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湖区最近的风景区(莲湖村落记忆之三民村)

莲湖区最近的风景区(莲湖村落记忆之三民村)(1)

莲湖区最近的风景区(莲湖村落记忆之三民村)(2)

莲湖区最近的风景区(莲湖村落记忆之三民村)(3)

三民村位于西安市莲湖区西北角,距西安城约七公里,东与邓家连畔种地,西以西户线为界与未央区车刘村隔路相望,南与大马路村、金家堡村接壤,北与未央区西马寨一墙之隔(汉城墙),北望未央宫。

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地震,波及九省,造成80余万人伤亡,关中地区受灾严重,土地荒芜,地广人稀,明王朝推行了移民政策,姬、肖、赵三姓从山西移民来到关中,同期城南三爻村杨继盛,当时官拜御史,带领七家户,八家户暂住村南杨路口,天启年间,皇帝敕召在长安城南、皇门口(安西门)以西约一里处修一城堡,屯兵储粮。后姬、肖、赵迁入村东头,杨姓迁入村西部,为朝廷制作鞍韂,因此得名韂杨村。

1919年“五四”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当时组织派来该村领导民主革命的负责人叫王彦茹,发动群众拆除了大路口的大庙(平定寺),搬倒正街老爷庙神像改成村公所,改村西北的财神庙为小学,即现在的三民村小学,拆了南街土地庙、正街东头的三官庙内的神像,把村名改为三民村,村内南街叫民生街,正街叫民权街,北街叫民主街,取孙中山三民主义之意,沿用至今。

明末,杨、姬、肖、赵四姓最先住入三民村,宋、王、黄、相、孙、张、靳、刘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靖、武、牛、荣、陈基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迁入三民村,其中荣、王、黄属于山西移民,相姓来自相家巷,孙姓来自城南金乎砣村附近,段姓两宗来自渭北和户县,张姓同姓不同宗,先后从雁核门、车张村、夏家什子迁来。靳、刘原籍不详,靖、武两姓系东北军落籍(老家河北),牛姓来自户县,陈姓来自山西,荣姓原籍西马寨。三民村是一个多姓氏组成的村庄,过去看似城墙紧裹,但胸纳百海,不拒贫贱,众多姓氏宗族,共荣共存,远近闻明。

村子紧靠陇海线南侧,火车站因村得名叫“三民村火车站”。铁路与汉城之间是新修的高架快车干道,村南三明渠由东向西汇入四明渠流入皂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渠水清澈,蛙声不绝,两岸国槐成荫,妇女们天不明就到河边洗衣服,男人也常在夏日的傍晚跳到河中洗却一天的疲劳,可惜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变成了臭气熏天的污水渠。村东村西各有一条水泥路直通西兰公路,是主要进出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时约2700多亩,后因一平二调调给大土门、大马路村等村约200亩,国家征用1000多亩,现仅剩800多亩,其中村庄占地约300亩,实际耕地不足100亩。民国初期,全村不足100户,500多人。1953年普查时全村118户,610人。1993年全村510户,1953人。2007年底全村农户643户,非农户67户,农业人口2283人,非农业人口147人,共计户数710户2430人。由于村大人多,分为六个村民小组,属较大的自然村。2009年6月完成撤村建社区工作,三民村正式更名为三民社区。2010年完成了整村拆除工作。

三民村建村约有38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末年,大灾过后,朝廷为囤积粮草,修建城堡,民间俗语:唐塔、汉冢、朱打圈。三民村城墙为明天启年间朝廷所建,墙高三丈六尺(旧制),底宽二丈,墙头设女儿墙、嘹望孔,属于走马城,面积68亩。西门在西城墙正中,东城门在东城墙偏南部,城外有深约两丈、宽四丈左右的护城壕,东西两门均有专人看守,早上日出前开门,晚上日落后关门,百年不变。城壕里土地归看门人耕种作为报酬。据说西城楼为杨家所修叫“积善门”,东门楼为姬、肖、赵三姓集资所修叫“居仁门”。相传100多年前回民起事,曾架云梯攻城,久攻不下。此后土匪多次来袭,无功而返。抗战期间,国民党第三军在村中设军需处常年驻扎,1949年5月,西北野战军一部途径村门前,村内胡宗南军队两天前已逃。由于长期受国民党欺骗宣传,村民不敢开城门,妇孺皆藏身窨子中,经部队耐心解释,几位老人开了城门,迎接解放军进了村。1952年三民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后相继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城墙被拆,上了麦地,部分拉到农药厂当了农药填料,砸锅卖铁挖锅头。村里以小队为单位办食堂,社员排队打饭,1961、1962年才停。当时三民村属潘家村公社,村里设大队,大队下设六个小队,属三级核算,队为基础。“文化大革命”中,潘家村公社改名叫“四季青公社”,该村叫朝阳大队。1984年,莲湖区成立农副局,村一级原大队改称村委会,小队改村民小组至今。

新中国成立前三民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谷子、豌豆、扁豆等作物,大户人家也开油坊、金铺或在外经商、长途贩运等行业,村里富户较多。新中国成立后完全以农业为主,人民公社成立后划分为蔬菜队。由于地多,实际是半粮食半蔬菜队,生产的小麦、玉米为口粮,不足部分由政府供给,生产的蔬菜由社员用架子车、马车送往城里的菜坑岸、大麦市街等菜场。农闲时队上派社员到附近工厂搞副业。1979年兴办村企业“新力化工厂”。1980年储运公司征地后,联营合办“振兴木材加工厂”,职工近百人,从各队抽调,1990年因与南郊一厂重名改名“三秦木材加工厂”。该厂生产的高档家具销往喜来登、城堡等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并远销河南、山西等机关、酒店,受到好评。改革开放后,分田到

户,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开工厂、办企业、跑运输、做买卖,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被西安市政府评为小康村,1997年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后来三民村主要以交通运输为主,现有出租车128辆、旅游车12辆、线路车7辆、自卸车5辆、装载机、挖掘机5台、各种货运车不下30多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交通运输村。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第五集团军司令曾万忠率部抗日,第三军唐淮元部在三民村设军需处,为中条山抗日前线提供军需。该村青年积极从军,随第三军及西北军奔赴抗日前线,在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寇、杨满线、杨黄狗、杨存荣、杨岁卯、段天宝、杨荣、杨米红、赵金宝、宋树基等阵亡或至今下落不明。杨克仁被日军俘虏,送往东北当劳工,逃跑时差点被枪杀,历尽艰辛逃出,真是九死一生。当时在中条山抗日的还有王梦芳、王志平、段少云、杨生辉、杨克成、段得兴、相振国、相廷喜、杨敬业等人,其中三人健在。

抗美援朝时,该村青年王新宏于1950年奔赴朝鲜。1951年英勇牺牲时年仅23岁。

1971年在村北修水库时,挖出一唐代墓誌。1983年在枣园北路段三明渠东北角犁出一唐代大将军石碑,碑高二米以上,主人叫杨孝功。2004年枣园西路括宽时挖出一石棺材,雕刻精美,以上均交碑林博物馆收藏。

宋品山,清末举子,与于右任有深交,曾担任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为政协委员。村人皆知老先生品德高尚,回村时,老远就下车,弹土步行,时常接济穷人,乡党借粮有则还、无则免。其子宋树番1924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加入共产党,组织派往西北军中工作,不幸在郑州被捕,经多方营救出狱,后在西北军孙尉茹部下任参议,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开始清党,潜逃辗转到山西薄一波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到武功农学院教书。退休后回村,创办三民村农中,为国家培养人才。

刘苏,女,1942年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后随军北上南下,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西城区法院院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已退休。

刘志东,1945年生,曾任陕西省送变电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已退休。

杨克振,1929年生,1949年参加工作,曾任雁塔区纪委副书记,1990年退休。

杨五姓,全国劳动模范,1964年赴北京参加群党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已病逝。

张春元,1936年生,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安系统,曾任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交警支队政委,三级警监,1999年病故。

王志仁,1927年生,曾任甘肃省高台县县委书记,2004年病故。

杨景民,1950年生,曾任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团长、党委书记,现任战旗文工团政委兼党委书记。出版个人专辑14本,曾获全国、全军文艺奖,主要作品有黎鳌、陪都风云等,属正军级。

杨志魁,民间艺人,1960年去北京参加民间艺术汇演,吹哑巴戏获一等奖,已病逝。

张世森,1946年生,业余美术作者,爱好书法与创作。从2004年开始,先后为陕西电视台“都市碎戏”和西安电视台“狼人虎剧”栏目写作剧本40多部,其中《分家》《拆迁》《金条》《蛐蛐王》被评为当月最佳故事,并在碎戏中塑造了60多个人物形象,主演20多部。

杨登峰,西安电视台二套“美食天地”节目主持人,曾红极一时。

解放前三民村就有自乐班,民间艺人很多,能自编自演剧目。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在冬季农闲时,排练节目,春节时在正街搭台演戏,引来周围群众观看,场场爆满,挤得娘喊娃叫。曾演剧目有:《铡美案》《柜中缘》《打柴劝弟》等折子戏。《穷人恨》《三世仇》《红灯记》等本戏。有时还在其它村演出。

2000年开始,村民自发组织秧歌队、锣鼓队,由于村大人多,相继成立了四支秧歌队和锣鼓队,春节十二、十三走完亲戚,开始排练,正月十五村民穿红挂绿、穿鼓服,打彩旗,走街串巷、热闹非凡,晚上放花,观者如潮,一年比一年热闹。

过去该村庙宇很多,供奉着各界神灵,儒、道、佛三教存九流共存,现在基本上一些中老年人信教,以佛教为主,耶稣教为次,因无庙宇,一般在家礼佛修行,也有在周围寺院皈依。

编辑: 莲湖区档案局

莲湖区地方志办公室

莲湖区最近的风景区(莲湖村落记忆之三民村)(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