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知乎内容生态(一个内容社区的形成)

思考知乎内容生态(一个内容社区的形成)(1)

作者:杨健楷

出品:远川研究所科技组

2010年9月,国外问答社区Quora在中国互联网圈逐渐为人所知,周源和他的创业伙伴思量许久,决心在中国做一个高质量的问答分享社区,但他们一直为这款产品的名字纠结不已。直到一天在三里屯吃晚饭的时候,有人建议围绕孔夫子两千五百年前所说的”知之“取名,周源脑海中灵光乍现:产品的名字,定为知乎!

中国互联网未来现象级的问答社区产品,就这样诞生了。

2011年1月,知乎产品正式上线。创始团队分头邀请好友加入,其中不乏中国互联网历史的”活化石“人物。李开复在知乎上回答自己为什么离开谷歌,张鹏在知乎上讲述他和马化腾的偶遇。这个只有经过”邀请 认证“严密流程才能认真作答的问答社区,账号立马变得无比抢手,为获得一个邀请码,有人愿出重金”收购“。

很快,发展两年后,知乎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这个小而美的社区增长远超周源预期,刚上线的时候,一位投资人问周源,知乎一年能搞多大,周源咬咬牙,说能增长一百倍,从200个用户升至2万。但即便是封闭注册,知乎的用户依然超过了20万,是最高预期的十倍。

思考知乎内容生态(一个内容社区的形成)(2)

也是在这一年,一位创业者向周源表达感谢,因为知乎给他带来了靠谱的创业伙伴。而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渐渐的,一个问题摆在知乎面前,是服务少数人,还是服务大众?周源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团队,大家的回答是一致的:服务大众。

时间证明了知乎这个选择的正确性,十年过去,知乎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内容社区。

知乎有一批极具辨识度的专属词汇,“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句话早已耳熟能详;知乎有一个备受认同的《良性讨论公约》,参与者”众裁“维护社区氛围;知乎有一群颇具包容心态和理性思辨的用户,他们独立思考,为中文互联网贡献了诸多精神食粮。

更为重要的是,知乎有比问题多的多的解决方法。截至2020年,知乎上已沉淀超过四千四百万条问题和两亿四千万条回答,正如周源所说,过日子,办法总比困难多。

那么,为什么知乎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一个成功的互联网社区,离不开三要素:社区环境、内容与激励机制。而知乎的成功,正完美诠释了这三个要素。

思考知乎内容生态(一个内容社区的形成)(3)

2013年,一名叫“程浩”的知乎用户,在”你觉得自己牛的地方在哪“这个问题下写下了自己的真实经历。随后,直到当年去世,他在知乎上留下了几十万文字。”程浩“1993年生人,自幼身患多病,厚厚的病危通知书里,写满了肌无力、心脏衰竭、身体萎缩等各种听来骇人的病症,他自称是“职业病人”,但很少有知乎用户认识到,”程浩“每打一个字,都要耗费巨大的心力。

除了“程浩”,知乎上还有更多传奇故事。

一位流感家属,在知乎上紧急求助一种只有在日本才能买到的创新药,16个小时后,6个知乎用户把药从东京传递到了患者所在的沈阳,一条危在旦夕的生命,就这样被拯救了。

一位帆船队员,在去年1月下旬疫情爆发之际刚好与世隔绝,在从澳大利亚漂流到菲律宾港口的4100海里中,他像李安电影中的少年派一样,身处于一个与疫情绝缘的平行世界,直到在情人节那天登陆,这位海洋冒险者才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

像以上颇具传奇性的故事,每天都在知乎上演。精彩问与答的背后,是一个关乎社区本质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乐此不疲的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

在社区开放前,知乎更多是一个较小的圈子。认真与专业是深入骨髓的精神,是知乎的底色。仅以人工智能领域来说,从AI教父Hinton于2012年提出革命性的AlexNet网络,到大批AI独角兽产业化落地,再到科技伦理问题引发的各类关切,知乎全程见证了人工智能这一行业的萌芽、崛起、泡沫与成熟。

但是,仅有认真、专业还不够,在创始团队做出开放的决定后,知乎的社区精神更加友善,有更多人愿意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于是,只有在知乎这样的中文互联网社区,我们能同时看到:一群人在认真专业的讨论神经网络的学术问题,一群人在倾心的向陌生的知友讲述动人的故事,两者并行不悖,有时甚至颇多交集。

这种罕见的奇景,得益于知乎优良的社区精神:认真、专业、友善。

社区精神塑造了社区环境。一个社区要长大,就像人类一样,需要同时兼备理性和感性。而知乎的社区精神恰好完美契合了这两个方面:一方面,知乎网罗了各界专家,为社区内的参与者提供专业智识;另一方面,知乎提供广泛、鲜活、多样的人类经验,由此营造了友善的社区环境。

要真正实现认真、专业和友善的社区精神,便离不开有效的机制设计。知乎的社区精神之所以能够实现并长期维持,最为重要的是知乎一开始便设计了“去中心化”的机制,不以在现实社会中的阶层和地位论输赢,而以问答之认真较高下,如此,每个平凡但有闪光点的人,每个在舆论场里本来是“长尾”的人,都在知乎获得了一席之地。

“去中心化”的设计机制,实现了“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精神,进而塑造了中文互联网上独一无二的社区环境,知乎在数年间迎来用户的快速增长,从一个原来小众的圈子,成长为一个大众的社区。

思考知乎内容生态(一个内容社区的形成)(4)

在独一无二的社区环境的培养下,知乎沉淀了宝贵的资产。知乎社区的内容有非常显著的长尾效应。数据显示,2018年,知乎站内90%的内容流通周期均超过8个月,三个月内TOP1000问题超过25%来源于2016年。这组数据说明,知乎内容的存续周期很长,生命力很强。

在知乎沉淀的内容资产中,有三类是中文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

第一类是有很高壁垒的专业知识,囊括人工智能、天文物理等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知乎上已经沉淀了庞大的学术知识库,在此之上是错综复杂的学术同行关系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知乎相当于一个线上的学术共同体,相比于线下的学术机构,这个共同体的形式更为灵活、多变、普惠。

第二类是丰富的人类经验。知乎上的人类经验包罗万象,既有令人捧腹的生活经验,也有充满借鉴意义的行业经验。有个朋友跟周源抱怨说知乎总给他推荐谈情说爱方面的内容,周源笑答——对于内容而言,你有多爱它,它就有多爱你。知乎75%的用户是18-35岁的群体,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情感问题未尝不是一个深奥的“行业经验”问题。

思考知乎内容生态(一个内容社区的形成)(5)

第三类是想象力丰富、文采四溢的文学创作。2016年前后,知乎上开始兴起文学创作,一些作者,或基于其真实的人生经历写作非虚构,或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在问答中天马行空,构建起一个个穿越世界。到今天,知乎上已经形成一个庞大、专业而勤奋的文学创作者群体。

一个社区能否拥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除了能否持续生产以上三类高价值的内容资产,用周源的话来讲,就是以下三点:第一,产生了“谢邀”“认真你就赢了”等一批极具辨识度的专属词汇;第二,形成了《良性讨论公约》、“众裁”制度等基于价值认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约;第三,社区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坚定的排异性,即保持开放,捍卫科学理性,推崇独立思考,反对愚昧反智,打击嘲讽谩骂。

在独特的社区文化滋养与孕育下,知乎汇聚了大量优秀创作者和优质内容,构建起了坚实的行业壁垒。

思考知乎内容生态(一个内容社区的形成)(6)

在媒介上,知乎从图文一路升级到电子书、音频、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上,知名答主半佛仙人在知乎已是多种媒介栖身;在场景上,知乎开辟出文章、圆桌讨论、Live、付费咨询和圈子等多种形式,充分满足用户从好奇心激发、与人切磋到更深探求事物本原的全程性需求;在知识付费上,如今知乎活跃的月活跃付费用户已超过250万。

知乎在媒介、场景和知识付费的多重变革,建立起了完善的激励制度,由此激发了答主创作的积极性。

知名主持人张皓翔在仅有三千名粉丝时开知乎Live,得到了知乎运营人员的大力支持。选题报上去,工作人员告诉他可能不合适。知乎根据后台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潜在用户群对“声音训练”需求很大。知乎的指引加上答主的专业与热情,促成了一次现在还在热门榜上的知乎Live。

资深狱警北邙,在知乎亲历故事大赛中获二等奖,之后被编辑邀请更新盐选专栏《狱警故事1》。这一专栏讲述北邙从业以来亲身接触的十位罪犯的非虚构故事,一出世便很受欢迎,短时间内,便为北邙带来超过六十万收益。而非虚构故事还只是一个起点,在会员付费之后,版权交易与影视剧改编的道路已经被打开。

智能电视机带货达人蓝大仙人,连续创作三年,除上网查阅资料之外,还乔装顾客去实体店体验电视机产品,因为问的专业问题过多,他曾多次被导购当成间谍赶出。最终,他凭借一篇智能电视选购攻略带货超5000万元,成为央视二套财经台报道的“新个体经济”成功案例。

以上这些丰富多样的答主,正是在知乎,通过别具一格的内容形式,最终释放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经济价值。知乎围绕优质内容建立的激励机制,正如一个“永动机”,源源不断地驱动产生着中文互联网上最为优质的内容。

思考知乎内容生态(一个内容社区的形成)(7)

在知乎之前,中文互联网从来不缺乏优质社区。

从BBS到天涯、博客,中文互联网的讨论氛围不止不休。从一开始极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在昂贵的电脑上讨论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到天涯上楼主们一本正经的讲述家长里短故事,再到博客上人们争吵于各种国家大事,每一个中文互联网社区在一开始都不乏精神的闪光点,但是似乎很少有一个社区像知乎这样度过了“十年之痒”。

一方面,知乎承袭了之前社区前辈的优良精神,汲汲于真知。另一方面,知乎却又极为罕见的成功“下沉”,在很多社区都止步一亿用户门槛的魔咒下,只有知乎,在2017年达到这个门槛后继续高歌猛进,最终将自己打造为一个普惠的平台。

不仅如此,知乎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互联网产品所应该承载的范畴。

2016年AlphaGo对战李世石,知乎用户在相关问题下留下了人工智能、统计学、科学伦理等多个学科与维度的思考。这一系列回答,见证了人类与科技博弈的一大里程碑事件。

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事发之时,在知乎上,有记者在第一时间分享动态,有建筑系学者提出如何重建,有历史学者分析美学与历史价值。这些不同身份的知乎用户,在知乎几乎是重建了一个“建筑百科”。

知乎十年,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我们穷极一生,究竟追寻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一代人对一代人问题的回答,是一代人为改变世界的蓄力。正如周源在知乎十周年演讲中所说,在知乎社区这个“虚拟咖啡馆”,已经悄然孕育着一些改变世界的“小尖角”。

知乎诞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和国家,也在用自己的力量融入、参与和变革。知乎,不仅是互联网的知乎,也是一代人所需要的知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