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的特点(从三国鼎立到白帝托孤)
在三国的人物中,刘备和曹操的形象几乎就是对立的。刘备是仁义的代表,而曹操是奸雄的代表。数百年来,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人们的耳闻目染。刘备声誉渐长,成为“仁义”的化身, 博得后人的广泛同情和爱戴。在历史上也从一名一文不名的手工业者成长为三国时代三个霸主之一,其从小白到大佬的逆袭过程羡煞了后世多少的文人名士。但作为一代枭雄,他的性格自然也决不是单一化的。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刘备,性格极其复杂,决不是仅仅“仁义”二字可概括形容的 。但“仁义”作为他个人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他赖以发家的“核武器”,为他创立了三国鼎立,蜀中称帝的人生巅峰。但好景不长,在关羽张飞相继死亡后,刘备为给弟弟们报仇,一意孤行,轻动刀兵,一败涂地,白帝托孤把他打入人生谷底。小乙就来分析一下刘备性格中的仁义部分,是怎样影响他的一生。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 :“先主(刘备)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 盖有高祖(刘邦)之风 ,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国于诸葛亮, 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 ,不逮魏武(曹操)是以基宇亦狭 , 然折而不挠, 终不为下者, 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 ,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这段话相当精炼地概括了刘备的性格特征, 他是三国中个性较为丰富的人物之一 。
作为一个英雄, 《三国演义》一开头介绍刘备就是“喜怒不形于色, 素有大志” 。说他有政治远见,比别的统治者更懂得“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 而且也非常机智 ,能屈能伸,并能竭力隐蔽自己的英雄本色, 体现出他“ 折而不挠” 的总体性格特征 。刘备的一生可谓命途坎坷, 三十多岁还孑然一身。曹操征陶谦 , 刘备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赴救 ,陶谦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 继领徐州牧 ,骤然名列最高地方长官之列。不久,刘备遭袁术吕布袭击,老婆孩子都成了吕布的俘虏 ,不得已而依附于曹操。失去地盘的刘备不甘心依附于曹操,参与了车骑将军董承密诏欲诛曹操的阴谋。继而,心怀忐忑,借机离开了许昌, 遂叛曹操而与袁绍联合。此后的十多年间, 刘备东投西奔却总能忍辱负重,绝处逢生,为他谋创大业而积极奋斗着 。
刘备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仁义 , 这与他的政治背景有关 。他既没有过硬的军事实力又没有广大的革命根据地 ,既无“天时” , 又无“地利” ,只能占“人和”一条。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宽厚仁慈” ,待人以诚的性格特征。他曾说:“我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在出猎时,拒绝关羽劝告杀曹操 ;陶谦再三推让 ,他不愿就任徐州牧;荆州南下,不愿丢弃百姓;入益州 ,不愿在座中袭击刘璋,都表现了他的这一性格。他的这些仁义表现使他的名声在民间迅速扩大。徐庶老母亲赞他:“屈身下士 ,恭己待人 ,仁声素著 ,世之黄童,白叟, 牧子,樵夫皆知其名 :真当世之英雄也。”因此 ,在他落难之时仍然有强大的号召力 ,有军民十万愿背井离乡追随他 。
刘备用人重义, 待人以诚 ,对于人才的吸引的确收到了“以性情相契”的效果。孔明自诩“凤翱翔于九仞 ,非梧不栖 。”他之所以应刘备之聘 ,是因为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 思贤若渴 。”织席贩履的刘备, 在东汉末年的动乱中长期落魄 、饱受挫折 ,几无立足之地 。他对人才的吸引力并非来自家世 、地位和实力 。归根结底 ,是由于他自身的政治伦理素质符合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愿望 。
无论是德行、名分, 还是对人才的态度 ,都符合孔明心目中的明君条件。首先 , 政治上是“仁义”之主, 能够建立一种君民上下相亲和谐的封建政治秩序 。次之 ,人伦上应是“知己之交” ,能建立一 种 君 臣 亦 兼 师友的和谐的封建人际关系。
也正因为这些有利条件,促使一班文武能臣支持他,创立三国之一蜀国。
刘备的结局“得兄弟之仁义,失天下之江山”刘备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的“仁义”促成了他的成功,而他的“仁义”又是造成其政治悲剧的主要原因。刘备知人善任,但他不是前敌指挥家,不适合亲自将兵临敌。东征之前, 赵云谏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何等堂正之言。而刘备答道 :“朕不为弟报仇 ,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念念不忘一己之私仇,而不以黎民、社稷为重,实在缺乏政治家的胸怀 。白帝城托孤,他自我检讨说:“何期智识浅陋, 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 。”(八十五回)总算没有文过饰非, 委罪与人。《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载陆逊上吴王书说:“备于天常 ,不守窟穴, 而敢自送……寻备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畏惧。”这是深知刘备悲剧之言。但就“群”的连锁反应而言,刘备必继关张而死———因为他们的鲜血流在一起, 一人流血,别人亦必血尽而亡。
刘备为二义弟之死而伐吴 ,从道德上讲 ,无可厚非 。然而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 ,刘备却是失败的 ,这点与曹操相比就差了一截 。政治家要综观全局、冷静理智的处事。刘备是一个不够格的政治家,虽然在道义上他是胜利者但在现实中他是一个失败的君主。自从关公死后 ,他就丧失了基本的理性 ,错误连连。张飞再死 ,终于使他作出了或许连他都终生遗憾的决策 ———伐吴 。刘备将兄弟之义看的高于一切, 最终也为这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国家的前途。
结语:刘备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 ,从更大一个层面上讲是时代的悲剧。性格因素是他悲剧的内在原因,而时代因素则是他悲剧的外在力量 。三国时代战乱频繁, 是一个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残酷时期 。实力是决定胜负最关键的因素。一个人即使有享誉四海的美名 ,即使有稳定的革命根据地,如果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比不过竞争对手 ,结果也就只有失败 ,只有被历史淘汰。刘备在最后的时候选择为兄弟复仇而置恢复汉室而不顾,恐怕也是看到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既然不能恢复汉室正统,何不痛快做一回自己呢?兄弟之仇尚且不顾,何以救天下黎民百姓呢,这或许才是刘备仁义的本质。正如有人说过:一屋不能扫,何以扫天下。换成刘备这里就是:如果兄弟之仁义都不管不顾,那对天下仁义岂不是笑话。刘备虽然没有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却实现了桃园三结义的结拜之义。从这方面来讲,刘备又是成功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