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精神力量绽放城市之美(绘就幸福底色打造魅力冰城)

来源:【冰城 】

十年聚力发展,十年奋进前行。

从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到精品创作的“高峰”迭起;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日趋完善,到便捷惠民的效能提升;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到借势文旅的双向转化;从产业实力的稳步夯实,到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从艺术交流的沟通拓展,到城市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十年来,哈尔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不断赋能发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绿水青山与冰天雪地间绘就的大美画卷中,以昂扬进取之姿,踏上创建“冰雪文化之都”的新征程。

汇聚精神力量绽放城市之美(绘就幸福底色打造魅力冰城)(1)

《灯塔》在国家大剧院首演

凝心铸魂

向“高峰”不断迈进

2021年5月4日,国家大剧院舞台上灯光亮起,二楼观众席中奏响的嘹亮管乐,犹如“新征程的号角”,与舞台上的交响乐队形成和鸣,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辉煌……这是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哈尔滨交响乐团与国内优秀乐团共同委约创作的大型主题交响曲《灯塔》的首演尾声,是十年来哈尔滨文艺创作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之一。交响音画史诗《千里江山》,交响序曲《启航》《庆典序曲》等委约作品也以其充满民族韵味的中式风骨、恢宏深情的大气演绎、盛世祥和的激昂呈现而广受好评。

在《灯塔》首演一周前,由哈尔滨5家艺术团体近300位优秀艺术家联袂演出的交响芭蕾晚会《春·欢乐颂》,是成立还不到两年的哈尔滨芭蕾舞团继全息芭蕾《冬日梦幻》等原创作品后又一部向世界展示实力与水准的作品。16部优秀作品的创作演出,短短两年就让哈尔滨芭蕾舞团跻身全国优秀芭蕾舞团行列。哈尔滨芭蕾舞团与哈尔滨交响乐团的携手合作、优势互补,为冰城打造了高雅艺术的旗舰矩阵。

话剧《任务》、音乐剧《情动哈尔滨》、木偶剧《鹤鸣》等一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剧《江姐》、儿童剧《秘密在脚下》等多部优秀作品的创作演出,用艺术精品凝心铸魂,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舞蹈《红高粱》等剧目在全国权威文艺评奖中屡获殊荣,推动了冰城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的不断迈进。

汇聚精神力量绽放城市之美(绘就幸福底色打造魅力冰城)(2)

便捷优质

让群众更加幸福

十年来,随着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博物馆、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等诸多公共文化场馆,与2727个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2203个文化广场的建成使用,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四级网络覆盖初步形成。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的建设,20余项公益性群众文化辅导班的开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等,让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哈尔滨大剧院建成后,我在这座世界最美建筑中不仅看过‘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世界男高音之王何塞·卡雷拉斯音乐会,捷杰耶夫执棒的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音乐会,还看过克里姆林宫国家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等多部世界顶级剧目。”市民张先生说,他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的高端演出。而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则将艺术培训、活动展演等通过网络云端呈现,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丰富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

多年来,好歌大家唱、市民嘉年华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哈尔滨图书馆接待读者近千万人次,开展各类读者活动2000多场次;常年活跃在基层的778个文艺团体、351个文化大院、37261名文化志愿者年均参与各类公益演出近万场,组织“戏剧下乡”等专题文化下基层活动百余次。

从线下到线上,从城市到乡村,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到了基层百姓。

汇聚精神力量绽放城市之美(绘就幸福底色打造魅力冰城)(3)

回归社会

让文物绽放光彩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也凝聚着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哈尔滨不仅有着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百余处充满红色记忆的不可移动文物,还有松花江滨洲铁路桥、犹太老会堂、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等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物。

通过对全市16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修缮和有效利用,哈尔滨的文物保护状况逐年改善。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索菲亚教堂、犹太老会堂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免费开放,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光彩。

利用老市委办公区建成的哈尔滨博物馆群,不仅突出了城市多元文化的特点,也让历史文物“活”了起来。十年来,遍及哈尔滨市区的70家博物馆,年接待观众53万余人次。2021年,市属重点博物馆率先在东北三省实施夜间开放,在周末和重要节日延长夜间运营时间。既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赋能,也为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夜间活动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赋予文化遗产更多旅游功能,文旅资源双向转化成效明显,真正让文物和非遗资源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民众。

汇聚精神力量绽放城市之美(绘就幸福底色打造魅力冰城)(4)

全面升级

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文旅产业是拉动哈尔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在这里落地生根,文旅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4.06亿人次的游客接待与6271.3亿元的旅游收入,连续5年民航客运吞吐量居东北四大机场首位,让哈尔滨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019年,哈尔滨的旅游经济效益达到高峰,全年总游客量9579.74万人次,总收入1575.66亿元,仅3个月的冰雪季,全市接待游客就达2339.4万人次,总收入391.7亿元,连续四年位居中国冰雪旅游十强城市榜首,持续多年成为全国冬季最热的旅游城市。

为打造冰雪文化之都,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出台并实施的《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哈尔滨市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文化引领、国际化、产业延伸、投资导向、生态优先五大战略和构建“一心、两带、六大工程、三个支撑”的“1263”冰雪产业发展格局,以及具体行动措施,为冰雪文化之都的建设绘就了一幅大美蓝图。

冰雪大世界、冰灯艺术游园会等“老字号”产品的改造升级,伏尔加庄园等“新字号”项目的深入开发,哈尔滨正在不断将地方冷资源变成全球热产品;帽儿山景区等避暑产品的乘数效应,让哈尔滨跻身全球避暑名城百家榜20强,位列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三甲。十年来,哈尔滨旅游“冬强夏弱”的结构特征得到根本改变,绿生态和冷资源优势被充分释放,实现了四季协调发展的全面升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哈尔滨文旅产业通过多项助企纾困政策为行业提振信心。其中,仅“冰城乐享消费季”活动,就投放文旅消费券5300万元,推动文旅消费迅速回暖。而面向全国推出的“哈尔滨48小时惠游卡”等活动,则带动游客直接消费3.08亿元,惠及2100余家涉旅企业。

哈尔滨文旅产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交流合作。当选2018“东亚文化之都”,让哈尔滨同16个国际友城和十余个“文都”城市间的合作持续加强,以文化软实力带动城市竞争力。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众多品牌活动已成为增进文化认同,推广城市的金名片。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未来,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哈尔滨文旅产业将更加奋发努力、笃定前行。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成为推广城市的金名片。

记者 封娇

编辑: 王晓宇

本文来自【冰城 】,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