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里看川剧最原味(冷历史会说话Ⅱ)

每天5分钟,听遍锦官城;街巷烟火气,江湖百晓生。这里是四川新闻网特别节目《冷历史会说话Ⅱ:蓉城老街巷》,每周一三五,与您如期相约。

今天我们将要讲述的是:咿咿呀呀听小曲儿 巴蜀曲艺有“四绝”!

成都哪里看川剧最原味(冷历史会说话Ⅱ)(1)

19、咿咿呀呀听小曲儿~巴蜀曲艺有“四绝”!.mp3

07:02.855000000000018

来自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策划团队出品

统筹:楚彦、唐明

播讲者:林珊宇

编辑:赵梓君

制作:徐蕾

一般来说,给街道取名都是有典故或者原因的,比如状元街,一看这地方就出过状元,这名儿取的不仅简单粗暴还通俗易懂。成都还有个曹家巷,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第一反应就觉得这里是曹氏大本营,其实并不然,在1990年的地名普查中,人们惊讶的发现曹家巷竟无一人姓曹。

曹家巷不仅名字容易令人误解,而且分支街道众多,方向感不好的人走进去特别容易迷路!因为周边地区盛产叶烟,所以曹家巷在过去还是成都最大的烟叶市场呢,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的人流量。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曹家巷的圣清茶园中,每天下午都是茶客满座,因为著名相书艺人曾炳昆在此演出。

这曾炳昆来头可不简单,他是成都相书开山祖师“李相书”的传人,创作成就颇高,是成都相书技艺最高的艺术家,与贾树三的竹琴、李德才的扬琴、李月秋的清音一起被誉为曲艺界的“锦城四绝”。当时的商业场三友面馆送给曾炳昆的相书布帐上写着:“滑稽口技,话里有话,雅俗共赏。”

那么问题来了,“相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它是怎样一个有意思的表演形式呢?哈哈,口技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初中课本里就有提到,其实“相书”也是由口技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表演者独自一人在一个小小的布帐之中,运用自己的口、鼻、唇、齿以及若干能够发声的道具,叙述着一个又一个用成都方言讲出来的故事,模仿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男女老少、喜怒哀乐、坑蒙拐骗、士农工商、风雨雷电、飞禽走兽、跑马行车、厅堂街市、茶馆戏园、方言歇后……总之,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在他一个人的模仿和表演中听出来,特别是种种人间丑态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所以长期在成都拥有大量的忠实听众。

那除了曾炳昆,其余的三人为什么被也誉为锦城之绝呢?

四川竹琴又叫道琴,原本是道士劝善说道时用的一种古老说唱艺术,伴奏乐器就是竹筒鼓、简板和碰铃这些工具,民国初年才开始有人喊它为竹琴。竹琴一般由一位艺人自打自唱,也有四、五人一组坐唱的。成都的竹琴艺人贾树三,因为双目失明所以人称“贾瞎子”,在当时颇受欢迎,他吸收川剧和扬琴唱腔,丰富了竹琴的表演技能,创造了人们喜爱的"贾派"艺术。

李德才的艺名很接地气,叫“德娃子”,是因为他初次登台唱生角的时候才七岁,奶声奶气的唱了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选段,声音高亢清亮,吐字字正腔圆,大家都说:“这个娃娃,甭看他站起来还莫得鼓架子高,可唱起来硬是不摆了哟!”由于李德才年纪小,本身就是个娃娃,所以,听众们都以成都人特有的亲切称呼他“德娃子”。于是这么一叫,便成为了他终身的艺名。

他的唱腔圆润清脆,悠扬婉转,音色甜美,行腔娓娓动听,被誉为"德派"。 他这一生对扬琴殚精竭力,而且悉心培养扬琴新秀,无私传艺,使这门地方曲艺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最后来说一说李月秋的清音,清音多用月琴伴奏,所以民间又称唱月琴、唱小曲、唱琵琶。一般是单人演唱,演唱者左手击板、右手击打竹鼓以掌握节奏。哪怕没有真正听过,光是对着这描述想象一下都感觉温柔缠绵,醉人心脾了。

而老成都人有空在一起摆龙门阵,只要一提起李月秋唱的清音小调来,都是仰慕有加、赞不绝口。还记得网上有美食家评论说,“听一回李老师的清音小调,就好比吃上一碗乌骨鸡汤挂面,那挂面一定是中江银丝空心面,加嫩豌豆尖的苞苞儿,再撒点白胡椒面,就有那么安逸!”

“锦城四绝”都介绍完了,令人遗憾的是,曾炳昆的传人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年逾八旬,还能继续表演的也已到了花甲之年……相书这种成都独有的表演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物种”了。不过有幸的是,如今在成都,除了相书表演很少有机会可以欣赏到,竹琴、扬琴、清音这些表演艺术还是能在一些有古风韵味的茶楼酒肆里窥得风采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