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小古文(这五首诗篇里的精卫鸟)

精卫,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上古神话传说里,女娃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后溺水而亡,化作精卫鸟。此神话传说出自《山海经·北山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精卫填海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形象,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精卫成了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精卫填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文人墨客们经常吟咏的内容。他们用精卫填海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或他人为完成伟大的目标不屈不挠地去奋斗。今天收集整理五篇有关精卫填海的诗篇以飨读者,让我们以“精卫无穷填海心”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去战胜困难,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

始祖鸟小古文(这五首诗篇里的精卫鸟)(1)

1.《读山海经·其十》

【东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此诗取“精卫衔微木”、“刑天舞干戚”之事,赞扬精卫和刑天为了理想信念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精神。陶渊明在诗中高度赞扬此反抗精神,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2.《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这首诗借精卫填海的神话,赞美了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坚毅精神。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

3.《精卫词》

【唐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本诗赞扬了精卫填海的雄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奋斗到底的毅力。

4.《精卫》

【明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精卫》是明末清初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借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坚定地表示了自己舍身报国,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全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细细读来,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5.《赠梁任父母同年 》

【清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启超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借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为国献身的高尚精神和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以及对梁启超的热切期望。

始祖鸟小古文(这五首诗篇里的精卫鸟)(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