充实,故诗的结穴仍不免分乏无力。但因作者注意绾合开头所咏之月轮,因而从结构上看,全诗还算是首尾圆整的。
作者介绍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 (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本 名
曹霑
别 称
曹梦阮,曹雪芹,曹芹溪、曹芹圃
所处时代
清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江宁(今南京)
出生时间
约1715年5月28日(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去世时间
约1763年2月12日(乾隆壬午除夕)
主要作品
《红楼梦》
斋 号
悼红轩
旗 籍
满洲正白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