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篱茅舍诗文(诗文杂咏再挖苣荬菜)
#原创诗词#
《久违的苣荬菜》
少小相识未辨名,
知心无碍作友朋。
携篮田畴任挖取,
饲养禽畜卓有功。
岁月辗转厌鱼肉,
素食野菜人推崇。
一口清苦自然味,
身心回归两舒宁。
劳动节日天晴爽,
采摘郊园忆曾经。
阔别数载重相晤,
华发恍惚少年行。
小时候没有现在强大的网络查询功能,许多司空见惯的野菜只能通过老辈人的口口相传知道它的名字,而这种口语相传往往比较模糊,无法确定具体应书写为哪几个字,因为老人只知道大致的读音并没有见过或写过具体的名称。
我今天所谈到的“苣荬菜”(读音qǔ mǎi cài)就是其中一种,小时候大家都含混地称为“qǐn mài”菜,后来我发现很多人写作“曲麻菜”,但我比较抵触这种写法,因为觉得有与“苦麻菜”混淆的可能,小时候挖苣荬菜时可以混入点儿“婆婆丁”,但苦麻菜是不要的,一来鸡鸭不喜欢吃苦麻菜,二来据说吃多了会被药着,而苣荬菜则没有这样的顾虑。“苣荬菜”这仨字的确定是近些年的事,小时候一直那么“qǐn mài 菜”叫着,倒也并不影响对它的了解和熟悉。“苣”是多音字,一般念作“jù”,比如“莴苣”、“苦苣”,偏偏只有在这里念作“qǔ”,大概是为了顺应“曲麻菜”俗称的缘故吧!
“五一”劳动节放假,赶着天气晴好,忙里偷闲领着女儿到城郊去挖苣荬菜换一下口味,体验一下久违的感觉,顺便帮助女儿辨识一下这种野菜。多年以后,重温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的必修课(那时候每天放学后都要挖满满一筐苣荬菜补充家禽家畜的饲料),有些感慨也有些兴奋,喋喋不休讲述苣荬菜的形态和过往。
我还给女儿讲述了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述的故事:曾经有一位老大娘挑选苣荬菜的嫩芽(刚发出紫粉色的幼芽)挖了一小捧儿献给县太爷,县太爷吃了觉得新鲜好吃,很高兴,赏赐了老大娘。一位农夫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老大娘太小气了,于是挖了满满一袋子长大的郁郁葱葱的苣荬菜献给县官,结果县官责备他是在喂猪,不但没赏赐他,还把他打了板子。这个故事说明物以稀为贵,就像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突然喜欢吃野菜一样,我们也没有时间和耐心只挖紫粉色的苣荬菜嫩芽,而是多选择大稞的苣荬菜采挖,这样才能很快挖满一篮子,依稀回到了小时候和妹妹一起挖苣荬菜,相互炫耀谁挖得多的少年时光。不同的是当年挖菜是为了饲养家禽家畜,现在是为了打牙祭换一下口味。今天是可以苣荬菜蘸鸡蛋酱大吃一场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