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童年的古诗词(致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季羡林在《我的童年》里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游乐园,肯德基,面包,可乐,冰激凌,那琳琅满目,花样百出的“红”啊,“绿”啊,都跟我们没有关系,八九十年代初的农村孩子,童年虽然不像季老那时太过灰黄,但大抵也还是素色的。
乡村的田野就是我们的乐园,飞鸟虫鱼就是我们的玩具,虽然不如现代,但是,那时是真快乐,真自由啊,恍恍惚惚童年只剩下回忆,没有太多色彩,但却盛满所有欢乐。
古诗词里那些关于儿童的天真烂漫,总会时不时地勾起我们心底那最美好的记忆,4首古诗词,致我们回不去的童年,有些诗词初读是儿童,再读已是中年,少年不可回,但心可永少年!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凛凛寒冬,孩子们的乐趣是什么,杨万里的这首诗最像童年里的我们,谁还没有过玩冰的经历呢!
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儿,拿出昨日已经冻好的冰块儿,用自己喜欢的彩线小心翼翼地穿上冰块,当作银锣敲得叮当作响。再吆喝着叫上小伙伴,一个个欢脱得似脱缰的野马,一边跑一边笑,那手下的“银锣”发出玉磬般悦耳动听的清脆声。
那样的欢乐,只属于幼时的孩童,寒冷也阻挡不了儿时那颗炽热的心,迎着北风,蹦啊,跳啊,笑啊,哪怕是手里的“银锣”摔得粉碎,依然咯咯大笑,这手里的冰块儿,胜过了世间一切的玩具。
那颗纯真的心啊,让世界都忘却了忧愁,稚气未脱的孩子们充满着活力和快乐。当我们老得不能再老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还会保有这样一颗童心?
寄东鲁二稚子
唐·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不管长到多大,我们也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童年里最牵挂我们的还有父母亲!
这时的李白因受权贵排挤,带着满腹的抑郁和不平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历时十一年的漫游生活,游至金陵又是暮春,想起家中的一双儿女,不禁肝肠寸断。
此时正是桑叶碧绿,春蚕结茧的春忙之时,想起东鲁家中的农事无人照看,自己又浪迹江湖,漂泊不定,不禁心忧如煎,焦急万分。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着家中儿女的境况:
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忽然想念起远方的父亲,泪如泉涌,小儿伯禽已经同姐姐一般高了,他们一起在桃树下玩耍,可怜母亲已经早逝,如今又有谁来爱怜他们呢!
诗人的忧心煎熬化作笔下浓烈的思念之情。幼时的我们总是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母亲总要离去,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总是父亲母亲模糊的背影?
后来,长大后的我们却成了父亲母亲眼中,那日日期盼归家的身影。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拥有一颗童心,哪怕是钓鱼这样的小事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
诗人胡令能在归家的途中偶遇了一位蓬头学垂钓的小孩子。
只见池塘边的小儿头发蓬乱正专心致志地学钓鱼,他随意地坐在青苔旁,不得不说这真是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正适合钓鱼的好去处。
听到有人问路的声音,他悄悄伸出手指,“嘘,不要说话,不要惊了我的鱼。”
诗人被这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小儿的憨态可掬,还有他学习大人模样钓鱼的认真,都深深感染着我们。
谁的童年没有钓过鱼呢?那一花一草,一鱼一蝶,一虫一鸟,都是童年最美的回忆,它们比不上现在的玩具,但是它们承载了我们整个童年,治愈了我们一生的缺憾!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漂泊半生的诗人终于有了短暂的安身之所。
时值初夏,江流曲折,水木清华,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相随。
恬静幽雅的环境让诗人的心情也感到惬心快意,年迈的妻子画纸作棋局,痴情憨态,望而可亲,年幼的孩子们敲针作钓钩,天真无邪,弥觉可爱。
夏日棋局最易消遣,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常年的漂泊终于能够安定下来,妻子儿女,其乐融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曾经儿时的我们,总是梦想着长大后,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来,长大后才发现还是童年的时光最让人怀念,家人都在,灯火可亲,哪怕清贫,但很心安!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然童心未泯。
(插画:春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