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制磷肥的方法(老方法施磷肥80都吸收不了)
磷肥是“植物生长三大要素”之一,对根系的生长、光合产物的运输转化、地上与地下部分新生组织与器官的正常发育、抗逆性的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提升等生理活动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钾肥、氮肥来说,磷肥的肥效释放与功能发挥过程更为特殊,集中体现为利用率更低。
据中国农业大学冯固教授的研究,我国目前施入到土壤中的磷肥,利用率处于严重偏低水平,其中在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上,其当季有效利用率仅约20%,而在需肥量更大的蔬菜和果树上,当季的有效利用率连10%都达不到。
也就是说,我们农业生产者施用到土壤中的磷肥,有超过80%都被白白浪费,不但会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而且这些未能被及时吸收的磷肥在土壤中持续积累,还会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的提升,从而对庄稼根系的生长和生理功能的发挥造成胁迫,为增产增收造成障碍。
因此,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在充分了解磷肥性质和施肥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提高磷肥有效利用率,并减少施肥浪费和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从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在生产上要做好以下三点:
土壤磷含量保持在适宜水平
施用到土壤中的磷肥,要转化为可以被根系吸收的有效磷,一般要通过两种同时发挥作用的途径来实现,其中之一是根系释放出氢离子(H ),然后使磷元素变成可溶于水的磷酸根,或者是根系释放出磷酸酶等然后使磷元素变为水溶态;另一种途径则是通过土壤中具有解磷功能的微生物来完成,具体来说是这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分解出酶或其它酸性物质,从而使磷元素变为可被吸收利用的有效态。
根系与具有解磷功能的微生物同时发挥作用,但是两者协调配合的解磷效率高低,与土壤中磷元素的浓度水平有直接关系,浓度过大或过小,对土壤中磷元素释放的效率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冯固教授的研究,在土壤中的磷含量达到20mg/kg时,两者共同作用可将磷肥有效释放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目前我国大田土壤和蔬菜生产土壤中的磷肥,普遍存在磷肥严重超标的现象,农业生产者可以与当地的农技推广部门或者土肥所等相关专业机构建立联系,并采集土壤并进行检测,从而对生产用地土壤中磷元素含量做到知根知底,并为进一步决定磷肥的施肥标准提供依据。
因地施肥
我国南北各地的土壤酸碱度存在较大变化,但是整体上呈现的规律是从西北到东南土壤酸性逐渐增强,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讲,充分了解生产用地的土壤酸碱性,是合理选用肥料类型,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的重要依据,对磷肥来说也是这样。
农业生产常用的磷肥也有酸碱性之分,过磷酸钙、磷酸一铵属于偏酸性肥料,这类磷肥就更适合用于西北等偏碱性的土壤上施用,通过酸碱中和可以避免当地土壤碱性增强,也能起到一定的改良土壤效果;而磷酸二铵和钙镁磷肥则属于偏碱性肥料,这类磷肥则更适合土质偏酸的东部和南方土壤,也可以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来避免因为施肥而造成的土壤酸度加剧。
因此,生产者在对土壤酸碱性具备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在选购磷肥的时候,一定要选对正确的磷肥种类,这一点对提高磷肥的有效利用率,并降低因磷肥过量积累造成的次生盐渍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减量增效
前面已经提到,磷肥肥效释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解磷微生物的作用来完成,土壤中这类微生物的有效含量和活性就对土壤中已有磷元素的有效释放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生产者在磷肥的施用方面,要转变原来注重施用量而忽视有效释放效率的误区,在目前土壤磷元素普标超标的背景下,应将磷肥施用的重心转换为“减量增效”。
具体来说就是减少磷肥施用量,但是要注重提高土壤固有磷元素的有效利用率,具体做法就是提高芽孢杆菌、欧文氏菌、假单胞杆菌、土壤杆菌等这类具有解磷功能的微生物的含量,目前各类解磷菌肥在市面上已经较为丰富,也比较容易购得,需要提醒的是,微生物菌肥必须是活体才有效,在选购的时候,生产者要格外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要注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为这些微生物的繁殖量增加和活性提高提供适宜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