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极则明的精髓(静则精精则独立矣)

静极则明的精髓(静则精精则独立矣)(1)

修炼精气法

《管子》中就有致精、修炼精气之论述。如“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 则明,明则神矣”、“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然畏敬,精将至定”等。

《庄子》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完善,有如下阐述: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形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 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 败。

此外,《庚桑楚》里还借老子之口,阐述了 “卫生之经”。说:

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 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脩然(无拘束)乎?能侗然(无所知) 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挽(拳 曲),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瞜,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 为,与物委錄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这一段实际上是综合了管子与老子的说法。

炼气法

有调息以治气养性者,《申鉴》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不仅有理,而且有 法,更加难能珂贵的是,把练气功的呼吸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现节录之:

或问曰,养有性乎?曰,养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爱亲爱德爱 力爱神之谓啬,否则不宜。过则不澹,故君子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滞 底。昏乱百度则生疾,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寒暄盈虚 消息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善治气者,由禹之治水也。若夫导引蓄气, 历藏内视。过则失中,可以治疾。皆养性之非圣术也。夫屈者以乎申也, 蓄者以乎虚也,内者以乎外也。气宜宣而遏之,体宜调而矫之,神宜平而 抑之,必有失和者矣。夫善养性者无常术,得其和而已矣。邻脐二寸谓之 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授四气也。故长气者以关息。气短 者,其息梢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肩息而气舒,其神稍专。至 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道者,常致气于关,是谓要术。凡阳气生养,阴气 消杀。和之徒,其气阳也。故养性者,崇其阳而绌其阴。阳极则亢,阴 结则凝。亢则有悔,凝则有凶。夫物不能为春天春而生,人则不然,存吾 春而已矣。药者,疗也,所以治疾也。无疾,则勿药可也。肉不胜食气, 况于药乎?寒斯热,热则致滞,阴药之用也,唯适其宜则不为害。若已气 平也,则必有伤,唯针火亦如之。故养性者,不多服也,唯在乎节之而已 矣。

有从元气层面修炼者,《太平经》中有:

第一元气无为者,念其身也,无一为也,但思其身洞白,若委气而无 形,常以是为法,已成则无不为无不知也。故人无道之时,但人耳,得道 则变易成神仙;而神上天,随天变化,即是其无不为也。其二为虚无自然 者,守形洞虚自然,无有奇也;身中照白,上下若玉,无有瑕也;为之积 久久,亦度世之术也。

夫人本生混池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 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 三合以为一。久即彬彬自见,身中形渐轻,精益明,光益精,心中大安, 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修其内,反应于外,内以致寿,外以致理,非用 筋力,自然而致太平矣D

始以端身,正性道意,止归之元气,还以安身。念古法,先师所职 行,何以能自治。计定意极,且自得之。先以安形,始为之,如婴儿之 游,不用筋力,但用善意。详念先人独寿,其治独意,以何得之。但以至 道,绳邪去奸,比若神矣,无有奇怪。本正以是为之,故得天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