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之争无需生死定论(比武输赢和修行)

比武之争无需生死定论(比武输赢和修行)(1)

王宝强在《一个人的武林》中与甄子丹、樊少皇、释延能等扮演的一众高手对决,练武成痴入魔,将比武视作“死亡游戏”,便有了“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武林名言。

这与处于今天文明社会之下长大的各位,感受的体育精神完全背离。但直到今天,传统武术界有一些人,对胜负的“面子问题”依旧看得很重,甚至如同生命一般。

比武之争无需生死定论(比武输赢和修行)(2)

《一个人的武林》剧照

01走镖,生死比拼

杀招狠招相迎

传统武术诞生之初,很难归纳为现代体育运动的范畴,而是生死存亡的搏杀技能。早期人类为了生存,捕杀野兽,进而部落战争,军事技能是传统武术的前身,职业军人解甲归田,农耕之余,教授儿孙,抵御土匪,均不失生死之争,绝非胜负之游戏。

传统武术这种动手“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残酷基因,也随着武术的传承,而镶嵌在老一辈武术家的骨子里。直到今天,有一些传统武术的传承人,还单纯的认为传统武术不能上擂台,因为容易打死人。

比武之争无需生死定论(比武输赢和修行)(3)

旧社会,凭借武艺养家糊口、扬名立万的武林中人,无非是从军、保镖、拳师等业,全凭一身过硬的功夫。

从军自不必多说,我们来讲一下保镖行业。镖局押镖,路遇歹人,给些碎银子、说些江湖黑话,一般都能过得去。但如果软的不行,就只能硬碰硬,凭本事说话。强盗做的是刀口上舔血的无本买卖,没有什么武德可言,只有生死立判,大家都是用身家性命做赌注。镖师丢了镖,后果有多严重?

比武之争无需生死定论(比武输赢和修行)(4)

饭碗砸了!以后无人聘用,丢了糊口的生计,这是小了说,大了还要搭上镖局的招牌,实在来不得半点心慈手软。加上这些绿林大盗基本不讲江湖道义,更不会讲武德,任何武林中人不耻的下三滥手段都会施展,镖师只能用杀招狠招相迎。

除了镖师,再说说旧社会教拳为生的教师爷,多半是擂台上脱颖而出,才被商贾聘走,胜负意识极强,一旦败了,就是卷铺盖走人,不雪前耻,武林便无立足之地,再无言勇之资格。

02武林的“面子问题”

关乎人生荣辱

由此可见,胜负脸面关乎一生荣辱,传统武术圈里的人,把面子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也就不足为奇了。加上历代传人在授徒时都口口相传,祖辈武林掌故,自然免不了受到熏陶,将胜败的面子问题上升到人生荣辱的层面。

所以,我们看到“某马姓网红”早期的言论视频时,普通人会觉得可笑,其实很多传统武术圈子里的人,是有共鸣的——他讲了一些“实话”。尤其是看似天真的说传武是杀人技,很明显传统武人的说法,只是他没有像王宝强在《一个人的武林》中潇洒自如,也没有像老一辈失败后即销声匿迹。

比武之争无需生死定论(比武输赢和修行)(5)

《一个人的武林》剧照

03输赢,修行的一部分

武学追求

传统武术圈里的“面子”问题,在今天有些已经过时,应该以现代体育精神来代替,输赢都是修行的一部分,安住当下。

有人就想到了成名的捷径,专挑战武林中成名已久的人物,这些人年龄大了,拳怕少壮,本身越级挑战就有违武德,这在现代竞技体育中也几乎是被禁止的。如果碰到徒子徒孙兴旺的武术家,门下弟子往往就给挡回去了,如果实在逼不得已出手,也多是痛下杀手,不愿用一生的名声给他人做嫁衣,往往两败俱,不堪多论。

这也是我为啥老劝门下几个好斗分子,多做和事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不动手就不动手,非要动手也不伤和气,握手言和交个朋友,给对方留足面子,这不是老江湖、老油条。赢了结个仇人,输的以后想过个清净日子就难了。

徐皓峰老师在《逝去的武林》中提到的薛颠,败给了师兄傅剑秋,从此销声匿迹,一走就是十年,拜师苦练,为的是再向师兄请教,还好两人都是正人君子。如若是小人,夜里就跑过去报复,也是武林典故有过的。

比武之争无需生死定论(比武输赢和修行)(6)

记得2002年我读体院时,当时的一位副院长上课时说:咱们运动员,没有自杀的,因为今天拿冠军,明天倒第一,后天正常训练,已经习以为常,说的难听点,叫脸皮厚,好听点就是耐挫。

现在想想还真是。武术运动员都是极其耐挫的,打比赛,今天赢了,明天输了,后天都是要正常训练的。从冠军到谷底,他们从小就适应了。

但有的传统武术师傅们则不然,他们视胜负荣辱几乎等于生命,这种过时的、有违体育精神的价值观应该摒弃,或转移到其他需要拼搏精神的事业工作上,不伤人害己,不徒增烦恼痛苦。

既然不能轻易动手,甚至绝不能动手,这时传统武术圈子里的交流多是拼师承,名门正宗,这也给善于攀高枝,不肯下苦功练习的人提供了便利。

但这些都是需要资源置换的,成名的武术家为什么教你?需要时间,时间自由需要极强的物质基础做保障,这也是穷文富武的另一个注解了。

这些武林中人本身条件优越,加上武术的背书,名师的加持,自己又是行业资源的掌控者,攀龙附凤者,自然与日俱增。

比武之争无需生死定论(比武输赢和修行)(7)

武林中人的胜负意识传承渊源,资源掌控,都是传统武术圈子里决定其地位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我们看到为什么很多成名的搏击名家直接拜这些民间武术家为师,除了从竞技到“传武养一生”的武学追求外,还有其他更多的共同追求。

今天传武的价值观是否需要与时俱进?怎么与时俱进?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评论区见!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十三易

比武之争无需生死定论(比武输赢和修行)(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