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

众所周知,范瑞娟是老一辈越剧“四大小生”之一。她的表演以朴实淳厚、文雅凝重著称,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阳刚之气,其唱腔淳朴滋实,宽厚响亮、热情内涵,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拖腔丰富。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1)

范瑞娟剧照(1924——2017)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她以《梁祝》、《白蛇传》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参加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彩色越剧艺术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其扮演的梁山伯一角受到国内外观众和国际友人的一致推崇,艺术魅力至今不衰。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2)

范瑞娟剧照(梁祝)

此外,范瑞娟还在《孔雀东南飞》、《李娃传》、《打金枝》等剧中,也塑造了令人难忘的经典艺术形象,留下了《范瑞娟表演艺术》和《余音袅袅绕梁来》等电视艺术资料。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3)

范瑞娟剧照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艺术成就斐然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最初的演艺之路并不顺利,成名过程更是充满艰辛,甚至一度饱受争议和屈辱。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4)

范瑞娟剧照

范瑞娟于1924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嵊县黄泽镇一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艰苦,经常以麸皮饼、香薯当主食。为了逃避做童养媳的命运,十一岁的范瑞娟便自作主张报名去镇上的龙凤舞台科班学艺了。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5)

范瑞娟剧照

当时科班一共招了三十多个女孩子,全住在离镇三、五里路的小破庙里,吃得很差,顿顿咸菜。

刚进科班时,班主安排范瑞娟学花旦,但不久就发现范瑞娟嗓音宽厚宏亮,又叫她学小生。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6)

范瑞娟生活照

范瑞娟本人似乎也喜欢演小生。她一直记着父亲和师傅的话,学不会演戏就要去讨饭,所以总是用心地记台词,记唱腔,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哼着唱腔。起床后就去练功、吊嗓子。

当时五个小生为一组一起学戏,因为范瑞娟曾读过一年书,唱念做打学得最快最好,所以第一个“串红台”(即上台演戏)。后来又学会了《玉如意》、《碧玉簪》、《杀妻救主》、《玉连环》、《琵笆记》、《梁祝》等戏。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7)

范瑞娟剧照

1935年12月,学戏才9个月的范瑞娟便随戏班到绍兴乡下演出了,风里来雨里去,忍饥挨饿,在“跑码头生涯”中挣扎。

科班第二年夏天到舟山沈家门演出时,范瑞娟已经是科班里挂头牌的小生了。但到了第三年,龙凤舞台的几个合伙人散伙,就把科班卖给了仙凤舞台,范瑞娟屈居做二肩小生。但紧接着下半年由于日寇飞机轰炸诸暨一带,无法演出,科班就此解散,大家各自逃难回家去。

好容易死里逃生回到黄泽镇,总算与家人团聚,但是家里生活却比当年更加贫困。熬到年底,科班一小姐妹跑来说服范瑞娟,一起去上海唱戏,并许诺范瑞娟唱二肩小生。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8)

范瑞娟生活照

范瑞娟心动了。反正待在家里吃不饱,去唱茶馆不情愿,当童养媳又不甘心,剩下的还是唱戏这一条路。于是范瑞娟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劝阻,甘愿冒着兵荒马乱、前途未卜的风险,乘竹筏沿剡溪到县城,转道来到了上海。

到上海后,范瑞娟加入了越升舞台戏班,吃住演出都在通商旅馆。谁知因为范瑞娟的全部家当除了一只包头箱,只有一条大红裤子,老板便“只认衣衫不认人”。

见范瑞娟没有“行头”,就断言她不值每月二十五元包银,撕毁合同,克扣掉五元不算,竟蛮横地把范瑞娟改名为万才娟,并排到了演员名次的第二十一位。

这屈辱的待遇令人气愤难平。然而此时生杀大权掌握在老板手上,为了保住饭碗,人生地不熟的范瑞娟只好忍气吞声。

从家乡科班的头牌一下跌到上海戏班的第二十一名,很长一段时间,老板只给范瑞娟演一些可有可无的角色,跑个龙套,过个场,拜个堂,有时还要扮老生,演丑角。

范瑞娟虽然心里有气,但叫演什么就演什么,心里暗自勉励自己:自己嗓子亮,只要用心,将来一定能唱好。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9)

范瑞娟生活照

于是,范瑞娟一面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看戏、“偷”戏,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和在台上,嘴里总是不停地说着念着。同时她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即使扮演只要过个场行个礼的所谓“拜堂小生”也郑重其事。

每天早上起来她就紧张地等待分配角色,每次演出她总是第一个去化妆候场。为此有人说她是“不会转弯的寿头(傻瓜)”。有时候连过堂都轮不上,化的妆还没上台就擦掉。但范瑞娟毫不懊悔。她觉得化妆也是一种学习。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10)

范瑞娟剧照

为了争得立足地,为了争得出头之日,范瑞娟拼命记,别人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不轻易放过。后来有一段时间,范瑞娟来到天香楼演出,头牌小生正是当时有“越剧皇帝”之称的竺素娥。范瑞娟就在演出间隙悄悄躲在台下的茶堂旁,“偷”看了竺素娥的许多戏。

此后,范瑞娟因病住了一段时间医院,老板借机又把她开除了。谁知这一样一来,范瑞娟却因祸得福,与尹桂芳等合作了一段时间。尹桂芳像大姐一样关心爱护她,经常主动把“行头”借给她,在艺术上也不时指点她,使她学到不少东西。

这期间,范瑞娟演出了《玉连环》、《孟丽君》等戏,开始受到观众好评,有了一定影响。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11)

范瑞娟剧照

1941年,范瑞娟与竺素娥、邢竹琴在南阳戏院合作演戏。有一次演出《思乡缘》,头肩小生竺素娥突然生病,不能上台。老板急忙问大家:“谁能演竺素娥的戏?”

这时范瑞娟鼓起勇气,毛遂自荐道:“让我来试试好吗?”这一说,后台空气顿时剧变,有人吃惊,有人疑惑,老板喉咙口唔了一声之后半晌也没说话,他不相信范瑞娟能“替演”。

不过此时票子都已卖出,时间容不得老板再犹豫了,只好让范瑞娟上台一搏。

其实,范瑞娟平时话不多,一心用在学戏、偷戏上,竺素娥的几出拿手戏,像《薛平贵》、《李三娘》、《三看御妹》等早就统统偷着学会了。所以范瑞娟开始有点紧张,但是一场戏下来,找到了感觉,自信心大增,戏也就越演越顺。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12)

范瑞娟剧照

观众见范瑞娟嗓音宏亮,表演细腻有章法,就把对竺素娥的热情全部转移到范瑞娟的身上。第二天,竺素娥病仍没好,范瑞娟自然继续“替演”,这一“替”就是十几天。

最后老板心悦诚服:看勿出,看勿出,范瑞娟平时勿声勿响,想勿到真的装着一肚皮戏呢!

就这样,1942年下半年后,范瑞娟正式挑起头肩旦的担子,终于在艺术道路上大步前进了。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13)

1940年代《申报》越剧广告

范瑞娟苦尽甘来,扬眉吐气,出人头地。回忆自己早期走过的艺术道路,范瑞娟深有感触地说,虽然遍地荆棘,坎坷曲折,但勤奋和坚韧总是艺术得以上进提高的基石。而前进中的艰难险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鞭策人们加倍努力。

采访中的范瑞娟(只认衣衫不认人)(14)

范瑞娟与同行及学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